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童画美篇文字(看画识童心)

童心童画美篇文字(看画识童心)(1)

儿童绘画心理学概论

有研究表明,全世界每8个儿童中,就有一个出现适应困难的症状。如果适应困难的儿童的焦虑情绪长期得不到缓解,他们正在发育的大脑就可能受到永久性损伤。心理学家发现,造成此类损伤的原因很复杂,但是治疗方法却没这么复杂,只要让这些儿童通过绘画去表达,就可以大大缓解症状。

什么是绘画疗愈

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奠基人,他用冰山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有意识,还有潜意识,“水下”潜意识的部分才是对我们的行为起决定作用的。他用解梦的手段开启了精神分析的大门,让我们知道,精神病人的梦可以透露出很多潜意识,而潜意识的语言——梦境,是可以解读出心理信息的。

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梦就是潜意识这个画家描绘的图画,弗洛伊德解开了潜意识的图画语言,也就等于解开了图画的心理语言。

继弗洛伊德之后,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开启了绘画治疗的实践,他尝试绘画曼陀罗图案,从而缓解了自己很多心理症状,积累了大量绘画治疗的经验。后来英国的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在研究儿童的时候,也使用了大量绘画的游戏。比如,他在和儿童交流的时候,会画一条线,让孩子填出一幅画,他发现这些绘画游戏中会透露出很多心理的信息,比如亲子的关系、儿童近期担忧的事情、儿童的心结等。

进入20世纪的4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对绘画心理学进行了更多探索,也努力让艺术治疗师成为一种职业。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在治疗实践中发现,绘画治疗特别适合未成年人,因此,儿童绘画心理学也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绘画治疗这种非语言的表达性治疗手法,对于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想法、消极内向、有语言障碍、语言功能发展不足、遭受严重创伤而关闭表达系统的儿童,是非常有效的心理治疗工具。

詹妮弗·巴格莉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教授,她通过绘画治疗帮助了印度洋大海啸中目睹家人被海浪卷走的儿童。很多孩子画出他们目睹的场景,狂怒的海水卷走了房屋、树木以及伸出手做最后挣扎的人们。当他们把积压在内心的恐惧画出来以后,精神上的压力会得到大幅的缓解,这个过程就是绘画治疗,如图1-1-01所示(该图为临摹作品)。

童心童画美篇文字(看画识童心)(2)

图1-1-01 这个印度尼西亚儿童画出了海啸的巨浪扑面而来,人们惊慌失措,有一对男女手拉手赶紧逃向岸边,水里有人张开双手呼救挣扎。一条船已经被海浪掀了起来,水面上漂浮着很多木板和杂物。

神户大地震后,日本色彩心理学大师末永苍生在避难所里引导孩子们通过绘画进行治疗,孩子们一开始画出的都是色彩激烈的画面,火山喷出红色的火焰,有流着鲜红血液的人和红色海洋里的鲸鱼。经过几周到数月的绘画治疗,孩子们逐渐可以画出五颜六色的画面,还能够画出代表希望的直升机、彩虹、太阳、鲜花和笑脸。还有的孩子把失联的亲人画在卡片上,写满祝福的话语,这些行为都很大程度地帮助孩子们平复了突发灾难带来的创痛。

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投入绘画心理学的研究。如今,有大量的治疗师都可以通过画作来解读儿童的心理,并运用各种绘画实践治疗有精神问题、心理问题和遭遇伤害的儿童。

因为在绘画后面加上了“治疗”这个敏感的医疗词语,很多人将这个技术理解成仅针对有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人群。近年来,绘画治疗被引入了越来越多的领域,并非只针对有病患的儿童,同时,为了让更多人免于产生误解和距离感,我们更多地使用“绘画疗愈”这个说法。这个用词已经打破了医疗的界限,让更广泛的人群例如家长、心理咨询师、教育培训从业者可以通过绘画帮助孩子疗愈非病理性的情绪、情感、表达等问题。而且,绘画疗愈的价值并非只限于矫正、治疗,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也充满建设性,对儿童天赋、智能的开发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大量的实践案例已经证实,越是自由随意的涂鸦,可被解读出来的信息就越多。越小的孩子越适合绘画疗愈,疗愈的效果也越好,绘画疗愈已成为药物治疗和语言治疗的一个重要补充。

随着科技和新材料的发展,很多治疗师采用沙盘、拼贴、黏土、乐高积木等各种材料,让孩子们在美术学习和游戏中进行疗愈,都获得了很好的收效。

绘画为何能解读孩子的心

我做了十几年的艺术教师,最大的发现就是:艺术和心灵的关系是天然的,孩子和艺术之间的关系也是天然的,当我们把这些天然的关系挖掘出来,解读孩子的画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了。

解读原理

在讲绘画解读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个心理学的名词:投射。因为绘画的心理解析是建立在心理投射现象上的。

投射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可以通俗地解释为,内心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外部世界寻找另一个自己,我们也无时无刻不通过一些外部媒介表达内心的自己。例如画家会把自己的情感情绪、爱好、内心冲突、潜意识的恐惧在不知不觉中投射到绘画作品里。

我们看看那些岩洞上的壁画就知道了,原始人最早的表达方式就是绘画,后来才有文字。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像那些原始人一样,先会用图形说话,后来才会用文字说话。

孩子心里想什么,就会画出什么,绘画是一种心理的语言,也是潜意识的语言。我们若想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只要读懂那些图形、色彩语言背后的潜台词,就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了。而我们想告诉孩子一些事时,与其给孩子讲大道理,不如用绘本、游戏的方式,这更容易让他们接受。

孩子把情绪转化成为图形和色彩的符号,转换器就是象征思维。象征思维是人类的一种原始思维,弗洛伊德称其为原发思维。象征能够将概念、情感、情绪等抽象的元素转换成具象的符号,潜意识会在梦中使用大量象征符号来告诉我们一些事,史特柯尔的论著中早就提出过梦的意象有象征意义。他举出了一些例子:比如梦中的皇帝和皇后往往象征着父母,长的物体如木棍、树干和雨伞都可以象征男性性器官,箱子、皮包和炉子可以象征子宫。我们也都知道一些概念的象征物,如火焰象征愤怒、小鸟象征自由、兔子象征乖巧、蛇象征恐惧、绿色象征生命、蓝色象征理智、黑色象征压抑等。孩子的这种能力是天生具有的,因为他们的潜意识很开放,潜意识是运用象征思维的高手。但是,成年人长期使用推理、逻辑、分析等理性思维,很多人的这种能力逐渐弱化、退化了。因此,想看懂孩子的象征语言,就必须重新恢复使用象征思维。如果我们不能够理解象征的含义,就很难学会绘画心理学,也就做不到去深度解读孩子的画。拥有这种能力并不难,参与艺术的实践是修复象征思维的好方法。

通常,心理机制为了保护我们,会在语言表达上设有各种防御,因此通过语言获取心理信息是比较难的。但大部分人都不会在绘画中设置防御,儿童面对绘画的态度就更加开放,也更善于使用象征思维来表达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孩子在自由创作状态下画出的画都是最真的表白,他们是不会在画中说谎的。而且,他们会在画中喋喋不休地倾诉心事,这也是我们能够从孩子的画中解读出大量信息的原因。

但是孩子很容易受到影响和暗示,如果不能给予他们宽松、自由的表达环境,或者总是加以对错、优劣或者道德的评判,孩子画画的时候就会呈现出迎合和讨好的状态。我在一些发达国家小学里看到一些儿童画,画中都是自由的幻想和孩子们真实的情绪,而国内的孩子在学校里画画时,常常会画太阳、笑脸、家庭和谐的场景,他们会不自觉地迎合主旋律和权威者的期待,这样的画就掩盖了很多内在的真实信息,如图2-1-01所示。

童心童画美篇文字(看画识童心)(3)

图2-1-01 上图是孩子在学校时画出来的画,常常都是公式化的太阳、笑脸、家庭和谐场景。下图是在我的课堂上,孩子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画出任何负面的情绪都会被尊重和允许。

所以,想要了解孩子真实的状况,需要给予他们更自由的环境,让他们感到安全,他们才愿意充分地表达自我。我在十年的教学中,对所有学生画出来的画,都本着尊重和接纳的态度,不做任何道德的评判,所以我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表达。

画中的集体无意识

荣格继承了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并在冰山理论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发现。他提出我们人类除了有自己的潜意识外,还有埋在更深处的集体无意识,也就是说,同一个国家、民族或同一个地域的人会共用一个认识体系,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就会有一些共性。这个现象在孩子的画中有很普遍性的表现,我的体会是很深的。

我在北、上、广、深这些发达地区,还有山东、湖南、湖北、江西这些省份,甚至在云南、西藏这些少数民族地区,都能看到很相似的画面。我知道,不可能有哪个机构做了这么大面积的统一培训,这就是中国孩子的集体无意识。

我最常见的集体无意识现象,就是画面上出现一排整齐的云朵,如图2-2-01所示。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一直特别强调孩子应该守规矩、敬师长,这就在中国孩子的心里普遍根植了讲究秩序的集体无意识。我询问过一些画出这样画的孩子家庭,大多都给孩子定了很多规矩。

童心童画美篇文字(看画识童心)(4)

图2-2-01 这是不同省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孩子画出的画,画里面都看得到一排整齐的云朵。

童心童画美篇文字(看画识童心)(5)

图2-2-02 这些画面中突出的特点就是对称,花朵、小鸟、云朵都是对称的。

还有一个现象比较普遍,就是画面追求对称。很多孩子在设计构图的时候,不是追求左右对称就是追求上下平衡,如图2-2-02所示。这是中华文化给孩子植入的另一个集体无意识,做事情追求平衡,讲究中庸。中国人特别在乎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最注重的就是平衡、礼尚往来,宁可落一群不能落一人。这个意识,在孩子的画中也表现得很明显。

男孩和女孩在个性上普遍存在性别的差异,他们表现出来的绘画也不同。通常男孩喜欢画动态画面,主人公以男性为主,喜欢机械、武器、怪物、战场等主题。女孩喜欢画静态画面,主人公以女性为主,喜欢画公主、花卉、宠物、饰物等主题,如图2-2-03所示。所以我们常常看到男孩画动作,女孩画静物;男孩发起冲突,女孩装饰美化;男孩的色彩简单沉稳,女孩的色彩丰富多样;男孩充满创造性,女孩充满建设性。

童心童画美篇文字(看画识童心)(6)

图2-2-03 左图是10岁男孩的作品,画中颜色不多,以黑灰色为主,有动感和情节。右图是12岁女孩的作品,画面色彩丰富,唯美静态,更多小细节、小装饰。

这既是男性和女性大脑功能优势的差异,也有男性和女性集体无意识的呈现。

我还看到一个普遍现象。8岁以后,女孩画出的人物常常是双腿夹紧的状态,手相对放松一些,男孩正好相反,如图2-2-04所示。对照欧美动画造型和亚洲动画造型的肢体语言,也能发现这样的规律。

童心童画美篇文字(看画识童心)(7)

图2-2-04 上图是13岁女孩的作品,画中人物腿都是夹紧的,手比较放松,下图是12岁男孩的画,图中人物的腿比较放松,但是手比较拘束。

在东方人的教育观念中,为了保护女孩,家长会对她们的活动范围约束更多,但是动手方面则相对宽松,而对男孩的行动就没有那么多约束,却常常会批评他们毛手毛脚、喜欢乱动乱摸的行为。这些教育理念都会不知不觉地表现在孩子的画面里。腿除了代表行动力,也有性意识的隐喻,这些画面也揭示出,西方人的性观念比东方人更开放一些,中国女孩的性意识比男孩更保守一些。

这些集体无意识的表达让我们知道,整个社会的观念也可以影响孩子的绘画。中国父母让孩子具备一些守规矩、交际平衡、自我保护的能力,这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更加重视开发创造力和探索精神,让孩子们更加全面和健康地发展,就能让他们更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孩子的画在说什么

有时候,我们会在正在学习系扣子的孩子的画里面,看到密密麻麻的一排扣子,这是此时孩子对扣子发生了极大兴趣的表现,也就画出了超过真实数量的扣子。这是注意力投射现象。

一些正在长个子的孩子的画里面,常常会有很长很长腿的人物,这个现象也是很普遍的,如图2-3-01所示。这是成长投射现象。

童心童画美篇文字(看画识童心)(8)

图2-3-01 左图是5岁半女孩的画,这个阶段她正在学系扣子,所以画了比真实衣服上多很多的扣子。右图是7岁女孩的画,她近期正处于长个儿的阶段,有很多大长腿的人物出现在她的画面里。

还有的孩子,最近哪里不舒服,就会把病痛位置画得很夸张。有一个4岁的女孩近期嘴巴疼,她画中的人都张着大大的嘴巴,满口都是牙齿,如图2-3-02所示。还有一个4岁的男孩,家庭里吃的是有机蔬菜,有段时间他特别喜欢画虫子,如图2-3-03所示。那个阶段他晚上老是磨牙,爸妈带着他去医院检查,居然发现他生了蛔虫。这让医生颇为惊讶,现在城里的孩子都不生蛔虫了,医生问孩子父母他常吃什么,父母告诉医生他们全家吃有机蔬菜,医生这才解开疑惑。在过去的绘画心理学教学当中,对孩子喜欢画虫子是有解析的,但是现在的孩子很少生寄生虫,因此,我们都会从孩子是否有自卑心理这方面去考虑。通过绘画可以发现孩子身体的病症,这都是生理投射现象。

童心童画美篇文字(看画识童心)(9)

图2-3-02 最近这个4岁的女孩嘴巴疼,她就总把人物的嘴巴画得很夸张

童心童画美篇文字(看画识童心)(10)

图2-3-03 这是一个吃有机食品长大的4岁男孩的画,他最近很喜欢画小鸟和虫子,而且虫子都画得很夸张,后来他被检查出肚子里有蛔虫。

其实,通过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知道,孩子不但会用图画表达关注的事物,也会通过图画记录自己的成长。甚至还有些孩子的潜意识会指引他画出自己身体的病症。

孩子会将近期的情绪以象征的手法在画面里诉说。情绪激烈的时候,孩子会选用大红色来画画;情绪愉快的时候,孩子会画出五彩缤纷的色彩;情绪消极抑郁的时候,孩子就会选用黑色、灰色来画乌云密布的天空、破败的城市等。如果孩子有快乐的情绪,就会画出多彩的画面,画高举的双手、有笑脸的人。如果孩子有悲伤、失落的情绪,就会画有背影、落叶等元素的画面。如果孩子有激烈的情绪和攻击愿望,就会画出激烈的色彩,画武器、战场等画面,如图2-3-04所示。这是象征投射现象。

童心童画美篇文字(看画识童心)(11)

图2-3-04 上图是8岁男孩的作品,画中人物都张开手臂,脸上露出快乐的笑容。中图是12岁女孩在国外留学时画的,她画出独自在国外孤单失落的情绪。下图是10岁男孩画出的激烈的背景色彩和枪支,代表有激烈的情绪和攻击性。

孩子也会把内心的渴望和需求书写在画里。当孩子渴望被保护或者渴望充当保护者时,就会画出超人、蜘蛛侠、钢铁侠这些超级英雄。孩子渴望梦想成真,就会画哆啦A梦等可以帮助孩子实现梦想的卡通形象,如图2-3-05所示(很多孩子喜欢看动画片,也自然会喜欢动画片中的很多角色,这代表对某种文化的迷恋,并不都有具体的需求指向)。这是需求投射现象。

童心童画美篇文字(看画识童心)(12)

图2-3-05 这个10岁男孩画出了很多超级英雄,蜘蛛侠、蝙蝠侠、奥特曼等

小孩子会很自然地和一些小动物产生共鸣和共情,因此画出来的动物也会代表他们自己。猫、狗、小白兔等这些可爱的动物身上温柔、乖巧、可爱的气质,都很像孩子,也就自然吻合孩子的投射认同。男孩往往喜欢狗,女孩往往喜欢猫,因为狗的憨直热情更像男孩,猫的乖巧温柔更像女孩,如图2-3-06所示。这是共鸣投射现象。

童心童画美篇文字(看画识童心)(13)

图2-3-06 左图是女孩画的猫,右图是男孩画的狗。

我们可以通过孩子对宠物的态度,发现他们身上的某些潜在问题。我见过很多小女孩喜欢画小兔子,因为她们就处于小兔子式的弱者状态。当一只胆子很小又可爱的小兔子出现在动画片里,孩子自然就会想到自己,会对它产生强烈的共鸣,深深地喜爱并同情它的命运。假如一个小女孩在某个场合或视频里看到虐待小兔子的场景,她表现出来的反应会特别强烈,甚至会号啕大哭。这种过激反应,有可能是因为她遭遇过类似的伤害事件,需要家长引起重视,尽早做一些疏导和疗愈的工作。

孩子在生活当中害怕和讨厌的对象,也不会被画在自己的画中。假如得到命题必须画,他也一定会把那个讨厌鬼画在离自己远一点的位置,这是好恶投射。

人类潜意识里面有个共同的恐惧,就是蛇。当让孩子们画蛇的时候,害怕蛇的孩子就会把蛇画在离自己老远的草丛、树上、角落里,甚至还有人画在笼子里。而不怕蛇的孩子,就会把蛇画在自己的旁边,还有人画出和蛇做游戏、聊天的画面,如图2-3-07所示。所以我们很容易在画中看出一个孩子的喜好或恐惧。

童心童画美篇文字(看画识童心)(14)

图2-3-07 左图是12岁女孩的画,她害怕蛇,就把蛇画在一条道路的对面。右图的15岁女孩不怕蛇,就把一条很大的蛇画在了自己的旁边,还在和蛇聊天。

人类潜意识里面有个共同的恐惧,就是蛇。当让孩子们画蛇的时候,害怕蛇的孩子就会把蛇画在离自己老远的草丛、树上、角落里,甚至还有人画在笼子里。而不怕蛇的孩子,就会把蛇画在自己的旁边,还有人画出和蛇做游戏、聊天的画面,如图2-3-07所示。所以我们很容易在画中看出一个孩子的喜好或恐惧。

在画人物的时候,潜意识会将绘画者的生命状态不知不觉地投射在画中人的相应的位置上。孩子动手能力强,画出来的手臂就会充满张力。如果孩子动手能力受限,画出来的手往往也是低垂、藏起来的。孩子行动力强,喜欢运动,画出来的腿就会比较放松、活泼,如图2-3-08所示。这是位置投射现象。

童心童画美篇文字(看画识童心)(15)

图2-3-08 上排的三张画出自13岁女生之手,下排的三张画出自12岁男生之手。三张画的题目分别是:我的自画像、我喜欢的动物、我喜欢的卡通形象。上面三张画中的人、动物、卡通形象的手臂都是下垂拘谨的。下面三张画里人、动物、卡通形象的手臂都是张开的。

潜意识真是一位神奇的画家,在孩子画画的时候,会不断把孩子的生命密码藏在这些画里面。看孩子的画,就像探索寻宝图一样有趣,每一张神秘的寻宝图里面的密码都有规律可循,也是可以破译的。了解了潜意识最常使用的编码原理和规律,解开密码就容易多了。潜意识最常使用的几种编码语言是:集体潜意识投射、注意力投射、成长投射、生理投射、象征投射、共鸣投射、需求投射、好恶投射、位置投射,当我们熟悉了这些潜意识编码语言,就很容易建立起图形解读思维,看懂孩子的画也就容易很多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