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上提供的盒饭品种少且价格高(高铁盒饭怎么做)

央广网北京7月8日消息(记者王晶)长聚光灯下,4位手快心细的姑娘坐一排,双手抖动,精心筛选梅菜丝,摘除其碎叶杂质,留下最精华部分……每天乘坐高铁的普通旅客可能很难想象,高铁列车上热销第一名的这道客家菜——梅菜扣肉,其制作过程需要付出这么多劳动。

高铁上提供的盒饭品种少且价格高(高铁盒饭怎么做)(1)

几位工人正在精心筛选梅菜丝(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不过,做个盒饭,需要这么“苛刻”吗?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高铁盒饭“出锅”全程来看,这还只是起步。走进这个全国最大铁路配餐中心(北京京铁列车服务生产基地)无尘车间前,记者要戴上防尘帽和口罩,穿上“白大褂”,脚上则包裹上消毒鞋套,还要进入“风淋房”把身上的灰尘、毛发吹掉,进行物理性清洁。

高铁上提供的盒饭品种少且价格高(高铁盒饭怎么做)(2)

蔬菜粗加工区(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梅菜手工精筛 一天最多卖出四千多份扣肉饭

不管是员工还是普通旅客,要走进盒饭制作车间,就必须“全副武装”。因此,在车间内,随处可见身穿连体白色工服,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眼睛的工作人员。“大楼里有9套更衣消毒系统,生区、熟区分开设置,最大限度避免交叉污染。”带着记者一路参观的京铁列服公司生产总监詹冰说道。

高铁上提供的盒饭品种少且价格高(高铁盒饭怎么做)(3)

厨师正在翻炒牛腩肉(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记者隔着玻璃观察高铁盒饭的生产过程,有很多细节和场景印象深刻。经过蔬菜区时,只见案板上整整齐齐码地放着青椒、胡萝卜等各色蔬菜,几位工人弯腰、埋头,用一只小刀小心翼翼地将每棵菜的菜梗与菜叶按纹理缓慢划开。“这样做,是避免一起烹制不能保障两个部位都有好的口感。”詹冰向央广网记者解释道。

再看蔬菜精加工区,对于招牌菜品,选材要求也格外严格。只见四个同样包裹严实的姑娘一字排开,坐在明亮的光源下,双手迅速翻转,择除露天晾晒时可能掺入的杂质。“梅菜产地一般都在南方地区,之前会进行露天晾晒,因此收购上来时会多少带有一些杂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四个人,筛两遍,这些梅菜等于至少要过八遍手。

肉食加工处理也有不少讲究。在肉食前处理区域,工作人员正在用机器削切梅菜扣肉里的五花肉。“五花肉,讲究薄厚大小一致,两头不是特别规整的,我们会先挑出来。”詹冰又指向一旁锯骨机上的牛腩肉说,“杏鲍菇烧牛肉、咖喱牛腩饭,都用这个部位,筋肉相间,更有嚼头。”他说。

据介绍,梅菜扣肉饭一直是高铁列车餐食销售冠军,最多时一天卖出四千多份。

高铁上提供的盒饭品种少且价格高(高铁盒饭怎么做)(4)

为保证口感,手切肉食(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15℃内室内温度下分割、腌制肉食

在这个占地4万多平方米的高铁盒饭基地,最有沉浸体验感的,非熟制加工区莫属。采访当天下午3点多,在熟食加工区,记者看到五位厨师抄着大铲子,在一个个直径1米多的多功能烹饪机里翻炒,锅内热气翻腾,一个个水缸口般大小的蒸汽夹层锅里,正慢炖着牛腩肉。一旁的调料台上摆放了各种调味品,还有一位质检员在旁监督厨师的操作是否规范。

熟制车间的工作是“炖、煮、炒、蒸、烤、油炸”,但这里却没有明火,而是用蒸汽等加热食物。容量300升的大锅内盛出热气腾腾的胡萝卜烧牛腩后,有专业厨师前来品鉴。记者在现场看到,一锅卤肉煮好出锅前,工作人员向菜品中插入消过毒的温度计测温,达到85摄氏度以上才能出锅。

炖煮的机器加热速度快,温度恒定,不易糊锅。烤箱则是蒸烤一体,会根据食物特性来制定加热时间。高铁餐食中的奥尔良烤鸡、梅菜扣肉等都是通过这些机器制作的。“像炖牛肉、炖肘子,炖到一个半小时以上,口感才更好。”詹冰介绍,如果是炝炒类产品,则要用以燃气为热源的锅具。这样一口大锅,主菜可以配给四五百份盒饭。

为了确保肉类原料新鲜度,记者明显感觉到,肉食加工区比较“冷”,因为解冻、分割、腌制工作环境温度要控制在15摄氏度以下。各种原料加工完毕后,还要进入冷库备用。

而每种餐食封装运输前,也要经历“冰火两重天”。高温出锅后,先进行一次冷却,温度降至8摄氏度以下进行分装,装完餐盒后通过冷却“隧道”二次冷却,温度降至0至4摄氏度。“冷却降温,是为了迅速通过8至60摄氏度之间的微生物快速繁殖温区,确保产品安全。”詹冰说。

高铁上提供的盒饭品种少且价格高(高铁盒饭怎么做)(5)

餐食“留样”(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高铁上提供的盒饭品种少且价格高(高铁盒饭怎么做)(6)

餐食“留样”(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柴火饭”米粒筛选很挑剔 一小时可出锅一吨半

除了人工筛选,“后厨”自动化程度也很高,高铁盒饭基地”藏龙卧虎“,全自动米饭生产线一小时可出锅一吨半“柴火饭”。

制作餐饮,安全最关键。就在上岗前,米饭班组、择菜班组的员工上岗之前还要洗澡,然后再通过喷淋间进行除尘,才能进入生产车间内,而且手脚还要在消毒池内浸泡30秒,才能上岗作业。“根据各区域洁净度的不同要求,我们设置了9个更衣系统。”詹冰表示,车间内部工作人员还要进行靴消毒,由专人用粘毛器在全身排除毛发。

在米饭生产区,对于大米的筛选很“挑剔”,大米通过色选仪时,如果某一粒大米有残存黑头黑线,或者色差太大,就会被吹出来。而米的新旧、质量、季节温度,都会影响浸泡和焖煮的时间,借助智能化设别的检测,可以精确到每一个米粒的大小。记者在米饭生产区看到,两条全自动化生产线,可自动完成上米、洗米、定量给米、定量给水、炊饭等一系列工序。

值得一提的是,生产线采用硬火焖制工艺,也就是口感很香的“柴火饭”。一个小时,双线就可完成生产一吨半成品米饭,偌大的区域只有四个员工,做完饭连“洗锅”都不用自己动手,生产线自动完成。

高铁上提供的盒饭品种少且价格高(高铁盒饭怎么做)(7)

X光异物检测仪(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盒饭出厂前需经X光“体检”

与旅客乘车要过安检、实名制验票一样,高铁盒饭要登上列车,也要过好几道关。

除了烹饪前的人工检测,在出厂前“高铁盒饭”还需要经过金属检测、重量检测和X光异物检测等数论“体检”。首先是金属检测,查看是否有清洁球的铁丝等;然后是重量检测,保证餐食标准;最后是X光异物检测,看看有没有小石子等非金属异物。

其中,最为严格的要算是X光“体检”,它主要来筛查饭盒内的异物,被挑选出来的不合格产品,将被一条分拣臂剥落至一旁的废弃篮内。

现场工作人员称,盒饭在传送带上行走,一旦被检测出含有金属或者异物,会"biu"的一下从传送带上弹开。从这一刻起,这份盒饭就失去了登上高铁的资格。“不合格的餐盒会从传送带上被打下来,不过几率只有千分之几。”詹冰说,检测完的餐盒会在其包装上实时喷码,精确到分钟。

除此之外,安全起见,每天生产的产品都要进行为期5天的留样。“至少要留存两份,一份抽检留样,另一份进行微生物检验。”工作人员说,一旦旅客在餐车上出现吃到的盒饭有问题,就会将样本送去检测,找到问题源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