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城电影深度解析(如何解读电影上帝之城)

“若你逃亡,野兽会抓住你;若你停留,野兽会吃掉你。/If you run, the beast catches; if you stay, the beast eats”

在巴西(Brazil),有一座“上帝之城”(Cidade de Deus)。

不过这里既没有上帝,也实在算不上是个城市。“上帝之城”不过是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Rio de Janeiro)这座城市西南部的一片贫民窟。瓜纳巴拉州(Guanabara State)政府于1960年为将市中心的贫民转移到郊区而建立了这片贫民窟。《上帝之城》这部影片所聚焦的,正是这片贫民窟60、70、80三个年代中发生的一桩桩黑帮兴衰史。电影改编自保罗·林斯(Paulo lins)于1997年发表的同名小说。保罗本人于七岁时搬到这片贫民窟生活,所幸最终得以逃离此处并成为了一名作家,当然,为他带来巨大声誉与事业成就的,恰恰是他竭尽所能逃离的,充斥着毒品、黑帮、火拼的“上帝之城”。

有点儿讽刺,不是吗?

这部影片在2002年公映后,将巴西国内票房第一的桂冠揽入怀中,在全世界则收获了超过3000万美元的票房,更是收获了无数好评。而有着相同主题、情节线,血腥度的《疤面煞星》(Scarface)则自上映之初便遭受无数抨击,影评人伦纳德·马尔丁(Leonard Maltin)甚至批评其为“一部不动的电影(A movie which didn’t move),除了恶有恶报外,没有提出任何新的点子。”

上帝之城电影深度解析(如何解读电影上帝之城)(1)

那么,同为黑帮片,《上帝之城》究竟有何不同?

Summary

故事始于60年代,在这片“上帝之城”中,有一个名为“少年三重奏”(Trio Ternura/Tender Trio)的小帮派,从这名字就可用看出来,其三名成员(小毛/Shaggy、小夹/Clipper、小呆/Goose)不过是以劫掠商用货车,再分发给周遭贫民为生的类似罗宾汉(Robin Hood)的小混混罢了。也因此,当地居民乐意为其提供帮助,以免警察追究。但一次对汽车旅馆的抢劫彻底改变了三人的命运,三人的跟班之一小艾迪(Lil Dice)不满把风的任务,开枪惊走正在抢劫的三人后,进入旅馆内大肆屠杀,三人组就此解散,小毛在逃亡路上被警察枪杀,小夹皈依教会,小呆则死在了小艾迪的枪口下。

转眼来到70年代,故事的叙述者,也就是小呆的弟弟,小火箭(Buscapé/Rocket)渐渐长大,但贫民窟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只能混迹于混混之中,虽然有着成为摄影师的梦想,但机会渺茫。与此同时,小艾迪改名为小乔(Lil Zé/Little Joe),和小毛的弟弟班尼(Benny)在上帝之城大肆屠杀异己,抢占地盘,最终成为当地最大的贩毒集团,唯一苟延残喘的则是班尼庇护下的好友萝卜(Sandro/Carrot)。上帝之城的日子随着地盘的统一而变得安稳起来,帮派枪战不再发生,全城居民有不少也加入了吸毒贩毒的一条龙服务中,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表面下,实则暗流涌动。

上帝之城电影深度解析(如何解读电影上帝之城)(2)

80年代开始后,随着班尼在告别派对上遭误杀致死,唯一能够劝诫小乔的人不复存在,伤心欲绝的他开始对整座城市展开报复。在杀向萝卜所在地的路上,他强奸了曾为部队神枪手,现在身为售票员的奈德(Chicken Manny/Knockout Ned)的女友,并枪杀了其弟弟和叔父。为报仇,奈德加入了萝卜的帮派,从坚持不杀人的信条,最终成为了一名嗜血的杀手,在抢劫过程中击毙了一名银行保安。

小乔与萝卜的战争大规模升级,枪战随时可能爆发,整座上帝之城陷入了惶惶不可终日的混乱之中。只有小火箭却因祸得福,其为小乔帮派拍摄的照片意外地登上了报纸,小乔则因此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因此得名。为了在战争中占据优势,小乔将枪支分发给曾经欺凌过的以抢劫犯罪维生的儿童帮派小鬼(The Runts),孰料在与萝卜的决战中大伤元气的小乔虽然通过贿赂警察得到释放,却最终被叛变的小鬼们集体射杀。藏在暗处的小火箭拍下了贿赂与叛变的全过程,最终依靠后者成为了一名实习摄影助理,摆脱了上帝之城的生活,上帝之城则落入了小鬼的手中,一切就像轮回,他们如当年的小艾迪一样,计划着列出一份黑名单,从铲除异己开始,掌握整座城市。

这部影片的主角与叙述者虽然是小火箭,但他在整部电影中的戏份其实非常有限,影片的视角更多地集中在三个黑帮成员:小乔、班尼、奈德的成长与毁灭过程中,他们每一个人的性格都不同,奈德生性善良、小乔心狠手辣的、班尼则像是两者的混合体,他的死具有最强的象征意义,非常值得深究。

Li'l Zé/Little Joe

小乔总让我想起一个人,《疤面煞星》里的托尼·蒙大拿(Tony Montana),同样的野心勃勃,同样的心狠手辣,同样在失去一起刀口舐血的兄弟后痛不欲生,最后乱枪之下的死法都出奇的一致。两人最大的不同在于年龄,小乔自童年时期出场,到生命的结束也不过是名青年;托尼则在整部影片中都是青年状态。这个差异看似不起眼,实则是《上帝之城》整部影片的核心之一。

上帝之城电影深度解析(如何解读电影上帝之城)(3)

从“少年三重奏”、小乔的帮派到最后当权的小鬼,“上帝之城”的犯罪组织年龄在逐渐减小。黑帮的杀戮轮回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一如长江后浪推前浪,每一拨新人都像当年的小艾迪和托尼一样,怀抱着出人头地的梦想,凶狠地扫平一切阻碍他的人事物,推翻已经建立的秩序,确立自己的王朝。抛开黑帮背景不谈,这一轮回难免不让人想起俄狄浦斯那“恋母情结”背面的“弑父宿命”:小乔以枪杀小呆,取代了自己从前的指挥者,却也死在了自己曾经指挥过的小鬼手中。但在“上帝之城”中,“孩子”这一特征被大力着墨,小艾迪在汽车旅馆中大开杀戒的景象令人不寒而栗,一个弱不禁风的小孩挥舞着手枪,大笑着如同恶作剧般射杀着来到汽车旅馆寻欢作乐的里约市民。与小火箭自小至大以踢球、恋爱、摄影为乐不同,生来流浪的小艾迪自始至终都以杀人为乐,从“少年三重奏”身上,没有分辨是非能力的他,并没有学到罗宾汉的行侠仗义,反而学到了无止尽的暴力。

同样的宿命也轮转到了小鬼身上,在被小乔抓住后,其中一名儿童被杀伤脚趾,另一名则被小乔手下一名从未杀过人的小孩击杀。这一情节不仅仅为其后小鬼们射杀小乔做了铺垫,也将这一轮回延续了下去。小鬼们在此事之前不过是抢劫商店谋生的小孩,在被小乔以暴力惩戒后,他们意识到小乔的威势来自于其掌控的毒品贩售生意,便产生了取而代之的欲望。在惩戒小鬼的过程中,小乔也完成了对其的教导,换言之,小乔其实是死于他自己的门徒手中。

在“上帝之城”这个失去原则与善恶的地方,小孩子们受到的真正伤害,并非贫困、黑帮,而是完全失去了建立正常价值观的机会。真正造成上帝之城孩子们悲剧的,是整个社会扭曲的价值观。上帝之城的成年市民在60年代即对“少年三重奏”的劫掠行为提供庇护,在70年代也积极参与到小乔的贩毒网络中,到80年代,则涌现出了直接参与黑帮的市民代表:奈德。这个在一开始被当成市民正义代表的奈德,最终却死于狗咬狗的黑帮火并,也许我们对支持行侠仗义行为的市民还有一些钦佩,但奈德的堕落,则向我们展示了,黑帮与平民之间,其实不过一下扳机之隔。

上帝之城电影深度解析(如何解读电影上帝之城)(4)

Knockout Ned

奈德的故事很短,在上面唯一没有提到的是他的死。为向小乔复仇,他单枪匹马击杀了小乔的一名随从,并因此得到了市民的拥戴,被视为上帝之城的救星。但他一人之力始终无法与整个黑帮对抗,不得不加入了萝卜所在帮派。最后的决战中,奈德曾在银行抢劫中击毙的保安之子最终偷袭得手,枪杀了奈德。

奈德第一次出现,是在公交车上做售票员的时候,小火箭本来打算打劫他,却最终因为他的一句话而打消了这个念头:“好好读书,只有这样才能离开这里。”奈德是个正直的人,即使加入了黑帮,也是为了自保与报仇。但在黑帮的行事中,他的原则一次次遭到质问,不开枪就无法自卫,为保命,只好杀生。奈德的故事总会让人想起《蝙蝠侠:致命玩笑》(Batman: The Killing Joke),那个故事的主题类似,在善恶之间:“你需要的,只是轻轻一推。/All you need is a little push.”两者之间,不过一线之隔。奈德只是一介凡人,他没有蝙蝠侠那富可敌国的家资,只有与他可相匹敌的血海深仇。他的堕落,一方面预示了普通市民在罪恶循环中洁身自好这一幻梦的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也代表了成人在整体社会价值观崩塌后,无所依靠下的必然下场。

相比嗜血的小乔,我们很难为奈德贴上邪恶的标签,即使在死前,他也一直反对将孩子牵扯到黑帮火并中来。然而虽然有着神枪手的本领,他在这个社会中却未能进入警察体系,也就无从制止这已经本已不堪的国家系统彻底烂到根儿。普通市民不仅无法对抗黑帮,更无法对抗国家系统。被夹在中间的他们,根本无从改变这个社会的现状。唯一一个曾经改变这座城市的,反而是班尼这个黑帮成员。

上帝之城电影深度解析(如何解读电影上帝之城)(5)

Benny

班尼是小乔的副手,同时也是他的对照。与小乔一同长大的他,参与了排除异己的全过程,手下亡魂并不比小乔少。但站到权力顶端的他,选择了与小乔截然不同的处事手段。在帮派斗争中,他选择了息事宁人;他追求爱情,热爱音乐,追逐时尚。在黑帮大佬左膀右臂身份之外,他追逐的是一个与正常少年相同的人生。在他的斡旋下,上帝之城呈现出少有的和平景象,毒品交易成了全体市民的生意,人们或吸食或贩卖,从中获利;帮派火并基本消失,能够引起警察注意的杀人事件也随之不复存在。

班尼的身上融合了小乔的狠辣与奈德的良善。他为上帝之城带来的和平,一如《饿狼传说》(Fatal Fury)中吉斯(Geese)为南镇(South Town)带来的和平,不过是过眼云烟。这份和平的基础,并非人心向善或厌恶暴力,而是权力分配的暂时固化。各个阶层均获得了他们需要的东西,平民得到了安稳的生活,踏踏实实过日子的同时,还能在毒品交易中获得收益;小乔的帮派得到了最大的利益;萝卜的帮派则保住了自己原有的地盘,不再惹事生非。但这份和平是建立在班尼一人的生活理念上,而非上帝之城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上:小乔本人戾气依旧,永远不知满足;萝卜伺机反扑;市民们在享受和平的同时,逐渐露出了自身贪婪的一面。随着班尼的逝去,这份悬空的平衡迅速坍塌,各方均露出了自己的獠牙,上帝之城再次陷入战火。

而对于上帝之城之外的里约,这片贫民窟,又意味着什么呢?

Rocket

小火箭是整个故事中,唯一受益于帮派火并的上帝之城居民。借助这些照片,他得以逃离这片贫民窟。影片对报社这一上流社会代表的描绘充满了嘲讽意味,与上帝之城居民即黑帮对自我欲望的坦诚相比,他们的所作所为更为令人不齿:先是报社的编辑不顾小火箭的生死,刊出小乔帮派的照片,再是报社负责人以职业发展为饵,劝小火箭重返上帝之城,跟踪拍摄小乔帮派。对上流社会而言,上帝之城不过是他们赖以寻找新闻热点的毒品,这些报道并没有关注当地政府的不作为,而是着重展示当地奇异的社会状态。他们并不想改变上帝之城,也不想拯救这些陷入暴力循环的孩子。只要能够在对贫民窟悲惨现状的报道中,让这些上层人士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幸福,这些新闻从业者的任务便完成了。

在这样冷漠的上流社会下,会产生如此暴力的贫民窟,便毫不令人出奇了。在这三个年代中,小火箭对这个社会的评判原则从未与善恶挂钩:他因为胆怯而不愿跟随“少年三重奏”;因为胆怯而在数次尝试后均未能成功犯罪;更因为胆怯而在最后选择了上交展示小乔惨烈死状的照片,而非当地警察受贿的照片。最后在影片结尾处的这个细节终于点出了“上帝之城”这一悲惨轮回的发生根源:整个社会的冷漠。小火箭对于警察系统的腐败一清二楚,但他既没有胆量、也没有意愿与这个系统抗争。原本出生自上帝之城的他,放弃了对这片贫民窟的全部希望,以其为踏板,迈上了步入上流社会之路。相比清醒却放弃希望的他,臣服于自身欲望的小乔与挣扎在善恶边界的奈德,竟然显得真实而可敬起来。

上帝之城电影深度解析(如何解读电影上帝之城)(6)

Scarface

《上帝之城》这部影片,处处都有着《疤面煞星》的影子。托尼·蒙大拿那股一心想出人头地,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劲头,与小乔别无二致;他对自己家人的维护与关心,又与奈德极为相似;兄弟之间的罅隙、冲突也透过小乔与班尼之间的故事有所展现。也许这些算是黑帮电影的老套桥段吧,但如前所述,这两部作品遭到了评论界截然不同的对待。《疤面煞星》因其对毒品、暴力的大尺度描绘差一点就被挡在了院线门外,即使公映后托尼成了阿尔·帕西诺(Al Pacino)最为人所知的银幕形象之一,这部影片本身仍然因其主题的浅薄而遭到诟病,同时还因将驻美古巴移民描绘为犯罪分子而遭到这部分人群的集体抗议。反观《上帝之城》,则未受到这两方面的困扰,不仅成为巴西境内当年的票房之王,更被无数杂志评为本世纪一百部最佳影片之一。

这种差别究竟来自何处?

一方面固然是随着时代的改变,大银幕对于毒品、暴力的接受尺度大幅增强,先前认为过分的视觉表现,在如今不过平常;另一方面也必须承认:《疤面煞星》与《上帝之城》在描绘黑帮生活的相同表述下所质问的核心问题,并不一致。《疤面煞星》中的托尼,身上浓缩了一名黑帮领袖的各个层面气质,整部电影将全部力量都聚焦在塑造这个角色悲剧一生上,对其所处的社会并没有太多关注,托尼的死,根源在于无法统一内心的正义感与黑帮大佬身份。《上帝之城》则不同,透过社会各个阶层的群相展示,影片所着力塑造的,是这片贫民窟的历史变迁、居民经历。换言之,《疤面煞星》的主角是托尼,而《上帝之城》的主角,是贫民窟。两者之间并无纯粹优劣可言,《上帝之城》虽然无法塑造出托尼这样即可令人热血贲张、又可令人黯然垂泪的角色,却以喜剧的叙事基调,建立了一个冷漠到令人绝望的人间地狱。

单从主题的深度而言,《上帝之城》确实要胜过《疤面煞星》不少,导演费尔南多·梅里尔斯(Fernando Meirelles)在处理黑帮题材时,并未停留在单一人物的描绘或者执迷于故事本身,他将视野抬高到对催生黑帮的社会环境如黑帮之外的平民、媒体机构、国家体系的层面,最终如实展示出了黑帮存在的根源所在。

Epilogue

《上帝之城》在许多方面跳出了好莱坞影片的窠臼,为了真实还原小说所描述的“上帝之城”,另一方面也由于黑人演员在当时的匮乏,导演费尔南多选择了大量启用上帝之城当地居民,经过定制化的表演课程(这种所谓的课程,大多集中于持枪射击等等军事训练)训练后,直接上阵拍摄的办法。这些街头流浪的小孩,就这样登上了银幕。整部影片具备表演经验的只有饰演萝卜(Carrot)的马修斯·纳克加勒(Matheus Nachtergaele)一人。在影片拍摄结束后,为免这些参与拍摄的孩子重回上帝之城后再度陷入原有的生活状态,制片方设立了帮助小组以确保这些孩子能够拥有一份更加光明的未来。

正是在这一举动中,《上帝之城》这部影片完成了自己的救赎。处于文化传播尖端的电影,终于没有如影片中的小火箭一般,仅仅以上帝之城为改变命运的踏脚石,而是将这片贫民窟带到了世人眼前,间接推动了政府对这片人间炼狱的治理力度,同时也切实解决了这些孩子的未来出路,这都是《疤面煞星》所未能做到,也无法做到的。

若你逃走,野兽会抓住你;若你停留,野兽会吃掉你。一如影片首尾出现的那只鸡,在这片贫民窟中,不论走还是留,都无法摆脱的,是名为冷漠的怪兽那张血盆大口。面对暴力与罪恶,我们要做的并非逃走或停留,而是握紧双拳,对这世界的冷漠发出怒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