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诗词如何用短宣传(让00后爱上传统诗词)

作者:如歌

还记得学生时代,被“背诵并默写全文”支配的恐惧吗?“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如果当年只是死记硬背,时过境迁脑海里只会剩下“滕王阁序”的四字标题。

让诗词在语文课上“飞”一会儿,告别填鸭式机械学习,传统文化才能种在学生心田里。近日,在浙江杭州,丁兰实验中学的语文老师王杨军和他的学生们在网上火了,其发布在抖音上的短视频获赞2292万,吸引粉丝793万。

自己的诗词如何用短宣传(让00后爱上传统诗词)(1)

一堂语文课能多有趣?“语文山水”的短视频账号可以告诉你。在课上,王老师带领学生解锁古诗各种玩法,从“三句半”到“飞花令”,再到肢体语言丰富的演读式记忆。创意互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站上C位,拥有被倾听的环境和表达自己的机会。

宝藏语文老师王杨军,鼓励孩子用诗歌表达内心的欢喜,用优美语句抒情表意。在短视频的镜头里,00后的顽皮孩子们让诗歌充满童趣。一次,在“三句半”诗歌练习中,一位同学改编杨万里的《小池》,小姑娘笑容狡黠,来了一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摘掉。”王老师趁势引导,美的东西如何在不破坏的情况下欣赏?女同学心有灵犀,下一次展现时改成“小荷才露尖尖角,拍照。”

这则短视频,也引发很多人的共鸣。同样是出游旅行、欣赏美景,古人总能留下名篇佳句、典故成语。我们却似乎只会拍照,凑满九宫格照片了事。对美的感知,只剩像素清不清晰。不妨脑补一下,现在的我们登上滕王阁,眼见一排孤鹜飞起,如果只会大呼“哇,好多鸟……”多年后,又如何忆起曾经的壮阔心境?

优秀传统文化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必需品,不是考后即弃的应试工具。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

不过,传承经典文化,不靠应试,靠应用;不靠硬背,靠领悟。只有启迪孩子们通过看似“无用”的演绎,真正启发学习的兴趣,让文化底蕴浸润内心,提升审美意趣,感知世界的能力,他们也才能从知识中真正获益,拓展生命的厚度和宽度。

今时今日,传统文化浸润人心,传播方式也该与时俱进。传承经典,不变的是古人吟作的风霜露月、家国情志、少时情怀,改变的是传播方式和土壤。短视频平台打破知识壁垒,成为知识“带货”的主力军。正如日前,抖音联合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华书局发起“春天读唐诗”活动,相关内容播放量超过1.5亿。这“1.5亿”的背后,是用唐诗记录春天的美好,也是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延展。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康震说过这样一段话,“为什么古代诗人会将诗词题写在墙壁、廊柱、器物、山川和驿站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诗人希望借助更多的媒介,将自己的作品传播给更多的人。”现代社会,短视频平台就是曾经的廊柱、山川和驿站,也是今人获取知识最迅捷的途径。

年轻人拥抱传统文化,需要新的载体。与素白纸笺相比,鲜活、动态的短视频更为色彩斑斓,也能减轻认知负荷,让传统文化惠及不同知识圈层的群体,让经典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在短视频平台上,除了让学生爱上古诗的“语文山水”,还有不少账号圈粉吸睛——大学老师陈征,经常左手科普右手诗词,“朝辞白帝彩云间,朝霞为什么是彩色的?”“野渡无人舟自横,为什么‘舟’会‘自横’,而不是‘自顺、自斜或者自转?”一条短视频看下来,语文课物理课都不用“二选一”;文学教授戴建业脱离陈旧枯燥的课堂解析,把千古诗人都“调侃”了一遍,“陶渊明种的个鬼田、李白不是当官的料、王之涣狂得不得了……”

当然,让经典之美恣意绽放,留住鼓舞人心的力量,短视频平台也要长期努力,通过资源倾斜、深耕优质内容,对传统文化进行接地气的全新演绎,涵养良性健康的知识传播生态。(如歌)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