周总理为之落泪(周总理为之落泪)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1968年12月5日,中南海怀仁堂,周恩来总理正在接待外宾。

相谈甚欢之际,一名秘书匆匆赶来,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

随即,周恩来总理脸色大变,起身而立。

北京首都机场,一架伊尔-14飞机徐徐降落。

飞机在离地面400米时,突然失去平衡,最终坠毁在一公里外的玉米地里。

工作人员在现场发现,有两具烧焦的身体紧紧抱在一起。

在他们的身躯中间,是一份有关热核导弹的绝密文件,保存完好,未损分毫。

周总理为之落泪(周总理为之落泪)(1)

这两位遇难者,是郭永怀和他的警卫。

在结束了和外宾的会晤后,周总理失声痛哭,并下令彻查飞机失事原因。

01 年少优秀 志在尽忠

和很多出身世家的科学研究者不同,郭永怀出生在山东荣成的一户普通农家。

和很多农村孩子一样,儿时的郭永怀也是每天到地里放牛,山间捡柴,只为给家里多赚点口粮。

时光在平淡中流逝。

然而,郭永怀的父母却渐渐发现,自己的孩子记性很好,算数也是格外的快。

于是,郭父在几经犹豫后,最终把他送进学堂。

渐渐地,老师也发现这个孩子很有天赋,怕乡下的教学耽误他的成长。

就这样,郭永怀在父老乡亲的帮助下,去到了镇上的石德小学读书。

从此,这位天赋过人的少年,便开启了学霸模式。

1929年,刚刚20岁的郭永怀就考进了南开大学。

在那里,他不仅在专业学科上表现出色,还和一些充满爱国激情的朋友搞起了读书会。

1933年,郭永怀又成功考中了北京大学物理系。

抗战爆发后,他亲眼目睹被轰炸的满目疮痍的家园,坚定了科学救国的信念。

在他看来,要使国家强盛起来,首先就要发展军事科学技术,发展航空事业。

为此,他放弃了专修光学的初衷,改学航空工程,并为此奋斗了一生。

29岁时,郭永怀在3000多人参考的中英庚子赔款留学招生考试中,报考了航空工程空气力学专业。

这个专业只招一人,竞争十分激烈。

考试结果出人意料。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考取了相同的最高分数。

招生办经过了几番慎重考虑,最终决定将人全部送去深造,一个也不能耽误。

不久后,郭永怀怀揣着报效祖国的热情,登上了海外留学的轮船。

周总理为之落泪(周总理为之落泪)(2)

可是,他却发现,自己的护照上居然有日本签证。

签证上写道:在日本横滨停船三日,上岸游览。

当时正值日军侵华,出国留学实属不易。

然而,对郭永怀而言,绝不能接受侵略者的签证。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

宁可不留学,也要捍卫民族尊严。

最终,郭永怀和20多名同学一起,牺牲了这一次难得的留学机会。

他们拎起行李,头也不回地下了船。

直到1940年,郭永怀才和同学们再次启航,进入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

在多伦多大学学习期间,郭永怀仅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

不仅如此,他敏锐的反应能力和强烈的爱国情怀,让很多老师都赞叹不已。

随后,郭永怀又去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也就是国际上著名的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心。

在那里,他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可压缩流体力学。

他们的老师,就是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伟大科学家冯·卡门。

至此,在冯·卡门的身边,四位中国年轻科学家惊服世界。

他们就是郭永怀、钱伟长、林家翘。另外一位,是我们最为熟知的钱学森。

在留学的那段期间,郭永怀和师兄钱学森结成了挚友。

钱学森性格幽默开朗,而郭永怀则内敛内向,不善言辞。

大部分时间,郭永怀都只是默默而高效的地工作着。

多年后,每当谈论到郭永怀的学术贡献与成就的时候,钱学森都公开表示:“他做的要比我多。”

心不清则无以为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在郭永怀孑孓少言的背后,始终燃烧着一棵滚烫的心。

他迫切地想要学成而归,报效祖国。

02 道阻且长 终得回国

1946年,郭永怀受聘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开始对跨声速理论与粘性流动进行摄入研究。

当时,飞机刚刚实现超声速飞行。

此时的航空领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困难,那就是,当飞机速度接近声速时,阻力会剧增,这会导致操作失灵,机毁人亡。

对于这种困局,很多人都认为,想要突破声障,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就连钱学森也曾表示,这个问题比上临街马赫数更难,连数学方法都得另辟蹊径。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郭永怀开始知难而进,潜心研究。

最终,他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也就是后来国际公认的PLK方法。

通过这个方法,成功地解决了不可压缩平板边界层前缘解的奇异性问题,以及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问题。

这一理论,为人类突破声障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在空气动力学和应用数学方面的卓越贡献,郭永怀在美国名声鹊起。

众多大学纷纷邀请他任教,很多企业也开出高薪想聘请他工作。

然而,回国的强烈念头自始至终都萦绕在郭永怀的心头,一刻也未停歇。

后来,朝鲜战争爆发。

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表示,一直在积极地考虑使用原子弹。

周总理为之落泪(周总理为之落泪)(3)

郭永怀意识到,中国必须有自己的核武器,才能打破西方国家的核威慑。

1955年7月,郭永怀被聘为康奈尔终身教授。

在受聘时,他明确表示:“我来贵校是暂时的,将来在适当的时候就要离开。”

不仅如此,他还在校方提供的表格“如果发生战争,是否愿意为美国服兵役”一栏中,填了个大大的“不”字。

当时曾有人劝他,在美国什么都有,将来孩子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为什么执意要回到贫穷落后的国家呢?

郭永怀的回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家贫国穷,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我自认是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去和大家一起建设祖国。”

虽然归国心切,但在当时的情况下,美国万般阻挠,也不肯放走这样的人才。

在郭永怀提出回国想法后,美国就开始监视和限制他的行动,连去英国讲学也无法获批。

1955年,在中国和美国在日内瓦大使级会谈中达成一致,允许留美的科学家回国。

对此,美国开出各种优厚的待遇想要留住郭永怀。

然而,郭永怀回国的信念从未动摇:“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想走的时候就要走。”

在临近回国的时候,郭永怀想起,之前师兄钱学森在回国时,所带的800公斤的书籍和笔记全被美国海关没收了。

于是,为了减少回国的障碍,为了科研资料不落入美国之手,郭永怀做了一件凛然的事。

他将凝聚了自己十几年心血,从没有公开发表过的全部书稿,统统付之一炬。

郭永怀的妻子李佩知道,这些都是丈夫倾注多年的心血,便劝阻他。

郭永怀却没有停止,他只是边流泪边继续烧着:“没关系,知识都在科学家的脑袋中,他们带不走。”

不仅如此,在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院为他们夫妻践行时,郭永怀又当众烧掉了一部自己即将完成的书稿,以示决心。

在国庆节的前一天,郭永怀带着妻子和女儿动身回国。

周总理为之落泪(周总理为之落泪)(4)

不涉太行险,谁知斯路难。

就在轮船即将起航的一刻,美国移民局和联邦调查局的人忽然登船,开始搜查所有回国科学家的行李。

李佩后来表示,在那一刻,她才知道丈夫烧掉所有的书稿,是多么的明智。

凡有期待,就有启程。

在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海上旅程,他们终于回到了已阔别16年的祖国。

03 大国学者 幕后英雄

回国后,郭永怀先后担任了力学所学术秘书和副所长。

1958年,青海省的金银滩草原,从地图标记上神秘地消失了。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在这里悄然建立。

周总理为之落泪(周总理为之落泪)(5)

1960年的一天郭永怀临危受命,被邀请参加国家的一项绝密任务。

从此,郭永怀在那里,隐姓埋名,开始从事中国原子弹的研究工作。

依据当时的保密制度,郭永怀不能告诉妻子任何工作的事情,也不能告诉他自己去了哪里。

周总理为之落泪(周总理为之落泪)(6)

不在身边的那些日子,李佩每天都在担心。

她不知道,这个一直缺席的丈夫,正在倾尽所有,改变着中国的命运。

那时,对于原子弹的研制,引爆方式始终是起着决定性的关键问题。

原子弹的引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枪法”,一种是“内爆法”。

经过比较,郭永怀提出了“争取高的,准备低的”的方针,也就是以较高级的“内爆法”作为主攻方向,并采用特征线法计算炸药爆轰波。

戈壁滩的气候十分恶劣,但从未阻止郭永怀和青年人一起,在零下25度的环境下风餐露宿地生活。

为了尽快完成设计方案,郭永怀甚至在睡觉的时候,不让警卫员铺褥子。

他说:“睡在铁床上,一翻身就会硌着疼醒了,这样就不至于让自己睡过去,就能继续工作了。”

终于,1964年10月16日,伴随着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消息传来,举国欢腾!

周总理为之落泪(周总理为之落泪)(7)

这标志着我国的国防向前迈出了关键一步,成为了继美、苏、英、法之后的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

一时间,日本老实了,西方大国也开始纷纷选择与中国大陆建交。

然而,从研发到引爆,郭永怀虽然夜以继日地呕心沥血,却几乎没有出现在任何镜头记录中。

只有在原子弹爆炸的那一刻,他在欢呼的人群中,留下了六分之一秒的影像。

周总理为之落泪(周总理为之落泪)(8)

在这段珍贵的影像中,郭永怀开心得像个孩子。

郭永怀为祖国所做出的贡献,多到根本讲不完。

在卫星技术方面,他做了很多关于回收技术的前期开创性工作,对于我国卫星、飞船安全再入大气层顺利回收做出贡献。

在导弹方面,郭永怀作为超小型地空导弹技术负责人,研究了导弹飞行过程中空气离解、启动加热以及弹头烧蚀等无力现象,为导弹事业的发展期了推动作用。

在原子弹方面,他负责原子弹工程的总体设计、引爆方式和核航弹的轻型化等工作,为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郭永怀是唯一一位在我国卫星、导弹和原子弹技术方面均作出过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不仅如此,郭永怀在人造卫星、核武器、风洞方面,都有过颇多涉及。

可以说,郭永怀自己一个人参与了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和生产测试。

对于怎样把这些武器送到足够远的目的地,怎样把这些武器准确送到该去的地方,所有这些工作,郭永怀都曾参与。

在当时,即便是其他四个拥有氢弹和洲际导弹的常任理事国里面,也从未有过如此厉害的人物。

事实上,在郭永怀生前,很少有人知道他在从事原子弹方面的研究工作。

有一次,业务处建议撤销一份原子弹方面的重要文件。郭永怀一直静静地听着,直到最后才缓缓起身说到:“这个题目不能撤,这是为穷人也能造原子弹!”

一切真正的和伟大的东西,都是淳朴而谦逊的。

行事低调,不求闻达。

郭永怀是真正的大国学者,幕后的英雄。

04高山仰止 大爱无疆

郭永怀功绩无数,却始终平易近人,谦和低调。

1961年前后,作为国防部五院院长的钱学森工作日益繁重。

于是,力学所的日常工作便由郭永怀负责。

力学所的几名研究员后来在回忆的时候说:“钱学森与郭永怀同出师冯·卡门,钱先生稍先,郭先生稍晚,但郭略长于钱。”

当时,曾有同事问郭永怀:“为什么您和钱所长从来没有过不同意见,是不是让着钱所长?”

郭永怀笑答:“他是师兄嘛!”

停一停又补充道:“有不同意见,我们俩在一起时说。”

事实上,郭永怀不仅在专业上“略长于钱”,岁数也比钱学森大。

然而,因为钱学森比他更早赴美留学,于是,钱学森一直称呼他为“师兄”,并始终以兄长之礼相待。

在郭永怀的大力推动下,研究所在第一研究室设立了高温气体组,专门负责激波管工作。

1559年国庆节的时候,郭沫若院长到力学所参观,给予了激波管工作极大肯定。

这时,郭永怀转过身,笑着对钱学森说:“这是你的功劳,我只是帮你代管。”

赫兹里特曾说:真正伟大的人从不认为自己伟大。

甘为幕后的英雄,值得每个人敬佩。

郭永怀从不以学者自居,始终谦逊。

每每提到这位大国学者时,身边人对他的评价永远都是,待人真诚,平易近人。

周总理为之落泪(周总理为之落泪)(9)

每当郭永怀来到研究室和实验室时,身边总是围着一圈人。他既和大家谈论工作,也谈天说地,开开玩笑。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大家回忆说,每次工作汇报,郭永怀都会端坐在旋转椅上。

谁发言,他就把椅子转向谁,与他面对面的谈话。

在力学所工作的时候,每天派车接送郭永怀上下班。

可是,郭永怀却经常把车子让给远道而来参会的人。

不仅如此,自从车子开始接送他上下班开始,他从没有让车子在门前停留的时间超过3分钟。

郭永怀不仅尊重同事,也体恤后辈。

三年困难时期的一天,他正和大家谈得起劲时,食堂飘来了饭菜的香味,很多人便有些按捺不住。

郭永怀见此情景,没有不满,更没有发怒。

他马上转移话题,温和地说:

“你们现在每个月才56块的工资,即使没有家庭负担,买面包香肠也不够啊!大家不要难为情,散了吧,我也要回家解决肚子问题了。”

于是,大家一哄而散,说笑着向食堂跑去。

到达食堂的人驻足回望,看到郭永怀还在笑着招手,与大家再见。

周总理为之落泪(周总理为之落泪)(10)

也是在这三年困难时期,他和妻子李佩把毕生的积蓄,总共四万多元人民币捐献给了国家,希望能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当时几近巨额的捐款,他们处理起来,就像缴纳一张水费单一样简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郭永怀出淤泥而不染,不说违心话,不做亏心事。

他不仅独善其身,还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抵制各种错误言行。

学者林鸿荪因为严重的批判,精神处于崩溃边缘。

于是,郭永怀就把他安排在自己家里,并找到和他关系不错的朋友来安慰他。

钱伟长被错划为“右派”,处境十分困难。

郭永怀不顾外界非议,邀请钱伟长长期审稿,并一起参与讨论重大学术争论。

力学所研究员柳春图被批判并开除党籍后,在大厅里遇到了郭永怀。

郭永怀叫住他,并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抬起头来,挺起胸,别听他们的瞎胡闹。”

有些人挟持力学所党委,要求开除田泽普的党籍。

这时,全部党委委员中,只有郭永怀站出来指出,这样做不符合党章。田泽普也因此,幸免被迫害。

光明磊落,心怀坦荡,不畏权势,敢于担当。

《清史稿》曾云:成名易,成人难。

郭永怀不仅功勋卓卓,人们也都对他高山仰止。

在“文化大革命”过程中,研究单位的几乎每一位中高级研究人员,都被殃及。

大字报铺天盖地,罪名一个比一个离奇。

唯一的一个例外,就是郭永怀。

没有一张大字报是针对他的,没有一句言论是指责他的。

中国科学院的晆璞如在回忆时说,当时台上的一位领导曾“启发群众”说“你们怎么不给郭所长提提意见啊?”

然而,台下寂静如水,毫无动静。

正如孟子所说,仁者无敌。以德服人者,众心悦而诚服也。

05 永熠天际 常俯常明

郭永怀的一生,曾接到过无数个任务。

在热核导弹实验的关键时期,他接到了一个特殊任务。

这个特殊任务,来自他的女儿郭芹。

当时,郭芹正在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农区插队。

天寒地冻之下,她的脚冻伤了。

于是,她第一次写信给父亲,希望父亲可以帮她买一双过冬的棉鞋。

接到信后,远在青海的郭永怀马上奔赴了商店。

然而,在面对店员的询问时,这位大科学家竟被难倒了。

他发现,自己不知道棉鞋还分男女,也不知道女儿的鞋码究竟是多少。

后来,郭芹收到了父亲的来信:

“这里有一种翻皮棉鞋,本想代你买一双,因为尺寸没有,没敢买。手好了没有?初劳动时要注意,过猛和粗心一样的,都是不对的。——爸爸”

周总理为之落泪(周总理为之落泪)(11)

这封信写于1968年11月3日,热核导弹研制的关键时期。

女儿郭芹怎么也没有想到,父亲在寄出这封信的32天后,永远地离开了她。

1968年12月4日,在经过数月的努力后,热核导弹研制获得了重大突破。

为了尽快将数据结果上报国家,郭永怀决定马上坐晚上的飞机出发。

临行前,很多同事劝他,晚上坐飞机不方便,还是明早再走吧。

郭永怀却表示:“晚上飞,我在飞机上睡个觉,明天就能继续工作。”

当晚,郭永怀从兰州登上了他经常乘坐的小型民航飞机伊尔-14。

在经过了一夜的飞行后,飞机即将降落。

在飞机距离跑到一公里左右时,突然失去了控制,向地面猛冲下去。

10秒后,飞机坠毁,火光漫天。

周总理为之落泪(周总理为之落泪)(12)

飞机上的十几个人当中,只有一个幸存者。

这名幸存者在后来回忆的时候说,在飞机剧烈摇晃的时候,有一个人曾大喊“我的公文包!”

那个人,是郭永怀。

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

当人们发现郭永怀躯体的时候,他和警卫员紧紧地相拥在一起。

在两人的身躯中间,是保存完好装有机密文件的公文包。

飞机失事后的第22天,中央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

同日,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爆炸试验成功。

周总理为之落泪(周总理为之落泪)(13)

只是这一刻,郭永怀没能看到。

李佩得知消息后,整晚没睡。

在之后的葬礼上,她一个人坐在长椅上,不发一言,像一座孤零零的雕像。

1996年,郭永怀的女儿郭芹因癌症病逝。

面对人生的巨大磨难,李佩始终没有忘记丈夫的遗愿——建设祖国。

1999年9月18日,李佩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国家授予郭永怀的“两弹一星”勋章。

郭永怀是23位科学家中,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被授勋的科学家。

那是一个重515克,由99.8%纯金铸造的金勋章。

4年后,李佩毫不犹豫地将它捐献给了中国科技技术大学。

周总理为之落泪(周总理为之落泪)(14)

李佩家中,东西少得可怜,就连常坐的沙发都已经歪了。

周总理为之落泪(周总理为之落泪)(15)

然而,在捐赠金勋章之后,她把自己毕生的积蓄,也悉数捐献了。

30万元捐给了力学所。

30万元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周总理为之落泪(周总理为之落泪)(16)

没有仪式,也没有声张。

老人说:“捐就是捐,要什么仪式。”

在郭永怀诞辰104岁的那天,她将陪伴了自己一辈子的物品,也全部捐给了力学所。

郭永怀生前使用的纪念章、算尺、手表……

这是她所有的东西,也是她最后的家当。

2017年1月12日,李佩先生永远地长眠了。

她终于和日思夜想的丈夫和女儿团聚了。

周总理为之落泪(周总理为之落泪)(17)

后来,人们在一个展览上,发现了一张被李佩珍藏了多年的纸条。

几乎每个人在看到这张纸条后,都潸然泪下。

“佩:我准备把工作安排妥当之后,返京一趟。写过西宁时买,鞋号码似乎不统一,临时判断一下,大点也不要紧——永怀”

周总理为之落泪(周总理为之落泪)(18)

李佩没有等到丈夫回来,女儿没有等到爸爸买的棉鞋。

然而,我们的祖国却因为郭永怀先生这样的人,而迅猛腾飞,繁荣自强!

想起70周年庆典上,各种先进武器,彰显着祖国的强大。

运-8海上警戒机、空潜200反潜巡逻机、红旗-12A地空导弹、长剑-10陆基巡航导弹、采用高超音速滑翔载具技术的东风-17,以及引发境外媒体强势围观,“使命必达”的东风-41……

周总理为之落泪(周总理为之落泪)(19)

在这些骄人傲果的背后,离不开郭永怀的奠基。

这傲人的关辉背后,离不开郭永怀所铸就的丰碑和功绩。

他曾说“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辱。”

此时此刻,只想在心中呐喊:这盛世,如您所愿!

历史上无数人梦想的中国,今日已然屹立世界之巅。

她国富兵强,她国泰民安!

郭永怀先生一生谦逊低调,但他的功绩我们不会忘记。

2018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为212796和212797的两颗小行星,分别命名为“郭永怀星”和“李佩星”。

唯愿先烈泉下有知,化作清风朗星,常抚常明,俯瞰这美好的华夏河山!

(又是一年4月4日,仅以此文纪念郭永怀先生诞辰112周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