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字在古文当中的意思和例子(古文观止秦楚之际月表)

《古文观止》卷五史记选文,有一篇“秦楚之际月表”,其中有一个句子比较费解,特意分析如下。

句子是“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

我们来看坊间版本是怎么翻译的:

1、中华版译为:从前秦朝所设的各种禁令,正好帮助贤人扫除了灭秦的障碍。所以,刘邦发愤而起,称雄天下,哪里还讲什么没有封土就不能称王的呢?

按:太史公是汉朝人,他的文章中怎么会直接称呼“刘邦”呢?所以,“故”字句省略的主语肯定只能译为“高祖”,而不是“刘邦”。其次,原文中的“其所”到哪里去了呢?“安”作“哪里”解,但是,“在”字呢?

2、岳麓版译为:从前秦朝的禁令,恰恰帮助了贤能的人,替他们除掉了统一天下的障碍。所以汉高祖从他所在的地方愤发而起,做了天下的雄主,哪能说“没有土地便不能当上皇帝”呢?

按:“安在”译为“哪能”?

3、上古版译为:过去秦朝的种种禁令,恰恰帮助了贤者为创业扫除了艰难。所以刘邦发愤而起,成为天下的英雄,怎么能说“没有封地就不能成为帝王”呢?

按:译为“刘邦”不妥,同中华版;“其所”在译文中遁了;“安在”译作“怎么能”,“安”是副词吗?

我试着详细注释一下:

乡秦之禁。

乡,通“向”,昔也,曩(nǎng)也,往者在前,来者从后,故往者谓之乡者,往日谓之乡日,过去,从前;

之,助词,的,表限制或领属;

禁,禁令,指禁封诸侯之令;

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

适,正好,恰好;

足以,复合虚词,由助动词“足”和连词“以”构成,“足”表示有条件有能力做某事,可译为“可以”、“能够”;“以”在古汉语中作为助动词“足”和后面动词之间的系接成分,由于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这个系接成分已经虚化为后附成分,并无实际的意义,不译;

资,资之以币帛,引申为帮助;

者,助词,在动词或形容词后,…的(人);

贤者,可译为“贤良的人”,或不译,仍作“贤者”;

为,介词,替,给;

驱,赶走;

除,清除,去掉;

难,困难,这里译为“障碍”更合适一些;

耳,语气词,用于分句末,表提顿,可不译;

=适足以资贤者(且)为(之)驱除难耳;

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

故,所以,因此;

愤,奋,本义是“鸟类振羽展翅”;

发,起也;

愤发,可径译为“奋起”;

其,他的,指刘邦的;

所,处所,指刘邦起于民间;

为,成为;

雄,鸟父也,本义是“公鸟”,飞曰雌雄,走曰牝牡,然齐风言雄狐,狐,走类也,亦曰雄。又,草之精秀者为英,鸟之将群者为雄。引申为杰出的人或国家,可译为“雄主”;

安在无土不王?

安,疑问代词,询问处所,义即“哪里”;

安在,=在安,在哪里,介词宾语前置,见王海棻《古汉语虚词词典》P3,例,“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译为“公子能救助别人的危困表现在哪里呢?”句式与此句同;无土不王,没有封地不能为王;

又,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虚词词典》P4载:有时,“安在”提至主语前,构成倒装句式,例,《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安在其相为死?“

《容斋随笔周亚夫》”今乃有军中夜惊相攻之事,安在其能持重乎?“

故此,安在无土不王,=无土不王在安?

全句可译为----过去秦的禁令,恰好能够帮助贤者(并且)替(他们)扫除障碍,所以(高祖)从他所在的地方奋起(而)成为天下的雄主,没有封地不能为王(表现)在哪里呢?

以下为图文版必备,不喜勿入。

期字在古文当中的意思和例子(古文观止秦楚之际月表)(1)

期字在古文当中的意思和例子(古文观止秦楚之际月表)(2)

期字在古文当中的意思和例子(古文观止秦楚之际月表)(3)

期字在古文当中的意思和例子(古文观止秦楚之际月表)(4)

期字在古文当中的意思和例子(古文观止秦楚之际月表)(5)

期字在古文当中的意思和例子(古文观止秦楚之际月表)(6)

期字在古文当中的意思和例子(古文观止秦楚之际月表)(7)

期字在古文当中的意思和例子(古文观止秦楚之际月表)(8)

期字在古文当中的意思和例子(古文观止秦楚之际月表)(9)

期字在古文当中的意思和例子(古文观止秦楚之际月表)(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