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父母接济(希望父亲接济8000元)
《孝经.圣至章》中言: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孝;孝莫大于严父。
在我国的传统观念里,父亲在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决定着一个家庭的运转以及子女的教育方式,而母亲大都负责操持家务和鞭策孩子谨遵父亲的教诲。
毛主席和儿女合影
千百年来,这种父亲在家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大部分的家庭,就连毛主席在教育自家孩子方面,也是一个“说一不二”的大家长。
现代人常说:“穷养儿,富养女”,要对男儿百般历练,将来培养成为一名能够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要对女儿百般保护,将来才能分辨得清“善恶”,免得吃亏上当。
可毛主席对于儿女的教育,从无性别之分,只因他们是毛主席的儿女,天生就要脚踏实地。
为了革命,毛主席的儿子蹲过牢狱,干过苦力,当过流浪汉;女儿们也是打小便颠沛至国外,唯一能在身边长大的女儿,也要看着她自力更生。
毛岸英和毛岸青
即使生活已经将她们打磨得体无完肤,可没有父亲的允诺,谁也不敢开口求助。
毛主席唯一一次主动接济自己的女儿,还是因为李讷生孩子穷到揭不开锅,最后在中间人的劝说下,毛主席才勉强给予了8000块钱的援助。
李讷
那么,作为毛主席的女儿,李讷为何生活得如此清苦?毛主席接济女儿的钱又是从哪里得来的?
主席严苛教女,清贫与民无异毛主席此生共有两个女儿能常伴左右,一个是李敏,一个是李讷,李敏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才回到北京见到父亲的,而李讷自出生以来,便有幸生活在毛主席的身边。
可这并不意味着,身为领袖之女就能高人一等,或是有搞特殊的权力,在中南海,李讷与李敏除了有个屋子能学习休息,一年也与父亲吃不上几次饭。
毛主席和李讷
即使同在北京,父女之间的主要联系方式,依旧是写信,在信中,毛主席与女儿们交谈最多的,也只有学习和进步。
毛主席经常在内部会议上强调:“我很担心我们的干部子弟,他们没有生活和社会经验,但是架子很大,有很大的优越感”。
基于此,毛主席便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子女,甚至还将对子女的教育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
毛主席
当孩子们肩上的责任重了,所承受到的压力就越来越大,他们生活的状态也就越来越脚踏实地、越来越贴近底层。
但光学会低调和脚踏实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习,必须看书,必须懂得“听说读写”,未来才能掌握革命真理,才能为社会主义发展做更多的贡献。
1941年,毛主席为远在苏联求学的两个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写信,特意嘱咐道:“托林伯渠同志给你们买了一批书,还有一大批待后送达”。
毛主席
那些书籍大都是《精忠岳传》、《三国志》、高中国内外史、以及国内历史人物传奇等等。
毛主席推荐的书,知识面相当广泛,并不仅限于单一的层面,就毛主席而言,如果岸英和岸青能够将自己推荐的书全部吃透,那么他们父子之间就离“灵魂对话”不远了。
1954年,毛主席给大女儿李敏写信道:“你可以读《古诗选本》,像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都是曹操曾经去过的地方,他是政治家也是诗人”。
因为,李敏自4岁以后便前往苏联学习,对于国学文化了解甚少,对于诗词歌赋更是难以理解。
李敏和李讷
毛主席虽然没有对李敏“揠苗助长”,却也时常督促着其学习中国文化和了解中国历史人物。
但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毛主席除了是孩子们的老师,偶尔也想做一回“父亲”。
尤其是与毛主席生活时间最长的女儿李讷,毛主席在教导其读书学习时,也少不了一些生活上的慰问。
但那仅仅是“慰问”,并没有多余的“照顾”,李讷与姐姐李敏一样,每个月只有固定的生活费。
毛主席和李讷
每周或者每个月只有一两次与父亲聚餐的机会,剩余的时间都在学校食堂里吃,有时候生活费不够用,姐妹俩也会向同学借钱,等下个月家里发了生活费,再一并补上。
李讷和李敏的生活费,都是从父亲每个月400多块钱的工资里支出的,等姐妹二人都大学毕业,分配到工作之后,毛主席再也没有给过一分钱。
虽然是领袖之女,生活却与百姓无异,再或者说,甚至有时候还不如寻常百姓。
普通人起码可以大大方方地谈论自己的家庭出身,而李敏和李讷生怕别人问起,对她们来说,旁人“羡慕”的眼光,会让她们深陷在父亲的“阴影里”,以至于要踏实做人。
毛主席和李讷
好不容易两个女儿都长大了,婚后生活却过得一个比一个紧张,尤其是小女儿李讷,还一度到了需要父亲接济的地步...
穷困揭不开锅,父亲慷慨相助1970年,毛主席为了锻炼李讷,将其调到江西干校,并嘱咐她,要在当地找个普通人结婚。
那年,李讷30岁,性格既孤僻又沉闷,别说找对象结婚,就连随便交个朋友都倍感压力巨大。
李讷
李讷不喜欢跟别人聊天,尤其是一些“刨根问底”的家事,一旦提到自己的父亲,就会使得很多事变得不够“纯粹”。
因此,李讷在干校里依旧埋头读书,甚少与旁人闲聊,唯一能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便是与工友们一起劳动。
在劳动过程中,李讷又结识了一位工人家庭出身的“工友”小徐,他性格开朗,为人幽默,几乎成为了李讷30年郁郁寡欢的生活中,唯一的一道光。
二人只要在一起,李讷干活就有劲,久而久之便互生情愫,还一度发展到要谈婚论嫁的程度。
毛主席和李讷
后来,李讷给父亲和母亲各写了一封信,表明自己即将结婚,毛主席很高兴,随即便寄了一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作为贺礼。
怎奈,李讷盼望已久的婚姻生活与甜美的恋爱时光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这种差距除了生活琐碎上的意见不一致外,还有个人思想性格上的高度不契合。
就好比一条常年活在水底的鱼儿,它又怎会知道天空中翱翔的鸟儿,所见过的是怎样一番天地?
毛主席和李讷
基于此,二人频生间隙,在此过程中李讷又怀了孕,日子过得颇不如意,而李讷的身心也跟着饱受煎熬。
1972年,李讷生下孩子后不久,便与丈夫离了婚,平日里她既要工作又要带孩子,精神相当不好。
毛主席在得知此事之后十分心痛,他特意嘱咐张耀祠外出工作时,顺带“下乡”看望下李讷母子。
结果,张耀祠目睹了李讷母子的生活状况之后,顿时感到一阵心酸,这对孤儿寡母不仅瘦弱枯柴,连一顿像样的饭都吃不上。
张耀祠
回到中南海,张耀祠向毛主席报告了李讷的真实情况,言语间充满了对其母子二人的心疼。
一番交谈下来,毛主席终于听了张耀祠的“劝”,决定给李讷母子8000块钱生活补贴,以帮助李讷调理身体,也让小外孙能够吃上一餐营养的饱饭。
当毛主席写下批示准备拨款时,转念一想,大女儿李敏也刚生了二胎,每个月还要给母亲贺子珍寄钱看病,生活也不宽裕。
于是便给了李讷和李敏一人一笔8000块的生活补贴,但这笔钱并不是一次性交付的,只是先取出一小部分弥补家用,剩下的则以存折的形式交给两个女儿,并特地嘱咐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肆意使用。
毛主席和李讷
这是毛主席有生以来,第一次给孩子发放生活补助,以往两个女儿在读书的时候,生活费都没有超过25块钱,常常拮据到要跟同学借钱才能熬过一个月。
有一次,外国的使者来到北京访问,送了一些咖啡和牛奶给李敏的孩子,毛主席得知后十分生气,还为此专门开了一次家庭会议。
从那以后,没有父亲的允诺,李敏和李讷谁也不能接受赠品,哪怕只是几口吃的,只要能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持平,就不能“叫苦”。
毛主席和李讷
1973年,李讷离婚后带着孩子回到北京,毛主席为了重新给她点燃生活的希望,支持她重新回到北京工作。
可李讷的精神严重受挫,根本无法胜任,以至于搬到了远离尘嚣的郊外,日子更加艰难...
那么,毛主席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400多块钱,他是如何支撑起一家生活的?他平日里还债、补贴他人的经费都是从哪里得来的?
经费取之有度,主席也常拮据毛主席补贴家庭的经费,仅凭借其薄弱的工资,显然是不够的,但毛主席博览古今,写得好诗好文无数,因此可以获得额外的稿费补助。
但毛主席有严格的要求,他的稿费并没有成为私人财产,而是寄存在中办特会室。
毛主席
即使是毛主席自己花钱,也需要亲手写一份批示,下属才能去银行取得经费。
每一笔经费的使用,大都用来补贴子孙读书、警卫员文化栽培、照顾烈士遗孤、还亲属人情和打仗时向各界人士借的钱。
毛主席身为国家领袖,还在偿还几十年前为革命欠下的钱,甚至还包括烈士家属的“人情债”。
按道理说,毛主席所还的欠款,应该从国库里支出,可为何却成了他一个人背的“债”呢?
毛主席
只因毛主席曾说:“我的东西,包括这个稿费,都是从老百姓那里来的,是党的稿费、人民的稿费”,正如《荀子君道》中所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1972年,毛主席特意批给两个女儿一人的8000块钱生活补助,也是从其积攒了多年的稿费中支出的,并没有占用国家一分钱。
2007年,曾担任过毛主席管家的吴连登曾告诉记者,毛主席家的开销常常入不敷出。
吴连登
从上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毛主席的工资就降到了404.8毛钱,虽然不多但已经是最高级别的工资了。
那时毛主席每个月的固定支出包括:党费10元,房租水电、地毯家具等80元。
每个月个人餐饮费100元,想吃点好的就要加钱,还有李讷、李敏、毛远新、李讷姨母的生活费,每月各15元。
随着孩子们年纪的增加,以及学业的不断提升,每个月的生活费又涨到25-30元不等。
毛主席
此外还包括家常公事报销、亲朋好友不断到访、偶尔看个病、招待各民主党派人士吃住等等,一个月下来,毛主席的工资几乎一点不剩。
如此,还没算上毛主席抽烟喝茶等开销,入不敷出已是家常便饭,后来,李敏毕业参加工作后不再需要毛主席资助,主席省下来的十几块钱依旧捉襟见肘。
而那些稿费,只有在毛主席工资入不敷出需要外借的前提下,才会考虑使用。
毛主席
如此可见,毛主席给李敏和李讷的那一笔8000块生活补助,已经算得上主席对其儿女们最阔绰的一次了,并且是“有且只有一次”。
有人说,毛主席自己赚来的钱,给自己家的孩子很正常,即使花不完,他的子女也有继承权。
可话虽如此,但毛主席生前有规定,他的一切都是国家的、人民的,包括他所有的稿费,在自己去世之后也要全部充归国库,不存在任何继承问题。
毛主席
而他的子女们也相当争气,从未有人打过父亲稿费的主意,每个人都在各自的领域里低调的生活,鲜少抛头露面。但是他们却始终坚持着一个信仰:为人民服务!
这既是伟人的家风,也是一个父亲竭尽全力,为子孙后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影响万千国民的良苦用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