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只登月一次(人类月球日人类登月)

央广网北京7月20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每年的7月20日,是人类月球日,为了纪念1969年7月20日人类第一次登月成功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人类为什么只登月一次?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类为什么只登月一次(人类月球日人类登月)

人类为什么只登月一次

央广网北京7月20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每年的7月20日,是人类月球日,为了纪念1969年7月20日人类第一次登月成功。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

近日,在《神奇的嫦娥五号》科普纪录片发布会上介绍:近10余年来,中国探月工程的国产化率不断提高,嫦娥一号任务的国产化率超80%,但进口器件所占经费也超80%。嫦娥五号任务中,国产化率达95%以上,引进器件所占经费大幅下降,约20%左右。

国产化率不断提高,哪些关键领域取得了突破?人类一共登月几次,除了第一次令人印象深刻,其他几次都有哪些标志性意义?现在月球表面还留有哪些探测器?

哪些关键领域实现了国产化的突破?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员、国际宇航联合会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介绍,从电子元器件到材料再到部组件,从单机到分系统再到整个大系统,我国航天领域的国产化率不断提高。

其中,追求国产化率的核心问题的是元器件的国产化。火箭作为一种复杂而又精密的飞行器,在整个飞行过程中,需要多种应用于控制系统的电子元器件。同时,火箭面临真空条件下的极端温度,以及危险的空间辐射等恶劣的空间环境,因此对于元器件的可靠性要求更高。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很多元器件需要从国外进口。随着我国航天工业和电子工业的不断进步,核心元器件以及集成电路基本能实现自主生产,为航天领域的国产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材料方面,运载火箭除了控制系统以外,动力系统的设计也存在高难度。虽然早期这些特殊的材料不一定依赖进口,但使用性能并不高。而近年来材料科学以及加工工艺的发展,使得我国自主研制的火箭发动机性能也越来越高,能够耐受更高的温度与更大的压力。

此外,我国在软件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面对太空的辐射环境,不能仅仅依靠元器件的抗辐射能力,还需要通过软件,额外增加冗余备份,保护航天器免遭高能粒子攻击。即便万一元器件被高能粒子击穿,也需要系统及时检测并屏蔽。

杨宇光表示,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等高精尖工程的国产化率不断提高,不仅降低了成本,同时也促进了航天产业链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健全了我国工业体系。

登上月球的可不止阿姆斯特朗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鹰”号降落在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成为首位登上月球的人,但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登上过月球。

实际上,除了“阿波罗11号”,美国还进行了多次登月尝试。比如“阿波罗12号”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进行的定点月球着陆,飞船落在此前已降落在月球的探测器附近,两名宇航员还从探测器上取回了元器件;“阿波罗15号”将人类第一个有人驾驶的月球车送上月球表面,使宇航员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科学考察活动;“阿波罗17号”则是迄今为止人类最后一次载人登月活动,并且此次为了最大化科学目标,将一名地质学家送上了月球。

美国的数次登月尝试中一共成功了6次,“阿波罗13号”在飞往月球的过程中,服务舱中的氧气罐发生了爆炸,危及航天员生命。在所有地面人员的努力下,飞船最终绕过月球成功返回地面。杨宇光表示,这是目前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太空救援行动。

人类在月球上留下了多少探测器?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今,人类已经发射了100多个月球探测器。1959年,苏联发射的“月球2号”是人类首枚月球硬着陆探测器。此后苏联相继发射了一系列月球探测器,美国也先后发射了十多颗月球着陆探测器,其中,5颗“徘徊者号”与7颗“勘察者号”探测器永远留在了月球上,成为月球表面的遗迹。

杨宇光介绍,载人探测方面,美国的“阿波罗”登月活动也给月球留下了不少东西,除了放置在月球表面的激光反射器以及月球车,还有登月舱的“下降段”。这些“下降段”在航天员从月球返回到绕月轨道时起发射台的作用,美国成功实现的6次登月活动一共在月球表面留下了6个登月舱的“下降段”。另外,登月舱的“上升段”进入到绕月轨道后也被抛弃,受到月球表面“质量流”的影响,也会撞到月球上。

除此之外,一些绕月卫星在寿命末期,会主动进行“撞月”结束自身使命,比如我国的“嫦娥一号”等。而我国的“嫦娥三号”着陆器以及“嫦娥四号”的着陆器和巡视器目前仍然在正常工作,使我国成为当前唯一一个在月球表面拥有两个正常运行探测器的国家。

监制:郭静

记者:鹤佳 杨扬

编辑:罗江 杨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