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看莎翁(时代进步后如何解读莎翁的威尼斯商人戏评一磅肉)
演员全部身着简单朴素的白衣,犹太人被特别用红色小帽标识出来,与背后的黑幕布形成强烈对比,舞台上堆的满是钞票,可以把钱甩出去,可以从钱堆里出场,可以用单张钞票当作箭扔出去,可以用钞票互相挑逗;而巴萨尼奥的破烂白衣,在安东尼奥借过那三千块钱后,变成了一个胸前画着大大美元符号的衬衫。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看出,导演做足了想要讨喜的努力:为体现夏洛克吝啬而出现的会发声的计算器,摩洛哥亲王开箱子时的征求意见的互动,对灯发誓等等现代的口语表达,披头士的Yellow Submarine,空相框代表的小像,现代化的舞蹈,最后要割肉时给安东尼奥塞的口球(这是什么没理解?).......这种互动的尝试是有用的,但像我这种习惯于幕间鼓掌的人觉得无从下手,有时觉得尴尬。这一切和朱生豪所译莎翁的半文半白佶屈聱牙的台词相映成趣。鲍西娅说“终身不字”,想了一会儿才想起“字”有嫁人的意义。
可为何要叫《一磅肉》呢,既然与原著《威尼斯商人》相差无多,(除了删去朗斯洛特及阿拉贡王子等等情节)为何要特意截取这夏洛克与安东尼奥契约中的一部分“割一磅肉”,以示改编或创新?是为了突出犹太人的凶恶残忍,安东尼奥与巴萨尼奥对于友人的忠诚和义气?修改剧名、改编的目的如果说是为了适应现实,就需要商榷啦,因为其演绎相比原作并未突出这“一磅肉”的特别之处。 巴萨尼奥常常借贷,需要向朋友借钱追求鲍西娅。
杰西卡携带着财产私奔。摩洛哥亲王的巨大财富。
鲍西娅的富有:可以付三倍以致二十倍这三千金币的欠款。
这是一个金钱引起的喜剧,或者说悲剧?
就如亚里士多德在阐述致富术时所说“美好生活所需的金钱是没有限度的”。人们对金钱的追求也就是对富足充裕生活的追求,永无止境。
最后的结局是皆大欢喜,鲍西娅凭借口才与文字游戏使安东尼奥在庭审中获胜。夏洛克放高利贷意图谋害基督徒恶人有恶报。然而,高利贷所造成的悲剧仍在、犹太人与基督徒之间的矛盾、仇恨及厌恶仍在。犹太人与基督徒之间仍然有利益上、信仰上的冲突无法化解,甚至由于这一剧作的上演而关系恶化。(虽可能非莎翁本意,但纳粹德国统治时曾演出这部剧来煽动仇恨)
喜剧的结尾如同百老汇歌舞片一样,大家唱唱跳跳,正义终究战胜邪恶,然而现实没有这些粉饰。
给我感触最多的,是夏洛克这样一个喜剧中反派角色。如陈佩斯所说:“喜剧都有一个悲剧内核”,夏洛克报仇心切,却反被剥夺了信仰与财产,虽然是未得逞的邪恶,可也能称其为一个悲剧。
夏洛克在阐述要一磅肉的缘由,为自己向安东尼奥复仇做辩护时,指出复仇是人的本性,基督徒与犹太人的本性没有差别。在此仿佛感到莎翁的反思:“犹太人与基督徒究竟有何差别以至怨怼?真的有一方正义、一方邪恶吗?”还是他们都仅仅是受利益的驱使,受情感的鼓动,根据人性来作出选择?实际上,没有简单的善恶标签可以定义夏洛克或安东尼奥一众,他们都是复杂的人类。
而听到女儿用戒指换了一只猴子时,他说:那是我的绿玉指环,是我的妻子莉娅在我们没有结婚的时候送给我的;即使人家把一大群猴子来向我交换,我也不愿把它给人。这大概是吝啬夏洛克少见的温情。当得知女儿私奔后,他甚至希望女儿就带着那些钱币埋在他脚下,也不愿她将钱财带走嫁给一个基督徒,仿佛所有亲情感情都必须为他的财产让路。但这价值并不高的绿玉指环使他提到了妻子,提到了这尽在剧中出现过一次的名字,提到了婚姻,这也许是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还有在庭审时的一长串对于基督徒蓄奴的质疑。从夏洛克之口对虚伪的基督徒进行控诉。在同时代的剧作都在单纯丑化犹太人的时候,(如马洛的《马耳他的犹太人》)莎翁却能提供作为一个基督徒立场的反思实在难得。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问题:“莎士比亚写《威尼斯商人》是为了控诉犹太人放高利贷还是为了抗议犹太人受到歧视?”
在那个时代,英国人对于犹太人的主要态度就是歧视或排斥。莎翁并未脱离这种时代的局限或者说潮流,对犹太人进行了丑化,但也塑造了一个复杂饱满的人物形象,侧面讽刺了“聪慧过人”“怜悯爱人”的基督徒。随着时代进步,文化逐渐多元化、变的开放,人们也多开始从莎翁的戏剧中解读到犹太人被歧视、被排斥的愤恨与无奈,逐渐产生对夏洛克的同情。
光束戏评 北外知行社 高冀蒙
我们是繁扰世事中的文化传播者,我们每天都在生产精彩图文和视频。欢迎订阅我们,给您的心灵一个温暖安心的避风港。
我们是“光束戏评”,感谢您的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