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六院有几个院士(宁波又多一对兄弟院士)

11月18日,2021年“两院院士”增补名单公布。在浙江宁波余姚市出生、成长的南京大学马余强教授榜上有名,成为中科院院士。

值得一提的是,新当选的马余强与2017年当选中科院院士的著名核物理学家马余刚是亲兄弟,成为宁波继杨福家、杨福愉后的第二对“兄弟院士”。

宁波六院有几个院士(宁波又多一对兄弟院士)(1)

马余强(左)、马余刚(右)兄弟在余姚八中梁弄校址合影 图片来源:余姚新闻

天目新闻记者注意到,马余强和马余刚年纪轻轻就成绩斐然。马余强在31岁时就被聘为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而其弟马余刚26岁时被破格提升为中科院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18日下午,记者联系上马余强、马余刚教授的妹妹马亚红,她告诉记者,马家两兄弟有今天的成就,与父亲的教育息息相关。“我们的父亲是小学教师,十分重视培养我们的学习能力,对我们的教育投资从不吝啬,比如我们小时候,就被要求去读《中国通史》、《十万个为什么》等增长阅历的书籍。”

提及两位哥哥,据马亚红回忆,他们自小就具有钻研精神,对物理学尤其热爱,物理成绩一直在班里出类拔萃。“小时候玩陀螺,对于他们而言,不仅仅是娱乐消遣,他俩还会去研究陀螺为什么会旋转这一现象,刨根问底地深究其背后动力原理。”

资料显示,马余强,1964年11月出生在余姚市鹿亭乡晓云村,理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生导师,南大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民进江苏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马余强主要从事物理学与化学和生命科学交叉的软凝聚态物理领域研究,在聚合物凝聚态物理、胶体结晶、生物膜结构组织和细胞骨架的非平衡自组织等若干前沿领域取得了有意义的成果。

他的兄弟马余刚,则是核物理学家,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 。马余刚于1989年从杭州大学物理学系毕业,199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博士学位,之后留所工作;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9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第一、二层次人选;201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副所长;2015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马余刚、马余强兄弟之前,祖籍镇海的杨福愉、杨福家兄弟也是知名的甬籍“兄弟院士”,而且均在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资料显示,杨福愉,1927年10月30日出生,生物化学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杨福愉于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60年获前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系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员、副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1986年9月任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杨福愉长期从事生物膜的研究工作,并以膜脂-蛋白质相互作用为主线,特别关注细胞内膜系统(线粒体、溶酶体等)对重要细胞生命活动的调控机制。

1936年6月11日出生于上海的杨福家,则是我国知名的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建桥学院名誉院长。

1958年杨福家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0年担任复旦大学原子能系副主任;1963年至1965年担任丹麦哥本哈根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80年晋升为复旦大学物理学教授;1987年至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93年至1999年担任复旦大学校长;1997年至1999年担任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创会会长;2001年起出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校监),成为出任英国知名院校校长的第一名在籍中国人;2004年创办并出任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 。

杨福家领导、组织并基本建成了“基于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实验室”,在中国国内开创离子束分析研究领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