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低迷通胀(消费何以抗通胀)
1、单以“必需”消费抗通胀,行不通
“必需消费抗通胀”近似于一条定律,然而,不论是从必需消费品价格、公司业绩,还是股票表现上来看,在过去的一年半中,这一条定律都显然失效了。不仅是过去的一年半,回顾A股历史,上的四轮通胀周期中,必需消费股票也无法保证相对收益,究其原因,我们发现这些被定义为“必需消费”的行业传递成本的能力是有限的,并且在涨价的过程中往往还要经历需求的下滑。即使是曾经“价增量稳”的白酒,在2021年下半年开始的这一轮通胀上行中,提价似乎挤出了需求。寻找原因需要回到通胀的源头——本次通胀和以往四次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价格水平上升并非是由需求推动的,因为经济总量增长在明显走弱,这一局面是A股罕见的 “滞胀”环境。
2、70年代美股的经验:“粮食”制造通胀和“精神食粮”最抗通胀
谈到经济滞胀的特征,我们必须要回到1970年代那个“大通胀”的时代,也正是这个时代产生了“滞胀”这个经济学名词,文献中多用来指代1973-1974年、1978-1980年这两段时期,在这两个时期中,如果投资者试图通过配置消费行业来抵抗通胀,结果将是失败的:美股的必需消费、非必需消费这两个大类没有绝对收益,也相对标普500没有超额收益。如果一定要在消费股中寻找“抗通胀”的资产,那么需要下沉到更细分的行业中,主要是两类消费有相对收益:真实的粮食和“精神食粮”。在第一次滞胀时期,非必需消费品中的消费者服务和电影&娱乐表现较好,必需消费品中的农产品、肉类、烟草表现较好;在第二次滞胀时期中,有超额收益的主要是非必需里的娱乐、休闲;和必需里的农产品、肉类。尽管从市场表现上来必需消费品整体是好于非必需消费品的,但从基本面的变化上来看,似乎非必需消费品在通胀时期受损的范围更小。(1)在第一次滞胀时期中,非必需消费在1973年毛利率甚至还高于1972年,只是在1974年有所下滑,而必需消费毛利率则连续两年下滑;(2)第二次滞胀时期中,情况变得好了一些,但仍然是非必需消费品表现得更好,毛利率连续在1978和1979年两年提升,到了1980年才有所回落;从细分行业上来看,也是“玩乐”好于“吃喝”。
3 “抗通胀”需要符合时代背景
必需消费类很难抗通胀,原因就在于其“必需”属性,价格上涨过快容易招致管制,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最上游的农产品和畜牧产品不直接受到价格的管制,只是会受到下游加工业和零售商需求减少的间接影响,相对较好。然而,更值得思索的是非必需消费类所展现出的“抗通胀”属性,从电影业和酒店业的例子中,我们总结出原因是行业变革和消费者需求的共振。行业变革有其特异性,但消费者在滞胀时期的需求变化可能是存在规律的:1、 “两极分化”——美国在“新自由主义”思潮下收入差距快速扩大,普通居民追求性价比,而高收入群体则以“雅皮士”标签自居,接受品牌溢价。2、居民整体的收入预期下降时,倾向于“躺平”,对休闲娱乐的需求增加。
4 消费,仍然要探索新大陆
实际上,用消费来抵抗通胀是困难的,但这不意味着消费行业没有机会,而是要求我们寻找类似70年代这样行业变革与消费者需求共振的机会。
我们推荐两条配置思路:
一,与通胀相关的:必需消费品的上游和流通领域,它们的特征分别是生产通胀和传递通胀,如种植业、畜牧养殖、食品分销、超市;
二,与通胀无关的:一类是处在渗透率拐点的创新型消费,例如元宇宙、小家电和预制菜等,这些领域需要自下而上的跟踪,寻找微观证据;一类是消费者群体变化所带来的消费结构转变,在收入差距缩小、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认为中低端、二线、区域性的消费品牌将崭露头角,例如美容护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