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事物的存在(感知的信息存在的愉悦)

曾睿:

《我读感知论》随想录(54)

感知目的和存在目的

存在为了什么?存在就是在感知,存在为了感知。为了感知什么?既为感知什么,也不为感知什么。什么意思?或许我们无法理解,但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为了感知本身。感知本身?感知不为感知为了什么?这一逻辑我们始终都无法理解,然而却是最简单的逻辑。感知到的什么不是感知本身,只是感知创造的内容,感知创造的目的还是为了感知。不能理解感知为了感知是我们迷茫的最大原因,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知,然而我们却不知道自己感知为了什么,不知道感知为了什么最后只能为了自己,这个自己其实还是感知,只不过它不是原来的感知,它是精神。

感知事物的存在(感知的信息存在的愉悦)(1)

我们把感知当成认知,而认知没有目的,感知本身为我们创造一切存在,然而我们却不知道存在为了什么。因为我们的感知只是在作认识,只能往前不能往后。一切存在都是感知,感知最后还是感知。“为什么”让我们止步,用“是什么”去回答“为什么”,只会出现更多的“为什么”。其实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只能从低往高走,不能从高往低走。我们找不到理由,也刻意回避它,但是事实却是如此,不管我们走得多高,最终还是要回来。因为我们只是在感知,不是在认知。试想一下,一切存在都是在感知,所有存在都跟在感知有关,任何存在都脱离不了在感知,在感知不为了在感知,难道还为了在感知的部分内容吗?在感知的部分内容有在感知本身重要吗?

我们非常有意思,我们为了肯定自己在感知的内容,设置一个客观概念,目的就是为了让存在脱离感知。但是存在脱离得了感知,脱离不了在感知。存在能不在感知吗?不在感知就是死亡。在感知的不是某个人,而是所有生命体,生命的本质就是在感知。在感知为了什么?在感知就为了在感知,不为了什么,因为没有什么比在感知更重要了。让在感知的某一部分内容脱离在感知,并且让在感知服务于在感知的一部分内容,这是我们喜欢干的蠢事。这种行为就是反主为客,明明只是我在感知存在,却说存在跟我在感知无关。在感知的我有很多个,而所有存在都只是我在感知。

感知事物的存在(感知的信息存在的愉悦)(2)

存在就是在感知,死亡是不在感知,在感知为了不在感知?这么理解是错的,在感知的我本质上是相同的,且永远存在。死亡为什么不存在?因为在感知为了在感知。在感知分为感知信息和感知愉悦,感知信息是为了知,感知愉悦是为了感,综合起来还是在感知。感知信息从无到有,表现为感的目的是为了知;感知愉悦从有到无,表现为知的目的是为了感。所以,人的感知不管走多远最终还是要回到感知。现在知道我们为什么把感知当成认知,并且找不到存在目的了吧。我们只会走出去,不会走回来;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管感知到什么,最终还是要回来,只是必然的,因为存在只是在感知。可以这样理解,感的目的是为了知,知的目的是为了感,这就是闭环的感知运动。

存在的目的一面是感知信息,一面是感知愉悦,这是不能分开的,就像一个人的手背和手心。一味的感知信息就是只为了认知,感知的目的当然还有感知愉悦,感知愉悦就是在感受。认知和感受共同组成感知。强的认知是为了好的感受,好的感受是为了强的认知。认知就是走出感知,感受就是回到感知。人若不能明白这层关系,人的存在注定要失序,因为存在不能只大不小,只高不低,只强不弱。没有小的低的弱的,大的高的强的也不存在。生命也是这回事,没有死亡,它也会不存在。为什么这么说?看看物质就知道了,生命和物质最大的区别不就是生命有死亡么,生命体是种特殊的物质,特殊就在于它会死亡,死亡也只是变成一般物质。所以人不用去羡慕物质,因为物质没有生命,一旦有了就是生物。

存在既要追求感知信息也要追求感知愉悦吗?感知信息不用追求。什么是追求?追求是精神的动力,是精神的创造力,感知信息不是精神创造的。那它是什么创造的?可以说是物质,物质也在感知中,说白了就是人的感,可以说感等于物质。天人合一和天人一体的区别就在这里,天人合一是将物质和精神辩证统一起来,天人一体是还原感和知的存在关系,感和知就是物质和精神。所以说,存在就是在感知!感知信息既然不用追求,那怎么达到这一目的呢?可以用与追求相反的词,即去掉。去掉?没错,去掉感知信息,追求感知愉悦。感知信息本身是客观存在的,精神上的去掉不会真正去掉,只是一种意识。去掉感知信息而追求感知愉悦就是从有到无。人不用管怎么从无到有,因为人每时每刻都在从无到有,人主观上追求从无到有,只会让有的都变成无的,这就是人主观上的害怕,也就是感知痛苦。

感知事物的存在(感知的信息存在的愉悦)(3)

感知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存在,即存在的愉悦;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感知,即感知的信息。(接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