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多巧合的地方(江苏一个县因尼姑献宝)
宝应县,隶属于江苏省扬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夹于江淮之间,京杭运河纵贯南北,是扬州市的“北大门”。东接建湖、盐城、兴化,南连高邮,西与金湖、洪泽隔宝应湖、白马湖相望,北和淮安毗邻。
宝应历史悠久,境域置县已有2200余年。
春秋战国时,宝应地域先属吴,吴亡属越,后越亡属楚。至战国末期,楚为秦并,此地属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立东阳县,治所设东阳城,位于云山南麓,即今盱眙县东阳镇北。
汉朝时,此地为东阳、平安、射阳三县地,先后属临淮、广陵郡。
东晋后期,宝应全境独立为山阳县,南齐时山阳西始有安宜县,但不属今宝应县境内。
隋初,宝应北部仍属山阳县,其余并入扬州江都郡安宜县,境域始相对稳定。县境东临射阳湖,湖由安宜、山阳、盐城县分治;西达云山、山与盱眙县分治;北至黄浦及白马湖北,与山阳县交界;南至津湖,与高邮县为界,治所设平安故城,时易名安宜城。隋末,安宜城为杜伏威屠毁,废址后又沦于湖中。
唐初,安宜县治所北迁于白田,即今县治宝应城所在地老城区。
唐肃宗上元三年(762年),尼姑真如在县境内得到八样宝物献给朝廷,朝廷以“定国之宝”为祥瑞,唐肃宗传旨:上元三年改为宝应元年,安宜县更名为宝应县,一直沿称至今。
南宋,此地先后升为宝应州、宝应军,领宝应、盐城、山阳、淮阴等县。
元朝,宝应县属淮东道高邮府。
明朝,宝应县属南直隶扬州府高邮州。
清朝,宝应县属扬州府高邮州。
1960年初,析宝应湖以西置金湖县。
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宝应县隶属扬州市。
宝应县辖14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有机农业开发区,总面积1468平方公里,人口92万。
重点说一下八宝亭,八宝亭如同虎丘之于苏州,五亭桥之于扬州一样,是宝应的象征。
八宝亭得名于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传说。
相传唐代中期,安史之乱,生灵涂炭,中原战争, 烽火连绵。有一位真如尼姑由河南巩县辗转来到楚州安宜(即今宝应县)。
一个冬日的夜晚,真如在梦乡中,恍然踏上五彩祥云,来到了天宫。玉帝召见了她, 赐给她八宝,说:“下界丧乱已久,杀戮不休,腥秽之气直冲云天,坝用神宝,以镇邪逆。今赐八宝,你回去后,交给皇帝。这样,兵革可息,乱世可清。”
真如遂将此事汇报刺史崔铣,刺史派人前来勘查,真如取出八宝:一日“如意珠”;二曰“红鞯鞴”;三日“琅垤珠”;四日“玉印”;五、六为两副“皇后采桑钩”;七、八为两柄“雷公石斧”。八宝置于日下, 白气贯天;置于暗室,耀如明月,崔铣遂派人随真如进京。
上元二年(761年)四月,抵达长安,拜见肃宗,时肃宗李亨身染沉疴,危在旦夕,见宝,召见太子李豫,道:“你由楚王人为皇太子,上天赐宝楚州,显然是在佐助你呀!”
肃宗病故后,代宗李豫缆位, 以得宝之故,即改年号上元三年为宝应元年(762年),升楚州为上州,改安宜县为宝应县。
从此以后,四海之内,兵革渐偃,五谷丰登;封域之内,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宝应县遂为望县。有趣的是,这时传人日本的象棋,也被日本人唤做“宝应象棋”,宝应一时名扬四方。
唐代宗大悦,在真如居住地一一宝应县南街建“真如寺”,开“得宝河”,谢上苍佐助之恩。
明嘉靖年间,为纪念玉帝赐宝之事, 又在南街建“八宝亭”。
1983年,八宝亭由县南街迁至纵棹园内。
注:八宝亭的故事中,是唐代宗改年号、改县名,煮酒人查询了相关资料,宝应(762年四月—763年六月)这个年号,唐代宗即位之前已有,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分析,应该是唐代宗还是太子/监国的时候改的,应该算是唐代宗的年号,不过许多资料上也认为是唐肃宗时的年号,唐代宗即位后沿用。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九月二日,“去年号,但称元年,以建子月为岁首,月皆以所建为名”,改称元年,以十一月建子为岁首,以斗所建辰为名。至建巳月(夏历四月),四月五日肃宗崩,时代宗为太子,监国,四月十五日改元宝应,恢复寅正,四月二十日代宗继位,沿用宝应年号。
介绍宝应县历史时,采用的是唐肃宗说,此说法见于宝应县政府网站,而且,宝应县政府网站中上元三年的说法也有异议,上元二年九月已经去年号了,何来的上元三年?暂以官方说法为准。
相关文章:
江苏一个由周恩来定名的县,号称“苏北小江南”
江苏一个县级市,号称“江海门户”,被誉为“北上海”,人很有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