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民歌推荐,新民艺评大歌小写

最近新民歌推荐,新民艺评大歌小写(1)

图说: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资料图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令人瞩目的是卫星搭载了30首由大众投票选出的歌曲和乐曲在太空播放,其中有《谁不说俺家乡好》《爱我中华》《歌唱祖国》《我的祖国》《走进新时代》《黄河颂》《长江之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中国心》《东方之珠》《我是中国人》《难忘今宵》《东方红》和乐曲《春节序曲》《良宵》等,这是迄今主旋律唱响得最高远的一次。

承载着时代精神和气质的主旋律歌曲,最直接的呈现就是重大庆典活动和晚会上唱什么歌、怎么唱、什么人在唱。主旋律歌曲中的重要板块就是经典红歌,此外就是时代的新作品。

中国共产党成立并带领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路走来唱的就是主旋律。当今演唱和聆听主旋律歌曲成了大众自发的社会文化现象。去年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明年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都是这股潮流的重要节点。

新中国成立至今,最典型并影响深远的高唱主旋律之事有三件。一是196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而创作,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担任总导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这部史诗选择了各个革命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通过歌舞表演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谋求解放的历史进程,《北方吹来十月的风》《秋收起义》《解放区的天》《南泥湾》《团结就是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赞歌》等歌曲成为了经典咏流传,史诗《东方红》也直接带动了之后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二是1972年至1976年每年一册的《战地新歌》,这是那个特殊年代的歌单,很多优秀歌曲如《北京颂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等,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而至今仍被传唱。第三件就是近年为庆祝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掀起的歌唱热潮,中宣部推出“优秀歌曲100首”,而全民演唱《我和我的祖国》等爱国歌曲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留下浓重的一抹色彩。

在传统的理解中,主旋律歌曲都是宏大的题材和高尚的民族精神气概,是“大我”,其实除此之外,更多的主旋律歌曲是反映了鲜活的生活面貌,是根植于百姓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小我”合成的社会生态。

主旋律是与时俱进的时代潮流,体现了大众的时代审美要求。1979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群众喜爱的广播歌曲十五首歌曲”评选,在一个月里收到25万多张选票,最终选出新中国第一张纯由大众开列的“排行榜单”,15首歌曲《妹妹找哥泪花流》《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全部是抒情歌曲,反映的是个体的情感诉求,这股由民间开启的歌曲审美导向也对应了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的顶层设计理念。不得不说,这些歌曲就是时代的主旋律,是扎根在群众心底的耳熟能详的可以传唱的时代主旋律,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生活的主旋律。

而如何创作优秀的主旋律歌曲,也是困扰当下创作人的一大瓶颈。乔羽作词、刘炽作曲、郭兰英原唱的《我的祖国》,是极为精彩的主旋律创作样本。“一条大河波浪宽”,这条河可以是长江黄河,也可以是每一个你所认为的家乡的母亲河,而刘炽找到的旋律灵感来自于民歌《卢沟对话》。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民族土壤里生生不息的养分,是创作的主要源泉。在延安时期马可创作的主旋律歌曲《南泥湾》也是吸收了当地的民歌而产生的,《东方红》的旋律更直接从陕北民歌《骑白马》演化来的。当今知名的主旋律作曲家印青写的《天路》,也是民族化旋律创新,并在题材上“大歌小写”的典型案例。

歌曲能够传唱,不是简单的“长者”给“少者”的说教和口号式的宣传功能,一定是以情动人、旋律优美、润物细无声的,这样才能产生共情。主旋律歌曲的意义也是建立在大众传唱基础上的。当下,80后90后成了社会主流,他们的主流审美就决定了我们的主旋律歌曲的审美特征。

我们爱唱主旋律,那是因为实实在在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徐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