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算谥号(什么是34)

什么算谥号(什么是34)(1)

什么是“谥号”?

谥号为古代帝王及贵族死后,按照其生前事迹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一般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如商纣王的“纣”、周文王的“文”,都是谥号。


什么是“谥法”?

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

谥法规定了一些有固定含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武、景、烈、昭、穆等;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厉、灵等;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哀、怀、愍、悼等。


“谥号”有几个字?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赵孝成王、卫睿圣武公等。

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字。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帝。

高祖李渊开始,打破了皇帝一、两字谥号的旧例。使用了“神尧大圣大光皇帝”的谥号。

清代大臣中的谥号规定,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学士者,才可用“文”字。如李鸿章谥“文忠”。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和谥号字数基本固定下来。明代皇帝谥号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硕亲王1字,大臣2字。


后人对谥法的评价

作家柏杨说,中国传统文化有四大无聊,“谥号”是其一(另三大无聊是“年号”、“正统”和“避讳”)。从总体上看,站在终点看谥号,可谓无聊,而又不仅仅是无聊。

纵向地看,它开始有些积极意义:促使帝王大臣少作恶,多为国为民立功,唐代之后才演变成无聊、可笑,保护没落的封建制度。

正如那句名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