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最难的时候都有眉庄在陪伴(甄嬛完成第一次成长的标志)

#创作挑战赛#

甄嬛完成第一次成长的标志,就是她和眉庄的这场对话。

这段对话发生的背景是,甄嬛倚梅园复宠后,华妃那边也紧锣密鼓地在争取皇帝的原谅,皇帝当众面见了一次华妃。

看到皇帝对华妃的态度,眉庄感慨:“看今日的情形,皇上虽未宽宥华妃,却也未曾重罚年妃,可见若她起势还是有机会的。”

甄嬛最难的时候都有眉庄在陪伴(甄嬛完成第一次成长的标志)(1)

甄嬛回应:“孩子没了之后我便知道,只要年羹尧不倒,年氏一族不倒,她年世兰在宫中犯下多大的过失,皇帝都不会也不敢杀她。”

甄嬛最难的时候都有眉庄在陪伴(甄嬛完成第一次成长的标志)(2)

这里有个很微妙的细节,甄嬛开始称呼“皇帝”了,这是一种情感距离的疏远。也是一种情感观里思维的转变,之前我写过倚梅园复宠后,甄嬛的情爱观从女性思维开始转向男性思维。

“从前觉得皇上一言一行比什么都要紧”就是女性思维,侧重感性,重感觉,“还不如这盆炭火来得实在”就是男性思维,趋向理性,重事实。

甄嬛最难的时候都有眉庄在陪伴(甄嬛完成第一次成长的标志)(3)

除却情感观的思维转变,甄嬛在战略格局观上的思维也完成了转变,她继续说道:“军权盛于皇权,皇上身为一国之君,也不得不隐忍。”

甄嬛最难的时候都有眉庄在陪伴(甄嬛完成第一次成长的标志)(4)

甄嬛之前的战略格局是立足于后宫的,所以她初入宫时看到的是后宫女人之间的残酷争斗和算计,所以采取了“装病避宠”的战略,用避宠的方式避开后宫女人之间的主流竞争,用自己的独特之处赢取了皇帝的关注,实现了稳中求胜。

但是,甄嬛小产后,皇帝的态度,以及皇帝对华妃的处置让甄嬛意识到,自己格局小了。后宫职场不是几个女人的竞争,而是和前朝更大的局面联系在一起。

所以甄嬛跳出了之前小而美的格局,站到了更高一级的战略层面上,也就是皇帝的视角。

也就是说,上面这两段话是甄嬛从战略层面给眉庄解释“皇帝为什么会对华妃既不宽宥也不重罚”的原因。

但是我们的眉庄听完的反应是:“这些我倒不懂。”

甄嬛最难的时候都有眉庄在陪伴(甄嬛完成第一次成长的标志)(5)

甄嬛就是从这里开始和眉庄拉开真正的差距的。

甄嬛已经看到皇帝在全局中所处的位置,眉庄却只能停留在察言观色看皇帝反映的层面上。

这就是造成人和人之间认知差距的根源:甄嬛看到的是战略格局,眉庄看到的是进退得失。

紧接着,眉庄问甄嬛:“倒是你和陵容是怎么了?我瞧着倒像是生分了许多。”

甄嬛最难的时候都有眉庄在陪伴(甄嬛完成第一次成长的标志)(6)

甄嬛回答说:“生不生分原不在来往不来往。”

甄嬛最难的时候都有眉庄在陪伴(甄嬛完成第一次成长的标志)(7)

眉庄其实没听懂甄嬛这话的意思,她继续劝道:“若是为了皇上那倒是不值得,我瞧着她今日好像是让着你的样子,值得这样吗?”

甄嬛最难的时候都有眉庄在陪伴(甄嬛完成第一次成长的标志)(8)

甄嬛回:“陵容她很会欲退还进,世态炎凉,人心历久方能见得明白。”

甄嬛最难的时候都有眉庄在陪伴(甄嬛完成第一次成长的标志)(9)

眉庄认为甄嬛和安陵容在争宠,有了竞争关系,所以她还是继续劝解甄嬛:“若是为了皇上倒是不值得生分,若是为了旁的你自己瞧着办吧,咱们三个人一同进宫,能走到今天也不容易,她有什么不是的地方,咱们能多担待就多担待些吧。”

甄嬛最难的时候都有眉庄在陪伴(甄嬛完成第一次成长的标志)(10)

不得不说,眉姐姐是真的善良。

然而,就安陵容这事,甄嬛和眉庄说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眉庄在给甄嬛讲感情的得失,甄嬛在给眉庄讲人心。

眉庄觉得安陵容好歹是姐妹,而且已经主动示弱了,就多包容她一点吧;甄嬛则是看到了安陵容的“欲退还进”的为人处事特点。

也就说,眉庄还在讲“姐妹情谊”时,甄嬛已经在看人心,开始识人知人了。

所以,最后甄嬛会对眉庄说:“所幸姐姐待我数十年如一日。”

甄嬛最难的时候都有眉庄在陪伴(甄嬛完成第一次成长的标志)(11)

甄嬛和眉庄的这种差距,像极了职场中卓越者和普通者之间的差距。

有个细节,皇帝派公主和亲去平定边患,眉庄的反应是:“年羹尧不是骁勇善战吗!怎么不让他去平定准噶尔的边患?”

甄嬛最难的时候都有眉庄在陪伴(甄嬛完成第一次成长的标志)(12)

甄嬛怎么看这事的呢?

她说:“能用一个女子就能平息的事情,何必动用千军万马,何况年羹尧军功如此卓著,若是输,咱们要付出的不止一个公主,若是赢,年羹尧军功更盛,功高震主,所以和亲是皇帝必行之策。”

甄嬛最难的时候都有眉庄在陪伴(甄嬛完成第一次成长的标志)(13)

这就像职场中同样遇到一件事,有的人就只看到表象,会频频发出“为什么”的疑问和困惑,而有的人则能一眼看透本质,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然而,再往深处追溯一层,为什么甄嬛不仅能有战略思维,还能在战略思维层面实现突破和成长?

因为甄嬛有基础的底蕴,有了底蕴,加上阅历,才能发酵,实现突破和成长。

没有底蕴,就算经历的事情再多,也是浑噩、顿感的。因为没有底蕴就没有对事情的觉知,就不会有领悟。

那么,什么叫做底蕴呢,私以为这是一种长期积累下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在积累。

举个很小的例子来说,对于皇帝派公主和亲这事,甄嬛的第一反应就是:“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山甫的诗《代崇徽公主意》,是诗人站在公主的角度来抨击当时的和亲之举,讥讽当局者的软弱。

甄嬛对这首诗的理解,反映出来的是她对相关历史事件和知识的了解,这就是一种积累。

而且,这种积累不仅仅是她知道,更重要的是她理解了,并内化成了自己的一种内在理解力。

就拿诸葛亮对司马懿用的空城计来说,如果没有这种内在积累的人,就只会看到诸葛亮敢赌会诈,一个人就唬住了司马懿和他的十五万大军。

但对于有这种内在积累的人,就能看到更深层的逻辑:

诸葛亮唱空城计根本就不是为了诈司马懿,而是拿出自己当筹码同司马懿进行了一场博弈,或者说让司马懿自己做权衡选择:你可以轻松地把我抓了去,但是你也要看看你背后的曹氏朝堂,一旦抓到了我,他们会不会把你也兔死狗烹?

所以,司马懿权衡再三,决定退兵放走诸葛亮。他所谓的有诈只不过是借口,因为只有诸葛亮在,他司马懿在曹氏朝堂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看书学习,提供的从来不是现成的行动指南,更不是唬人的谈资和包装,而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供思维的启迪,包括对现象的洞察力和对事务的判断力。

也就是说,内在底蕴的积累如果没有经过个人思想体系的消化与精炼,最后不过是自我限制的牢笼,就像马谡失街亭。

这也是我这些年最直接的感受,应试教育下的填鸭式学习方式,对人的这种内在积累是破坏性的,让我们习惯性地以为记住了就是掌握了,导致很多人的思考和认知能力都停留在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我们缺少最重要的学习环节,就是结合我们的生活,结合自己的成长,去真切地深入地去思考、去琢磨、去理解知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