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虎鼎盛时期有多少只(野人教授冯利民)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秋 图据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官网
封面新闻记者 李佳雨
2022年10月12日,首批国家公园设立一周年。
秋风让东北亚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从翠绿再次变成彩色。在这片以长白山系为中心的东北地区,横跨黑龙江、吉林两省,1.4万平方公里内,千百年来生息着被当地人民称为“山神”的存在——东北虎。一年前,《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这里被正式设立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9月19日,全国科普日,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野外工作负责人冯利民副教授,在吉林珲春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研究基地,通过直播向一千多公里外的中国科技馆内的参观者,分享着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正在发生的故事。
16年间,冯利民数千次走进这片山林,沿着虎豹足迹前行,被称为“野人教授”。从中国境内无繁殖或可持续发展的东北虎种群,到发现中国境内的第一只雌虎“十月”,再到见证了这只“英雄虎妈”四次产下幼虎。
现在这片山林之中,东北虎数量已超过50只,“可以说,现在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已重现‘诸山皆有虎’的景象”,冯利民说。
“野人教授”冯利民 封面新闻记者/摄影
十年四次产子:
“英雄虎妈”记录中国东北虎复兴史
2021年,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腹地,“英雄虎妈”十月(注:研究团队取名)再次生下小东北虎,这是它进入中国境内以来的第四次繁育,被冯利民称为“高龄母亲”。
谈及十月,冯利民的语气总是带着“自己孩子长大了”的骄傲,“这是被观测时间最长的一只雌虎,为中国老虎种群的发展贡献了极为重要的力量。”
2010年10月,冯利民发现这只雌虎首次出现在中俄边境山脉频繁活动,这也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只雌性东北虎,“雌虎定居,意味着老虎会有未来”,十月的出现给野生东北虎重返中国带来了希望。
2012年,十月很快在中国境内繁殖了她的第一胎幼崽,并喂养长大。幼崽成年后,儿子远离母亲,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领地,而对于女儿,十月则让出了自己部分领地。长期追踪十月的繁殖行为和生态需求,对于野生虎保护至关重要。“东北虎种群能够长期、稳定地繁衍,需要大面积的健康、连通的栖息地,同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完整的食物链,以及不受干扰的繁衍环境也极为关键。”冯利民说。
冯利民在山顶俯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封面新闻记者 摄
站在山顶眺望,冯利民指着眼前的山林,“现在我们所在的区域,距离边境线直线距离已经超过三四十公里,这里现在已经多只雌虎定居。”
十年过去,从虎妈十月第一次繁育至今,东北虎种群一代一代繁育,向外扩散,越来越多的山林出现东北虎的足迹。
2022年9月19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发布会上表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范围内,超过50%的区域有虎豹种群稳定活动,东北虎幼崽成年率也由试点前的33%提高到目前的50%以上。
野外监控拍下“英雄虎妈”十月与第四胎幼虎 冯利民供图
偏向虎山行:
16年野外工作 见证重现“诸山皆有虎”
回首来路,彼时还是博士研究生的冯利民带着疑问踏入了东北。
1998年,中美俄三国科学家曾在东北展开历史上首次东北虎野外联合调查,最终结论是中国境内已无繁殖或可持续发展的东北虎种群。同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
可包括冯利民在内的部分中国科学家,并不完全认同这一结论。2006年,冯利民加入了葛剑平教授建立的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来到东北林海追寻东北虎。
东北虎 冯利民供图
2007年,他拍下了第一张东北虎照片。在那时的保护区内,重山环绕,交通闭塞,“通信靠吼,巡护靠走,防寒靠抖”是科研工作的常态,不仅条件艰苦,监测难度也非常大。
随着科技的守护,现在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布满了上万个红外相机。葛剑平教授在2015年就提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的想法,将现代通讯、卫星遥感、无人机、人工智能、云存储和计算、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起来。保护范围从2005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约1千平方公里,到如今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1.4万平方公里,天地空一体化实时监测系统,使得国家公园的保护进入现代化。
冯利民与团队野外工作 冯利民供图
16年过去,虽然冯利民记录下超100次在中国境内生活过的东北虎,但他从未在森林里亲眼见过老虎,红外相机成了他观察老虎的“眼睛”。
无数个夜晚,冯利民坐在办公室,点开回传的监控视频,脑子里会不自觉地将眼前一帧帧的图像,还原到野外的真实场景中,“几万年前它们生存在这里,现在也生存在这里,希望未来它们依然生活在这里。”现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东北虎数量达50只以上,东北豹达到60只以上。
“可以说,现在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已重现‘诸山皆有虎’的景象,”冯利民说。
野外监控拍摄到东北豹 冯利民供图
树立“中国标杆”:
把山里的一切视为“宝贝”
9月19日,全国科普日,冯利民在吉林珲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研究基地,通过直播远程向一千多公里外中国科技馆内的参观者,分享有关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故事。
千百年来,在这片森林之中与东北虎豹同行的,还有一群将老虎视为“山神”的本地人。他们靠山吃山,也懂得感谢“山神”的馈赠。在他们眼中,被砍伐后留下的树墩是老虎的“饭桌子”,不能随便坐;上山采了药材,他们会感谢“山神”,并将其中一部分留给其他动物……
2015年,全面停止采伐,禁止捕猎的管控也愈发严格,这里的人们也在逐渐改变了以往的生活方式。冯利民回忆初来东北时,“那时候逢年过节,有人偷偷把狍子作为礼物还是常见现象。随着自然保护不断推进,民众的意识也在不断改变,以前狍子不允许猎杀,但吃个野兔没人管,到了现在,大家都知道,只要是个野生动物都不能吃。”
这样的转变对当地人来说是翻天覆地的,但冯利民说,“如果对于当地老百姓来说,只是因为法律规定而不去捕杀,这是不够的。实际上,虎豹野生动物是当地独一无二的生态资源,如果这些生态资源,能够最终与当地可持续性发展紧密联系,老百姓一定会主动把野生动物当做‘宝贝’珍惜,向外人展示,也讲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这才是彻底的转变。”
冯利民希望在接下来的国家公园建设中,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之下,进一步实现国家公园的全民公益性,围绕国家公园的科研、教育、休憩等功能定位,带动周边社区和民众进行转型发展,比如提升社区条件,推进生态体验,让更多人与虎豹一起“同呼吸”。国家公园的科普教育亟待推进,不但可以惠及全民,同时也给国家公园周边社区发展带来巨大契机……这些都是冯利民正积极在做的事。
如今,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一周年,冯利民坦言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将成为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中国标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