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辩证法(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āi)而棁(zhuō)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道德经的辩证法(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1)

阐释前,先参考一下古代两种:

  1. 王弼注解《道德经》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持,谓不失德也。既不失其德又盈之,势必倾危。故不如其已者,谓乃更不如无德无功者也。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既揣末令尖,又锐之令利,势必摧故不可长保也。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不若其已。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不可长保也。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四时更运,功成则移

2.河上公注解《道德经》 运夷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盈,满也。已,止也。持满必倾,不如止也。

揣而梲之,不可长保。揣,治也。先揣之,后必弃捐。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嗜欲伤神,财多累身。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夫富当赈贫,贵当怜贱,而反骄恣,必被祸患也。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言人所为,功成事立,名迹称遂,不退身避位,则遇于害,此乃天之常道也。譬如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乐极则哀。

上述两种注解,以河上公所注相对详细。这一章,相对于前八章也较容易理解,但也容易让许多学者产生错觉:此章单讲“功遂身退”。然而老子李耳提出“功遂身退”是富含哲学内涵的,是在事物的运动中阐述的,是用发展的唯物辩证法观点阐述的。因此,站在新的角度看这一章,往往会有更新的收获。

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道德经的辩证法(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2)

1.持 甲骨文缺,金文写作“寺”,寺=止(停止运动、固定)+手(用手抓紧),从手,止声,字形像用手抓住并很牢固,表示拥有、抓住。小篆另加义符“手”,隶变后楷书写作“持”。造字本义为握着、拿着。引申为支援、保持。又引申指掌握、控制、料理。又引申指扶助。也引申指对立、对抗等义。《说文.手部》:持,握也。从手,寺声。

道德经的辩证法(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3)

2.揣 。揣,篆文=入(进入腋下夹角或衣襟内里)+手(手伸入胸口及腋下) 耑(衣襟或胸部很宽的衣服),字形像手伸入腋窝与胸口位置,造字本义:用手伸入胸部衣服(衣襟)内验证东西是否夹藏妥当。引申为分析、度量。动词:用手仔细地度量,估算 chuǎi。作动词,又引申指用手臂夹,夹藏 读chuāi。《说文》:揣,量也。

道德经的辩证法(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4)

3棁.,甲骨文缺,棁 zhuō,篆文=木(木材)+兑(短小,尖锐),造字本义:梁上短柱(起加固作用)。作名词,也指木杖。又引申指加固。《说文》:棁,木杖也。

道德经的辩证法(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5)

道德经的辩证法(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6)

4.保 (上图) 保”的甲骨文的字形像面朝左的一个大人,用手和身躯护住后背的小孩。金文同于甲骨文。隶变后楷书写作“保”。造字本义:护卫孩子。引申指护卫、保护,又引指养育、抚养、照顾、帮助,作动词,也引指守护、守住、抵挡、防御等义。《说文·人部》:“保,养也。

道德经的辩证法(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7)

5.满 (上图)甲骨文缺 篆文=(水) 廿(到顶)+兩(容器内部),字形表示水由少到多最后装到了极限。后也表示水充斥每一处。造字本义:水逐步增加到容器内部空间极限。作动词,指器皿内液体饱和。 

又引申为完全充斥,使充足。作形容词,引指足量的,达到极限的。作副词,引申指全,完全地,足量地等义。《说文》:满,盈溢也。

道德经的辩证法(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8)

6.堂 甲骨文缺 (上图) 尚,表示正统的、高级的、追崇的。堂=尚高级的、高雅的) 土(坛、宫殿),表示高雅的殿室。造字本义:王宫内举行隆重仪式的大殿正厅。籀文承续堂的字形。篆文明确了"尚"的字形。作名词,指王宫的大殿正厅。后引申为大家族祭祖用的正厅,或为聚会用的大厅。作形容词,引申指正规,庄重大方。作量词,引指用于空间较大的事物。作名词,后引申指同祖的亲属关系等义。《说文》:堂,殿也。

道德经的辩证法(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9)

7.莫 (上图)“莫”,甲骨文像草中间有个太阳,寓意四面八方的小草都被太阳晒枯萎了,与金黄色的落日一样一片枯黄,表示小草没有了生命。金文、小篆结构都与甲骨文相似。隶变后楷书写作“莫”。甲骨文“莫”字的具体的形象是:秋天被晒干的小草,与落日的金色余辉映成一片金黄,也就是说小草由生到死,太阳由强到弱,由白天将进入黑夜,造字本义:事物开始向对立面转化。作否定词使用,引申指不要、没有谁,也引指姓氏等义。|说文·茻部》:莫,日且冥也。

8.富 金文=(宀,房屋) (酉,酒

道德经的辩证法(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10)

8.富 甲骨文缺,(上图)金文=宀(房屋) (酉,装酒、油、钱宝的坛子)造字本义:家境宽裕殷实,有房有粮有酒有钱。远古时代粮食匮乏,酒品稀有,更别提有钱币珍宝了,家中有房有酒有粮是生活宽裕的标志。篆文将金文字形中酒坛形状写成"畐"。

作形容词,引申指家境宽裕,物资丰厚,也引申为充满、充实、充裕。又指姓氏,也作名词,引申为财产,资源等义。 《说文》:富,备也。一曰厚也。

道德经的辩证法(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11)

9.骄 甲骨文缺(上图), 乔,表示高大。骄,金文=(马) (乔,高大),造字本义:马特别高大雄壮。篆文承续金文字形。引申指特别出众的,作形容词,也引申指不服气的、傲气的、傲慢的、无礼的、狂野的、猛烈的。又指奔驰的马不受控制,引申为放纵的、目中无人的、自高自大的、脱离群众的等义。《说文》:骄,马高六尺为骄。

道德经的辩证法(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12)

10.遗 (上图) 甲骨文缺,遗,金文=(彳,运动) 贵(价值高的)+止(停止,留下来),表示持有价值的事物在运动中传递给后者。造字本义:将有价值之物馈赠他人。有的金文以"辵"代"彳"。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隶书误将(双手持物)写成貴。

作动词,指将好东西馈赠他人 ,读wèi。作动词,引申为留下、留存、保存,读 yí,也引指丢失、失踪、疏失等义 。又作名词,引申为丟失的东西。《说文》:遗,亡也。《释言》:遗,离也。

道德经的辩证法(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13)

11.咎 甲骨文=倒写的"人"(受非人的待遇者即受刑的人) 刑具+人(施刑者),表示因过失受刑罚,属于人祸,造字本义:因过失而受刑罚造成的灾祸。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一些变形。

作名词,引申指灾祸,灾殃,也指罪过、 过失,又指不义之举、恶果、罪责。责备、憎恶作动词,引申为讨伐、谴责、责备、憎恶等义。《说文·人部》:“咎,灾也。从人各。各者,相违也。

分析之句话之前,先简单的了解一下另外一位古代先贤的历史事迹: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

后人尊称他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文武双全。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之后被拜为上大夫、相国,辅佐越国勾践。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又被封为上将军。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

悉知了范蠡先贤的动人事迹,很容易便会对老子《道德经》的这一句话心领神会,无师自通。

此句最直接的表达为:

事物持续发展到盈满后便开始衰落,不如顺其势辞旧迎新;怀揣收藏并加强守护,是保不久的;堆满堂屋的金玉,是守不住的;富贵产生的骄逸,是必然自生灾祸的。

具体的表达是:

事物持续发展到最高(强)阶段后便开始走下坡路,由旺盛走向衰落,不如顺势而为,自觉结束这个过程,从而进入新阶段的开始。事物是不断变化的,珍藏于怀中努力夹紧,即便像用短柱牢牢护紧大梁一样也无济于事,也是不能长久保留的。钱财是流动的,满屋的金银玉珠也是守不住的。富贵是流动的,也是一把双刃剑,自以为天生富贵,便骄横跋扈、骄奢淫逸,作威作福,那么罪过与凶险必然降临到自己头上。

唯物辩证法的表达是:

事物是发展的,是由弱到强再由强到衰的不断向前运动的,事物发展到最高级的阶段便开始走向衰落。这是无法主观控制的,也是无法主观制止的,必须遵循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任何事物都不会停留在原地,静止是相对而言的,生命是短暂的,客观实在中是没有无限长久的生命的。货币是具有流动性的,财富也是流动的,财富在琉动中不断的增加或者减少,货币的流动性是客观存在的,不能用机械的静止的观点看待物质财富的不断发展,要树立全面的发的展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来不断积累物质财富。财富与权力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财富与权力不是天生的更不是世袭的,财富与权力本质上来自于人民,是属于人民的,是属于占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的。财富与权力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一且脱离了人民群众,一切财富与权力皆化为乌有。

二、功遂身退,天之道。

道德经的辩证法(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14)

1.遂 甲骨文缺(上图)“遂”金文=彳(运动)+谷粒(种子,结果)+手(获得)+止(停止),表示在事物的运动过程中,目的已经完成,此阶段就此结束。造字本义:运动的阶段性结束。

作动词,引申指行往、前进。又引申指举荐,也引申指完成、顺利地完成、完全、成功、已成、终了、称心如意、通达、顺应、符合、顺从、通畅。后引指坠落、竟然、尽、完全、、久、道路、田间小水道等义。《说文解字》:达也,进也,成也,安也,止也,往也,从志也。

道德经的辩证法(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15)

2.退,甲骨文=门(屋内的门) 止(脚,表示往回走),字形寓意往家里回撤,造字本义:往回走。金文将甲骨文加"彳"(行走)、加"止"(脚),强调运动。籀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

作动词,引申为撤消,撤回,又指回还,也指下降、回落。《说文》:退,却也。

此句的直接表达即:

大功告成,便激流勇退,这就是天道。

具体的表达为:

建功立业,当大功告成时,就要从这个顶峰阶段自觉退下来,不贪恋权力和财富,也不图名誉,自觉从名利与权势的巅峰上退出。这样,才符合天道。

其实,深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者很容易就会发现:中国上古时代的另一部旷世奇书的重要论述一一《周易》中的“既济”与“未济”两卦与《道德经》第九章是惊人的相似。

唯物辩证法表达是: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发展所体现的客观规律。大功告成,便激流勇退。终点便是起点,为人民服务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自然规律。

(郑裕波 校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