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艾嘉谈了多少恋爱(和已婚张艾嘉恋爱)
1985年,成方圆自弹自唱的一首《童年》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
这是罗大佑在大陆流行的第一首歌。
八十年代那会,精神娱乐匮乏,大家伙听的最多的就是红歌。
要不然就是“靡靡之音”邓丽君,而且还得偷摸听的那种。
那时候,可没有流行音乐的概念。
《童年》一出,许多人瞬间就爱上了,都觉得这歌特别清新,特别接地气。简直把校园生活写到人心里去了。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不过,当时可没人知道这歌是罗大佑写的。
而且成方圆唱的时候还少唱了一段,把第五段直接省略了。
“隔壁班的那个女孩,怎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
嘴里的零食,手里的漫画,心里初恋的童年”。
就是这一段,懵懂的初恋。
那个年代,男女之间的关系还比较保守,两个人谈恋爱走路上都不敢手牵手。
早恋,可是比洪水猛兽还可怕。
但凡有点苗头,首先是老师私下训话。
接着是各自爹妈,连打带骂死活都得把这瓢儿摁下去才行。
这么犯忌讳的事儿,就这么“赤裸裸”写歌里了,怎么可能让你唱呢?
一直到90年代,这首歌才被唱完整了。
不过对罗大佑而言,这首歌里的童年不仅仅是他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更是他对台湾教育体制的反思。
那些听起来信手拈来的歌词,都是他耗费了整整5年的时间一字一字挤出来的。
按理说这首寄托了自己的希望,又费劲心血才完成的歌,怎么着也是主打歌级别。
可罗大佑他却毫不犹豫的把这首唱权给了张艾嘉。
或许有很多人都有疑问,这俩人之间到底有什么猫腻?
其实,这首歌是罗大佑送给张艾嘉的定情之歌。
这就让人更闹不明白了,张艾嘉是什么人啊?
人漂亮,演技又好,能唱会跳,当时金马奖都拿了好几个。
在台湾是如日中天,按照现在的话说,绝对是女神级人物。
可罗大佑呢?
黑衣服、黑裤子,黑墨镜,一头卷发,高瘦高瘦的。
杵那就一愤青加屌丝。
一个公主,一只青蛙,根本不搭界的俩人怎么就走到了一起呢?
老话说得好,有缘千里一线牵。
1972年,罗大佑还是个大学生。和几个朋友组建了一个乐队,他是键盘手。
有段时间,做鼓手的队友到电视剧组当副导演,恰巧导演正为电影插曲犯愁。
队友一寻思,这些词作曲罗大佑都会,于是就将他推荐到了剧组创作主题曲。
这部电影正是张艾嘉的代表作之一《闪亮的日子》。
因为这部电影,罗大佑和张艾嘉就算是认识了,甚至对彼此还有些好感。
虽说二人在同一个剧组,可是女主角和音乐编辑的工作几乎没什么交集。
即使能够碰到,也因为工作太忙,只能点点头混个脸熟。
不过这时候罗大佑也没觉得自己能和女神有什么故事发生。
电影拍摄结束后,两个人都还属于半生不熟的状态。
可是,几年以后,因为一张专辑两个人又走到了一起。
1981年,罗大佑刚刚大学毕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收到了滚石公司的邀请,为一个歌手制作专辑。
筹备专辑的人正是张艾嘉。
为了女神,罗大佑没少下功夫。
准备5年的《童年》奉献出来,做了专辑的同名主打歌。
两个人在制作专辑的过程中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很快就走到了一起。
张艾嘉的闺蜜演员李烈,看到他们俩在一起后开玩笑说:“没想到一向独立好强的张艾嘉,有一天也会在男人面前变得小鸟依人。这个貌不惊人的罗大佑可真牛,爱情的力量真伟大。”
李烈说这话的时候,她没想到最后自己和罗大佑的缘分比张艾嘉的还要深。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当年,张艾嘉和罗大佑的交往在台湾轰动一时。
因为和罗大佑相识的时候,张艾嘉还是有夫之妇
25岁那年,在家人的介绍下,她嫁给了比自己大16岁的美联社驻香港分社社长刘幼林。
婚后不到两年,就和罗大佑热恋。
虽说张艾嘉比罗大佑大一岁,可罗大佑在人前总是喜欢亲昵的叫她“小妹”。
他还特意为张艾嘉写了一首歌,名字就叫《小妹》。
那段时间,罗大佑简直就是灵感爆棚,为张艾嘉也写了很多歌。
其中有一首《光阴的故事》,一直到现在还有很多电影、电视剧用来做主题曲。
其实,罗大佑的声音条件并不是太好。
有人说,他的写词作曲能力一流,唱功顶多算个二流。
可这首歌偏偏只有罗大佑沙哑的嗓子才能唱出那种世事变幻的沧桑和厚重感。
2013年上映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主题曲正是《光阴的故事》。
不过,唱的人变成了黄晓明、邓超、佟大为。
唱功的问题先不说,配着电影片段,再听这首歌,不少人都会鼻子一酸,掉几滴眼泪下来。
说文艺范儿点,就是击中了内心深处。说专业点,这就是意向表述手法的经典运用。
现在说起这首歌,不少人都认为这是一首感慨时间流逝,充满沧桑感和历史感的歌。
可实际上,罗大佑写给张艾嘉的时候,俩人正热恋呢。
这歌也基本是奔着情歌去的,只不过写的含蓄了点。
《恋曲1990》有这么一句“爱情这东西我明白,但永远是什么?”
罗大佑和张艾嘉交往才刚一年多,两个人就已经没法走下去了。
失恋给罗大佑带来了很大的打击,但这段时间他的歌唱事业却迎来了一个高潮。
1982年,罗大佑推出了个人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
其实,这张专辑差点就夭折了。
因为在罗大佑之前,整个台湾乐坛流行的都是“风花雪月,无病呻吟”。
可《之乎者也》不仅融入了许多摇滚元素,而且歌词充满了对社会的思索和批判。
所以,这张专辑难以被人们马上接受,甚至被人大骂“神经病”。
后来有人评价说,这张专辑不亚于在台湾国语流行乐坛丢下了一颗原子弹,开创了华语流行乐的新时代。
整个台湾因为这张专辑,掀起了一股自省风潮。
一夜之间,罗大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歌曲制作人变成了全民偶像。
第二年,推出了第二张专辑《未来的主人翁》,更是将罗大佑推到了精神领袖的高度。
专辑中的《现象七十二变》甚至在二十多年后,被列入了新版大学语文的诗歌篇里。
要说流行歌曲入选大学教材,这可是破天荒头一回。
专辑大卖,教父地位确立,罗大佑的音乐事业形势一片大好。
可就在这时候,他却冒出了一个念头,那就是自己该不该继续做音乐。
关于这个问题,罗大佑已经不是第一次纠结了。
自从走上了音乐这条路,这个问题一直都困扰着他。
其实,做歌手只是罗大佑的副业,外科医生才是他的本职。
罗大佑的家世,一个词就可以概括,那就是医生世家。
父亲虽然是一名医生,但特别喜欢音乐。
所以特意请来音乐老师教自家孩子弹钢琴。
那时候罗大佑才6岁,就是个小屁孩,时间一久就坐不住了。
为了这事儿,父亲在他练琴的时候往他手背上放硬币,只要掉下来就得挨打。
罗大佑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别人家的小孩儿出去玩,自己却只能天天练琴,这一练就是十几年。
就这样,罗大佑冒出了当音乐人的念头。
但这个决定却遭到了父亲的反对,因为父亲觉得医生社会地位高,比较受人尊敬。
而且那个年代,唱歌基本上没办法混饭吃,医生就不同,一直都会有人需要。
所以,父亲一直告诫他不要放弃医生。
罗大佑转念一想,觉得也对。
当医生和做音乐,一个是给身体治病,一个是给心灵治病,完全不矛盾。
就这样,罗大佑开始了白天给人治病,晚上抱着吉他写词作曲的日子。
曾有人这么形容当时的罗大佑,说他是横跨黑白两道。
可白天超负荷的工作,晚上创作时的巨大精神压力,罗大佑开始吃不消了。
再加上他在1984年推出的第三张专辑《家》,不但没有受到好评,而且还遭到了当时台湾当局的封杀。
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他不知道自己该继续当医生,还是该在音乐这条路上再努力一把。
罗大佑接受采访曾说:“做音乐引起批评,尤其是歌词方面,在音乐上我没有找到自己觉得开心的东西。”
父亲得知他的状态,特意从高雄飞到台北,拿着手压在他的手上面说:“你非走不可”。
1984年底,演唱会结束后罗大佑宣布暂时退出乐坛远赴美国。
原本他打算歇个几年,顺便给自己充充电。
谁承想,还不到两年的时间,因为一首歌《明天会更好》他又出山了。
这首歌在台湾近代流行歌曲史上可以说是最成功的的公益歌曲。
时至今日,都是很多公益晚会的保留曲目。
关于罗大佑出山据说有两个版本,前半段都一样。
1985年是台湾光复,也就是结束日本殖民统治40周年。
恰巧第二年又是和平年,圈里人就打算仿照国外整一个群星公益大演唱。
可是没人写歌。
第一个版本这么说。
当时,一些文化人士搞了一个聚会,你一言我一语的凑出了歌词。
不过一时半会找不到纸,只能潦草的写在了烟盒上。
词有了,曲子怎么搞?
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罗大佑。
那时候罗大佑还在美国,一帮人打着飞的赶到罗大佑那的时候,刚好赶上他要出门,顺手就把烟盒揣在口袋里开车走了。
经过一条繁华的商业街时,匆忙的人流和车流,还有闪烁的霓虹灯突然让罗大佑来了灵感。
他一摸口袋,那张写满词的烟盒掉了出来。
就这么着,后来被传为经典的《明天会更好》,被罗大佑在路边上哼了出来。
第二个版本就简单多了。
身为前女友的张艾嘉亲自上门邀请罗大佑,这面子不得不给。
于是罗大佑回到台湾和圈里人一起完成了这首歌的词曲创作。
这首歌一经推出,就引起了轰动。
传遍了台湾、香港、甚至大陆。
可是没几个月舆论就一面倒的转向了批评。
原来同年年底国民党推出的选举口号就是“要一个更好的明天。”
甚至把《明天会更好》直接拿来做大选的主题曲。
可最初歌曲发起人就说过,这首歌除了公益绝对不会用在其他地方。
这事显然就是“啪啪”打脸,不知情的百姓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把参与创作的人都骂了一遍。
罗大佑因为这件事儿下决心离开了台湾。
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他这次离开不但再一次攀上了事业高峰,更收获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爱情。
1987年4月1日,罗大佑在演唱会上对父母隔空喊话说:“谢谢你们对我的栽培,我要做我自己觉得开心的事,我正式决定不做医生。”
1988年,罗大佑的第四张专辑《爱人同志》问世。
这一次,不仅仅是台湾,就连香港乐坛也掀起了罗大佑狂潮。
专辑里的《恋曲1990》更是不断的出现在各个电影片段里。
1989年,周润发搭档张艾嘉出演了电影《阿郎的故事》。
后来有人评价说,这部电影里罗大佑的歌比故事本身更能打动人心。
尤其是作为主题歌的《你的样子》更是将电影推向了高潮。
虽说音乐事业大获成功,可一个人在香港打拼的罗大佑偶尔也会觉得寂寞难耐。
就在这个时候,一次偶然相遇,让罗大佑再一次燃起了爱的火花。
这个女人就是前文提到的张艾嘉的好友台湾演员李烈。
其实,内地的观众对她应该都不会太陌生。
上世纪80年代,她主演的《小城故事》、《一剪梅》等,都是那个时代的经典。
后来,她还成为了《艋舺》、《翻滚吧阿信》等电影的总制片人。
两个人意外重逢的时候,都是远离家乡,独自打拼,自然而然就走到了一起。
但是在朋友眼里,这俩人的相处方式实在不像恋人。
罗大佑和李烈的脾气都很躁,呆在一起的时间一长就开始吵架。
就算和平相处,说的也不是什么风花雪月,而是谈哲学,谈工作。
就在大家都以为他们没戏的时候,两个人居然偷偷跑到纽约扯证了。
不过这段被所有人认为是水到渠成的婚姻,最终只维持了不到两年。
离婚的时候,罗大佑甚至放话,以后他只谈恋爱不结婚。
破坏这段婚姻的究竟是什么呢?
罗大佑曾说,其实都是生活里的小事,还有自己不肯妥协的任性。
为这事儿罗大佑还特地写了一首《停不住的爱人》,专门向李烈表示歉意。
不过,婚姻这事儿怎么能是一首歌概括的呢?
二人分手之后,并没有成为好朋友,据说有一段时间罗大佑对婚姻家庭彻底失去了信心。
不过好在他身边一直有一群好哥们。
2008年,罗大佑、李宗盛、周华健、张震岳四个人组建的纵贯线乐队把怀旧做到了极致。
其实,这个乐队就是一句酒后戏言倒腾出来的。
有一次滚石老板段钟潭找罗大佑、李宗盛喝酒,三个人都喝高了。
段钟潭突然冒出个想法,说不如组个老男人乐队玩玩吧?
另俩人连忙同意,就这么着,在半睡半醒的把这事儿敲定了。
周华健是被段钟潭一瓶红酒搞定的,酒都是他自己带的。
张震岳入伙就更简单了,三个前辈都杵那儿了,自己保持队列就成。
别看当时这个乐队的年龄综合达到了190岁,但是在为期一年的世界巡回演唱会上,他们的魅力和年轻的歌手比起来一点都不逊色。
那些已经为人父,为人母的歌迷再一次为自己的偶像开启了追星模式。
罗大佑的事业再一次进入一个高潮,而他的爱情在沉寂多年后终于有了一个美满的结果。
2010年,罗大佑和小13岁女友Elaine秘密结婚。
2011年女儿出世,58岁的罗大佑升级成老爸。
就像罗大佑唱的那首《光阴的故事》,时间的流逝,世事的变换,但是有些人却永远在那里闪闪发亮。
图片均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