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穿越御兽世界(跟随考古队长穿越历史)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编辑札记

作者:钟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

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早期文明星星点点出现在大地的版图上,埃及、玛雅、巴比伦,他们的名声响彻苍穹,却未能将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最终归于“失落的文明”。有别于这些“失落的文明”,中华文明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具特色、极为少见的,所以才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之说。一个延续了数千年的文明体,应该如何面对“认识你自己”的根本命题?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中国人,怎样理解、体悟自己历史,从而承接传统、开创未来,将我们的文明再度延续下去?这不失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考古学家穿越御兽世界(跟随考古队长穿越历史)(1)

良渚文化的陶器以鼎、双鼻壶、大口缸等为主要组合

考古学家穿越御兽世界(跟随考古队长穿越历史)(2)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李零等著三联书店

典籍史料无疑是了解文明的切口,但面对三代往古,孔子便已感慨“文献不足”,我们更难在书本中对中华文明进行追本溯源;再者,中国的历史文献汗牛充栋、浩瀚如烟,普通人实在不能轻易走进,其中所记录的内容也常与真实生活保有距离。那么,要想直观了解到中华文明曙光初现时的社会状态、生活细节、文化信仰,考古无疑是最佳的“路径”。

考古是通过田野发掘研究历史的科学,推动考古学进入中国的傅斯年将之形容为“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中国考古学发祥于1928年董作宾挖掘殷墟,至今不到百年,但在这不到百年的时间里,中国考古学已在各方面开花结果,不仅在方法和手段上不断进步,其发掘成果也极为丰富,充分印证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程。在考古学的襄助下,中华文明的早期景观变得更加立体丰满,呈现出一种与史书典籍里的“中国”相似而又不同的“华夏”,甚至改变了世界对中华文明的基本看法。

通过考古来理解中华文明,我们能够看到她“最远”和“最真”的历史面貌。所谓“最远”,在于考古能够直捣中华文明的“最早源头”。没有文字记载时,“最早的中国”是什么样的?我们的祖先如何进行有效的社会组织?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崇拜与信仰?在落后的生产条件下,先民用怎样的方式建造起令人震惊的大型建筑?通过考古发现,这些问题不断得到解答,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中华文明最早的“基因图谱”。所谓“最真”,在于考古的实物证据,更能引领我们进入古人真切的生活情境。想要通过文献史料走进历史生活,离不开读者的构拟想象,但考古发掘所呈现的古代生活,却都是“实打实”的。在良渚古城的粮仓里,还存着5000年前的稻米;陕西省眉县杨家村发现的窖藏青铜器中,还留有西周贵族们酿的酒;南海I号的陶缸里,还剩有南宋人吃的咸鸭蛋……一壶一罐、一刻一划,都真实可触,种种细节扑面而来,让人仿佛身在现场,亲临其境。这,就是考古的意义与魅力。

考古的世界如此丰富,考古的意义如此重大,但考古学本身却仍是个艰深的学科。考古报告专业性极强,术语琳琅满目,并不适合大众阅读。因此,如何将专业化的考古研究转化为人人可读、人人可懂的知识普及读物,极为考验出版人的慧心。

2020年,北京三联书店推出的新书《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便是这种驱动力下的产物。这本书源于三联旗下知识服务平台“中读”开发的同名音频课。此课程自2018年10月上线以来,广受欢迎,播放量超过100万,还获得了中国知识服务大会“致敬产品经理奖”。然而音频课并不是三联的终极目标——三联真正的目的,在于以音频启发读者,使之产生了解更多内容的兴趣,这时候,知识金字塔顶端的图书就该上场了。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从中国近代以来的重大考古发现中,遴选出十个独具代表性的考古遗址,他们分别是——5000年文明的证据良渚、堪称“最早中国”的二里头、中国考古学的起点殷墟、独具古蜀意趣的三星堆、见证中西文明的小河墓地、中央集权帝国的代表秦始皇陵、五色炫耀的海昏侯墓、历史悠久的汉唐长安城、水下的宋代沉船南海I号和繁荣了千年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这十个遗址涵盖了中华文明从雏形至鼎盛的不同历史阶段,从中原至边疆、海洋的不同地理空间,虽非面面俱到,但也基本勾勒出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文明的大致轮廓。考古学家以他们数十年的勘探和发掘工作告诉我们:中华文明经历了从“满天星斗”到“华夏大一统”的演变进程,即从多元到一体的过程。这个过程宛如星辰的斗转迁移,而这十个遗址,正是天象运转中最为闪耀的十颗“恒星”。更重要的是,中华文明的一体化,并不都是血与火的强权产物,而是长期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在没有飞机、火车这些交通工具之前,文明之间的互动融通,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频繁——长江下游地区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古国,以精美的玉质礼器著称,良渚玉琮的形制,往北扩散到了陕北的榆林地区,往南扩散到了广东,这些地方都出土了形制相似的玉器;奇特瑰丽的三星堆古蜀文明,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外星遗迹”,其与地处中原的商代青铜文明关系密切,通过出土文物特征的判断,考古学家梳理出中原青铜礼器从河南安阳出发,经由湖北盘龙城顺江而下,一直传播到四川广汉的过程。此外,在新疆小河墓地、汉唐长安城、南海Ⅰ号以及敦煌莫高窟中,也都能看到古代中国通过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与域外文明的交往,这样一来,罗马的榫卯结构出现在唐都长安,也便毫不稀奇了。十个考古现场,充分展现出多地域、多人种、多民族、多宗教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记录下人类在这片土地上不断迁移、融合的过程,揭示出中华文明的内在多元性。

突出“现场”也是此书的一大特色。主讲这十大遗址的,是十位长年耕耘在一线勘探的考古队长——刘斌、许宏、唐际根、高大伦、伊弟利斯、段清波、杨军、刘瑞、崔勇和樊锦诗。他们的讲述不是旁白式的知识介绍,而是通过发掘现场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一步步引导读者,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参与考古发现的“在场感”。二里头的领队许宏,详细描述了发现绿松石龙形器的惊喜过程,以及为了防止盗窃,他如何与这位二里头贵族的尸体“同居”了一个月;小河墓地的发掘领队伊弟利斯回忆了在新疆大漠中考古的艰辛,为节约水资源,连洗脸都是奢侈的,牙也不敢多刷;南海I号的发掘领队崔勇回顾了中国水下考古的建立,他戏谑地写出了当时的纠结——是让潜水员去学考古,还是让考古人员去学潜水,这是一个大问题;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1963年大学毕业后即扎根敦煌,她在书中分享了初到敦煌时的寂寞,以及情系于斯、终生奉献的执着。在这些考古人具体鲜活的描述中,读者不仅能深入理解考古工作的运作过程、考古现场的紧张气氛,也能真切感受到中国一代代考古学者的努力、奉献与坚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