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内心的小孩如何影响我们)
本文摘自《看懂自己的脆弱》,作者冰千里。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去,他的一生都在经历心灵成长。
在遇到心灵方面的问题时,通过认识与分析“内在小孩”,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认清内在小孩,以及认知所处的阶段?
通过探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让自身心灵成长的过程变得更加清晰。这里划分了四个不同的感知阶段,帮你认清“内在小孩”的成长,它们的出现没有固定次序,有时是相互穿插的,有时是并列存在的。
阶段一:未觉知阶段在未觉知阶段,我们过得比较混沌,很容易陷入从痛苦到逃避、再痛苦、再逃避的恶性循环,具体表现有以下三种:
(1)我们逃避的往往是痛苦情绪这个表面问题,意识不到内在小孩的存在,或者直接否认它的存在,导致表面问题解决不了,只能持续陷入痛苦。
比如,很多父母在中年时期会因为孩子的问题陷入焦虑。当孩子磨蹭着不愿意去学校时,大多数父母只关注到孩子“拖延”的行为表现,而不会去想孩子抗拒上学的背后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
再比如,我们总是觉得伴侣不理解自己,却并不去深想对方为什么没能理解自己,仅仅沉浸在这种不被理解的悲伤和孤独里。
(2)我们往往把问题归因于现实因素和他人,很少联系自身。
比如,对于上文提到的孩子的拖延行为,多数父母会认为是孩子的原因,觉得孩子的习惯不好,不会回头问一问怀有这个观点的自己:为什么孩子的行为会引发自己抓狂的情绪?是自己的哪个部分被触动到了?
(3)严重失望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认命。
这一种表现是第二种表现的延续,也就是当你归因于外部因素,但又不能改变什么的时候,往往会归咎于社会,甚至是世界乃至时代这些宏观的环境。
面对这些大环境、大背景,人往往会认命。“痛苦来自命运的安排,我根本没有力量去改变这一切。”接着陷入恐慌的状态,想要找到某种信仰,来给自己的命运赋予某种价值和意义,以防被负面情绪吞噬。
很多人在还没有认清痛苦的根源的情况下,选择去信奉宗教,这其实是换个方式逃避,和归咎于命运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在逃避认识自己。
阶段二:觉知阶段在觉知阶段,我们意识到并承认内在小孩的存在,具体表现也有三种:
(1)我们不再逃避痛苦情绪这一表面问题,而是开始思考引发痛苦的原因。
(2)我们不再归咎于外部环境和他人,而是转向审视自身——“我在哪里出了问题,才会被这样对待,引发这样的情绪?”
一旦将视线转向自身,我们就会开始对命运表示质疑:究竟什么是命运?我的命运掌握在谁的手里?换句话说,我们其实是作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在探索是否哪里做得不妥。
(3)当我们试着从自身寻找答案时,心灵成长才真正开始。
有个成语叫“饥不择食”,意思是人在饿极了的时候,不会挑拣食物是否美观、是否美味,只要能止饿就吃——在这个阶段,我们会学习大量处理情绪的方法,囫囵吞枣,一股脑儿地运用到现实当中。
然而,要让现实有所改变,是需要带着思考去行动,并感知自己的各种感受和情绪的。带着思考去行动是指让思考引领我们的行动,如果不思考只行动,现实不会有所改变。同时,要感知自己的各种感受和情绪。
比如,孩子非常叛逆,爱和言行不够正向的人在一起,当我们不再一味地质疑孩子哪里出了问题,而是开始审视自己的教养方式是不是存在问题,调整家庭场景中的行为和对待孩子的态度,试着不去控制孩子时,心里会感到空落落的;但接下来,就会进一步反思为什么会感到失落,并思考这种不确定感或者失控感来自哪里。
这样反复思考,反复行动,反复在调整中体会自己内心的各种变化之后,你很有可能探索到痛苦的真正原因。
阶段三:反抗阶段在反抗阶段,我们开始了各种争斗和积极的挣扎,想要重新塑造内在小孩。当我们有这种想法时,通常会出现以下四种表现:
(1)我们比较清楚自己内在小孩的需求和渴望,特别是可以敏感地感知到他的恐惧情绪时,会想方设法满足他的一切需要。
在这个阶段,我们往往会在现实层面进行反抗,就算是遭受挫败,也依然坚持。比如,以往你在面对伴侣的指责和挑剔时可能习惯了沉默和顺从,但当你了解到内在小孩的渴望,很可能就会开始说“不”。
(2)我们会运用各种心理学方法来思考原生家庭对自己产生的影响。
当你真正意识到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就意味着反抗阶段已经到来,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3)我们会不断突破以往的互动模式,做出对抗、分离、独立、拒绝等尝试。
比如,在上文提到的例子中,我们可能会觉得直接对伴侣说“不”显得很自私,但是内心却感到说不出来的痛快。这种痛快感,其实就是内在小孩的需求被满足以后的感觉。
(4)亢奋和抑郁两种情绪反复交替出现,我们心怀憧憬,也心怀恐惧。
如果我们在对抗父母的过程中,发现父母的态度有了变化,内在小孩的需求被略微满足,就会感到非常兴奋,对未来充满期待和希望。
相反,如果我们在试着拒绝父母和伴侣时,被他们用各种方式无情地打压,内在小孩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出现抑郁情绪,感到更加害怕。
即便如此,我们也要冒着被打压的风险去坚持反抗。反抗的重要意义在于,我们开始接纳以往没有接纳的事物,开始表达自己的需求,划清与他人的边界,敢于在顾虑中,在冒险中,艰难前行。
阶段四:整合阶段整合阶段又叫作整合期,即与内在小孩和解的阶段。所谓的“整合好”,就是你已经想明白了一些事情,不会再因为执念而感到痛苦了。但是需要明白的是,没有绝对的“整合好”,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其实是不断发现自我、整合自我的这个过程。
在整合阶段,我们可能会出现以下表现:
(1)我们会开始承认自身现实和过往的某些局限性。
(2)我们不再刻意反抗,或是逆来顺受,而是平静地面对真实,表达真实,不再自欺欺人。当然,这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3)我们开始思考余生的意义:我应该怎样活着?我应该为自己做些什么?我是不是应该换一种态度,换一种活法?
(4)我们会降低对他人的需求。对他人的需求降低了,那么要求和期待自然降低,一些在亲密关系里的苦恼就会减少,于是我们开始把内在小孩的需求放在首位,一切关系——无论你曾经认为多么亲密的关系——都放在更靠后的位置。
上文的内容来自于冰千里老师的新书《看懂自己的脆弱》,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孩,通过理解自己的内在小孩,你会发现自己有过的负面情绪、叛逆念头、冲动行为,或是另一些难以理解的行为都是有迹可循的。在这本书中,知名心理咨询师冰千里老师将陪伴你了解自己内心脆弱的来源,通过深入了解你自己的内在小孩,来帮助你脱离困境,学会温柔对待自己的全部。
趁着618,来读书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