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神经元功能紊乱症状(突然忘记自己要做啥)

曾经,无数的哲学家穷尽一生,解不开苏格拉底的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里去?,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大脑神经元功能紊乱症状?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脑神经元功能紊乱症状(突然忘记自己要做啥)

大脑神经元功能紊乱症状

曾经,无数的哲学家穷尽一生,解不开苏格拉底的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里去?

现在,更多的互联网冲浪青年,躲不开来自心底的灵魂三问: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干什么?

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你一边做着某件事,一边计划着下一件事的时候。

比如,当你正拿着手机和朋友商量着一会儿出门吃什么,一边盘算着出门前要把钥匙放到包包里。但只是拿了件外套的功夫,就把“钥匙”抛在了脑后。

“我刚刚想干什么来着?”

你下意识地问手机另一边的朋友。

而这时,他大概率会笑着反问你:“你又失忆了吗?”

关于“失忆”的心理学解释

当代年轻人中,出现上述这种“失忆”现象的不少,因这种“失忆”陷入焦虑和自我怀疑的也不少。

但在心理学家看来,这样的“失忆”,并不意味着一定与疾病相关。相反,它还是人体的一种正常反应。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门口效应”——人从一个门进入到另一个门时,可能会忽然忘记某些东西。

怎么解释这个效应呢?

科学家们认为,人的记忆可以分为3类:工作记忆、长时记忆和情景记忆。

其中,工作记忆只是对信息进行短暂的加工和储存,很快就会被人遗忘;长时记忆因为经过巩固和加工,可以在人脑中保存更久的时间;情景记忆属于长时记忆中的一类,主要是关于某件事或某个场景的特定记忆。

当外界不同的记忆或信息不断涌入人脑时,我们会自动地把这些记忆或信息切分为一个个片段,把“正在发生的”和“刚刚发生过的”切割开来。而在这两者的边界地带,就是其自动开辟出的“记忆更新区域”,让新的“工作记忆”涌入,并得到“优先处理”。

还是以上文提到的情景为例。

“找钥匙”的意识先于“拿外套”出现。当我们做出“拿外套”的动作时,大脑有极大的概率会把“找钥匙”自动归类为“发生过的事”。既然已经发生过,自然就不必再继续投入精力处理。

而这个切换的过程,就是“门口效应”所说的那道门。

抓住“那道门”

不论“门口效应”怎样言之凿凿,但在一部分人心里,这样的解释还需要画个问号:难道人脑中真的有“一道门”?

最近,一项刊登在Nature子刊上的研究证实:这道门真的存在。有两类神经元,在人脑创建记忆、处理不同事件时表现得异常活跃。它们一组被称为“边界细胞”,另一组则被称为“事件细胞”。

实验前,研究员们把研究重点放在了记忆更新的“边界”上。如果下一个事件或场景和当下发生的事情无关,则被看作是“硬边界”,反之,则为“软边界”。

实验过程中,研究员们让志愿者连续观看90个不同的视频片段,其中包括“无边界”内容,“软边界”内容和“硬边界”内容。并通过提前在志愿者大脑植入的电极片来监测他们的脑部活动。

实验发现,在应对软边界和硬边界内容时,“边界细胞”都很活跃;而“事件细胞”则在应对硬边界内容时表现活跃。研究人员据此推断,当这两种类型的细胞在遇到毫无关联的新场景时,活跃程度会达到峰值。这个时候,人的大脑就会创建新的记忆。换句话说,在这个时候,你产生的记忆会更强烈。

2011年,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发表的另一项研究也证明了这个现象。

当时,研究员们在志愿者观看不同影片片段时,会穿插着对他们进行一些物品的记忆测试。实验结束后,他们发现,志愿者们对前后边界感更强时出现的物品记忆更深刻。

尽管从日常生活上,记忆的“这道门”确实会给人带来“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干什么?”的困扰。但对于人的大脑来说,却能大大节省人脑的认知资源。

它们把人类所接收到的信息或记忆进行模块分组处理、给新的工作记忆留出区域,这一切都能让人们更专注于当下的情景,不受此前信息的干扰。

哲学家马克·奥勒曾说:“时间是一条河,一条激流,流淌的是发生了的事物;一旦事物呈现人眼,它即被带走,由另一事物替代它的位置,很快,这一事物也被带走。”

人的记忆,或许也是这样一条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