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浦东助力上海打造世界著名体育城市)
回首即将过去的2020年,哪些场馆与赛事,堪当上海体育的年度名片?纳入名单的,一定有浦东足球场与其“揭幕之战”——2020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S10)。
如果说经济建设是浦东开发开放的一块基石,那么体育建设就是浦东为世界瞩目的另一块敲门砖。回首过去30年,从粗陋煤渣跑道,到重大体育地标;从全民“重文轻体”,到体育牵手文旅……为助力上海打造世界著名体育城市,浦东引“体”向上,积极建设体育强区,唤醒更多的人参与到运动中来,也让体育成为品质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塑造牌面
借力大赛按下体育基建加速键
遥忆浦东开发开放之初,城市建设百废待兴,体育并不是最受重视的“孩子”。1990年,陆家嘴开启了从滩涂码头到世界金融中心的惊世变迁。陆家嘴“腾笼换鸟”的“老破小”,不仅只有沿江厂房与棚户区,也包括1956年落户浦东的第一座工人体育场——黄浦区工人体育场。在这片涵盖跑道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健身房的区域被拆除后,原址上建起了浦东海关大楼。
经济发展带动文体腾飞,随着一系列重要体育赛事选址浦东,也为浦东的体育基建按下了加速键。为迎接在上海举办的八运会,1997年,浦东游泳馆、浦东棒垒球场(后改建为三林体育中心)等一批比赛用场馆在浦东建成开放,也为日后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同样在1997年,作为八运会的备选场馆,浦东的第一座综合性、区域性的公共体育场馆——上海源深体育中心破土动工。“中心从一座单体场馆发展为如今的体育服务综合体,正是浦东大发展的一个小缩影。”源深体育中心副主任侯韵介绍,中心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设便开放”的理念进行建设,内部场馆陆续对外开放:1998年,乒羽中心;2000年,2万人的体育场;2002年,网球中心;2008年,体育馆及游泳馆……
10余年间,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的源深体育中心,就这么一点一点逐步成型,迄今依然是目前浦东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区属综合性公共体育场馆,以及最重要的全民健身基地。
紧随其后,为迎接2011年举办的第14届世界游泳锦标赛,“水上竞技中心”于2008年在浦东世博前滩开工建设,这就是于2010年末正式落成的东方体育中心。如果说源深“立足”大地,那么东体则“制霸”水上,它的体育馆、游泳馆、室外跳水池,被上海市民加之以“海上皇冠”“玉兰桥”“月亮湾”的美名。场馆还引入了上海世博会运用的节能环保新技术,善用天然资源、减少资源消耗。依托运动场馆外的人工湖景观,近年来还培育出世博水上文化嘉年华暨“世博杯”皮划艇活动这一特色品牌赛事。
又是10年过去了,浦东足球场以一场全球最大规模的电竞赛事S10,实现了惊鸿一瞥。目前紧锣密鼓展开的场芯草坪系统施工,将充分考虑上海潮湿闷热和多雨的气候特征,以及应对密集的赛程安排,所有场地都将种植天然草,辅助草坪根部加固(锚固草)系统,并加装根部通风排水系统,改善土壤微环境帮助草坪生长,满足全天候高密度的比赛赛程和高水平的赛事工艺要求。浦东足球场预计在明年4月全面竣工后,将满足FIFA国际足联A级赛事要求,迎接世俱杯的到来。
织密里子
持续完善“15分钟体育服务圈”
高大上的体育地标塑造了浦东体育的“牌面”,持续充裕的社区体育场馆、市民体育活动,则织密了浦东体育的“里子”。
让更多的人可以就近健身运动,浦东新区持续完善“15分钟体育服务圈”。浦东在现有的源深、南汇、三林体育中心和浦东游泳馆这四个区级体育中心的基础上,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川沙体育中心和周浦体育中心的建设工作。
其中,川沙体育中心与其说是“从无到有”,莫如说是“涅槃重生”,它由1958年建成开放的川沙体育场改造升级而成。“川沙体育场可以说是存续时间最长的浦东公共体育设施了。”川沙体育场场长宋一峰感慨道,体育场拥有非常辉煌的历史,不仅为周边老百姓提供了“家门口”的运动健身场所,还承接过第三届全国农运会、八运会、甲B联赛等一系列重大赛事。上世纪90年代的浦东足球队,也把主场设在了川沙体育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体育场设施变得老化陈旧,既不能适应浦东的发展,也难以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2018年末,万众期待的川沙体育场征地改扩建工程正式启动,目前处于桩基施工阶段。它将从原来不到4万平方米的体育场,扩建为6.4万平方米的体育中心,总建筑面积达到7.8万平方米,内设8道400米标准跑道、天然绿地、看台、武术馆、游泳馆、体操馆、综合体育馆等。尤为特别的是,由于体育场西侧是川沙烈士陵园,为了避免打扰烈士的安宁,因此许多场馆采用了半地下的建筑形式,在减少噪音的同时兼顾采光通风。川沙体育中心预计于2022年末落成,它不仅是未来的区域性群众性体育活动健身中心,也将成为浦东新区少体校日常训练和培训基地,推动体教深度融合。
未来,浦东将以六个区级体育中心为基础,36个街镇将力争做到每个街镇都有社区级体育中心,并且拓宽此类体育中心的使用途径,引入瑜伽、太极拳等不同种类的个性化课程,让老百姓多一种健康的选择。
在社区级体育中心之下,浦东还建设了一批比“15分钟服务生活圈”更近的“家门口”体育设施。今年,全区建成200个健身苑点、20条健身步道,更新832个健身苑点,新建或更新18个智慧化市民球场。这些升级版的健身苑,已不再只能吸引老年人转转腰、踏踏板、下下棋,如今还被科学划分为亲子活动区、益智测试区、力量训练区、有氧康复区,根据不同年龄层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入不同器材。其中,不仅有市民可快速知道自己“偏胖”“偏瘦”的身体素质测试器,还有轨道式的中国象棋、五子棋、算术棋,还贴心地为小朋友配备了双人位秋千、跷跷板。动静结合,一家人从老到小,可以“全家总动员”享受运动休闲带来的乐趣。
融合发展
体育让浦东更加宜居宜业宜乐
在浦东培育出更多热爱运动的人群,让健身成为市民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体育就不能孤零零的存在。近年来,浦东紧紧把握文化、体育、旅游融合的时代机遇,以文化提炼品牌、用体育打造形象、让旅游落地发展,不仅使浦东变得更加宜居宜业宜乐,也面向世界各地的人们,创造了更多留在浦东的理由。
随着浦江东岸22公里岸线的全面贯通,昔日的“工业锈带”变身成为“生活秀带”。事实上,滨江东岸贯通工程不仅仅打造了一条22公里长的景观带,更是打造出了一个文体旅融合带。如果从空中向下俯瞰,从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绵延22公里长的三色道最为醒目。三色道,即“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通过慢行系统串联沿江重点区域和重要节点,穿行于绿树观赏草及休憩空间之间,让市民一路运动健身,一路也可饱览浦江两岸的壮丽景色。
三色道旁设置了22座名为“望江驿”的“高颜值”小木屋,提供雨伞、充电宝、卫生间、直饮水、无线网络等贴心服务,成为运动市民可以暂时歇脚的“加油站”,此外还兼具公共图书馆、电影院、艺术展厅、演播室等多重功能。
一座座类型丰富的文体旅融合设施,也在三色道旁拔地而起。其中最为知名的莫过于拳击世界冠军邹市明创办的邹市明搏击健身中心。一边运动健身挥汗如雨,一边欣赏浦江两岸美景,坐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这里也因此被网友们誉为“中国最美拳馆”。如果只是单纯走一走,看一看,市民也在此可见到邹市明征战奥运赛场和诸多历史性时刻的照片,拳击界名人合影,更有冠军金腰带等珍贵收藏,堪称中国拳击的金牌“博物馆”。在去年浦东推出的首批6条全域旅游线路中,邹市明搏击健身中心也成为“东岸滨江之旅”线路的重要打卡地。
沿着三色道一路向南,沿途的文体场馆界限变得愈发模糊:作为明星演唱会上海首选之地,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举办起了DOTA2国际锦标赛;以水上运动为特色的东方体育中心,也举办起了和平精英电竞冠军杯……在这背后,以电竞比赛、赛事直播等为内容的文体产业,也因此吃上了时代红利。
临近三色道最南端,23万平方米的前滩体育公园于今年10月1日整体开放。这一公园集自然、生态、运动于一体,内含6座11人制标准足球场,这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城区并不多见。园内还设有5000平方米的室内商业配套设施,涵盖更衣室、健身室、兵乓球、室内高尔夫、咖啡厅、餐厅、儿童游乐场等。无论是运动健身,观光休闲,还是消费娱乐,前滩体育公园都是一个好去处。
浦东这么美,不如跑过去看看。今年下半年,随着疫情持续好转,一系列市民体育赛事也插上了文体旅融合的翅膀,在浦东大地上陆续重启。其中,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将主体活动徒步大赛设于浦江东岸,市民可在12公里长的赛道上,便览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等标志性景点。上海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川沙杯”美丽乡村健康走活动,则把赛道设置在被评为“上海十大最美乡村路”的川沙连民村鹿湖路。“回望三十年 健行中国梦”浦东新区线上云定向活动,共吸引 20 余万名市民群众以“线上云打卡 线下健步走”的方式,在运动健身中回顾浦东30年发展历程,共同见证东岸热土翻天覆地的变化与飞跃。
放眼“十四五”,正在后滩区域建设中的世博文化公园,也将成为浦东文体旅融合的下一个样本。落户园内的上海久事国际马术中心项目,包含竞赛场地、热身场、训练场和高规格马厩等竞赛设施。作为中国首座符合国际顶级马术赛事标准的永久性专业比赛场馆,项目预计于2022年4月竣工验收。届时,上海将成为全国唯一一个集专业马术场地与顶级国际马术赛事为一体的城市。上海打造全球体育城市的目标,也将在浦东的助力之下因此再进了一步。
栏目主编 张琪
责任编辑 徐玲
实习编辑 杨林雨
摄影 郑峰 倪竹馨 曹之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