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文学家洪迈近况,南宋洪迈人生的五个阶段

教员一生博览群书,戎马倥偬、治国理政之余从来都是手不释卷,他生前所读的最后一本书就是《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是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撰写的一本涉及经史百家、文学艺术及当时掌故、人物、世风等笔记,是一部伟大的巨著。

南宋文学家洪迈近况,南宋洪迈人生的五个阶段(1)

在中国古代,文人们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就是在阅读的时候随时积累材料,凡是有所心得,就会记录下来,所以叫作“笔”,也就是《文心雕龙》里说的:“今之常言, 有文有笔, 以为无韵者笔也, 有韵者文也。后世就把无韵的散文 写成的小文章称之为笔记。

南宋文学家洪迈近况,南宋洪迈人生的五个阶段(2)

笔记到了宋代开始兴盛起来,那个时候的学者文人政客都喜欢写笔记,苏轼的《东坡志林》、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沈括的《梦溪笔谈》、叶梦得《避暑录话》就是其中代表作,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南宋人洪迈的《容斋随笔》。

一、洪迈的家世和生平

洪迈,字景庐, 号容斋,别号野处。江阳(今江西波阳)人。他是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洪皓的第三个儿子。

洪皓(1088--1155) 被称为宋代的苏武,就是他出使金国的时候,被金军统帅粘罕扣留,逼令他臣服伪齐刘豫。洪皓拒不从命,就被流放到金朝的冷山。

期间,屡次拒绝金国的任命,而且多次将金国的情报报告给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被金国送回南宋,至此他在北方呆了15年。回到南宋的时候,又因为触怒了秦桧,屡次被贬官。死后,追谥忠宣。著有《鄱阳集》《松漠纪闻》等。

洪迈还有个哥哥洪适,是洪皓的长子。在秦桧在位的时候,因为父亲的原因屡次被贬谪到地方为官。宋孝宗继位,逐渐高升为尚书右仆射兼枢密使。

洪迈早年的遭遇跟哥哥相近,也是因为父亲得罪了秦桧,一直在外地做官,官声不显。也是在秦桧死后,洪氏父子回到临安,洪迈在政治上逐渐显示才干。因为父亲的缘故,洪迈很多事情都是与金国之间的交往有关。

他首先作为金使接伴使,他向朝廷提出改变宋对金接伴礼数,改变以前宋帝称金主为伯、叔的屈辱称谓,双方以敌国平等对待。

但是,他出使金国的时候,却被认为是有辱使命,有辱父威。

南宋文学家洪迈近况,南宋洪迈人生的五个阶段(3)

杭州宋城,来自网络

隆兴元年(1163)的宋廷派人出使金国,洪迈也许是为了父亲,毛遂自荐,出使金国。高宗临行前对洪迈说,只要金国能够归还河南,也就是宋代皇陵所在的地方,就可以按照以前叔侄的关系。但是洪迈坚持认为要平等处理两国关系,所以在国书上用平等的关系,金国不满意,就封锁使馆,意图用饥饿威胁宋朝使者。最后,洪迈等人屈服。

洪迈等人回来的时候,宋孝宗已经继位,高宗禅位退居二线,因为洪迈这次出使没有达到目标,有人弹劾他有辱使命,而且连累他父亲的威望。

当时有太学诸生作词云:

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彼酋。一日忍饥犹不耐,堪羞。苏武曾经十九秋。

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万里归来夸舌辨,村牛。好摆头时不摆头。

不过,洪迈也许并非不想据理力争,也许就是为了高宗所说的能够拿回来河南祖宗陵寝,就算是向金国称叔伯,也没有什么。

之后,洪迈几经浮沉,最终以端明殿学士致仕,是岁卒,年八十。赠光禄大夫,谥文敏。

洪家父子在文学上也各有建树,或工诗词,或有专著,而其中洪迈的成就更为突出。

《宋史》说:

迈兄弟皆以文章取盛名,跻贵显,迈尤以博洽受知孝宗,谓其文备众体。迈考阅典故,渔猎经史,极鬼神事物之变,手书《资治通鉴》凡三。

能够把《资治通鉴》抄录三遍的人,古今中外也就是洪迈一个人。父子三人当中,洪迈的学术水平最高。

洪迈的代表作就是《容斋随笔》,七十四卷,每卷多则二十几篇,少也有十余则。这是他凡有所得, 便随笔记之,前后近四十年的读书心得笔记。

这部书记载范围涉及面极为广泛, 经史典故,诸子百家之言,以及诗词文翰,医卜星历之类,无所不包,就是一部包括宋代百科全书,其中关于宋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历史、地理风俗,记载的尤为详实,而且考证精确,史料价值极高。

二、人生七十分五计

洪迈一生宦海沉浮,也曾遭遇过很多挫折,他在80余岁病逝,可以称之为高寿。在《容斋随笔》里有篇笔记,是他70多岁的时候记录下来的,可以称之为洪迈一生的总结,也是洪迈人生智慧的体现。

我给这篇文章加了一个片名叫做《人生五计》

南宋文学家洪迈近况,南宋洪迈人生的五个阶段(4)

原文如下:

朱新仲舍人常云:“人生天地间,寿夭不齐,姑以七十为率:十岁为童儿,父母膝下,视寒暖燥湿之节,调乳哺衣食之宜,以须成立,其名曰生计;二十为丈夫,骨强志健,问津名利之场,秣马厉兵,以取我胜,如骥子伏枥,意在千里,其名曰身计;三十至四十,日夜注思,择利而行,位欲高,财欲厚,门欲大,子息欲盛,其名曰家计;五十之年,心怠力疲,俯仰世间,智术用尽,西山之日渐逼,过隙之驹不留,当随缘任运,息念休心,善刀而藏,如蚕作茧,其名曰老计;六十以往,甲子一周,夕阳衔山,倏尔就木,内观一心,要使丝毫无慊,其名曰死计。”

朱公每以语人,以身计则喜,以家计则大喜,以老计则不答,以死计则大笑,且曰:“子之计拙也。”朱既不胜笑者之众,则亦自疑其计之拙,曰:“岂皆恶老而讳死邪!”因为南华长老作《大死庵记》,遂识其语。予之年龄逾七望八,当以书诸绅云。(卷三《容斋五笔》)

杜甫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在古代是长寿的事情,所以朱新仲就按照人生可以过七十年,把人生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生计、身计、家计、老计、死计。

南宋文学家洪迈近况,南宋洪迈人生的五个阶段(5)

杜甫草堂

什么是生计呢?就是十岁的时候,需要父母的照顾衣食,自己只要承欢膝下,等待长大成人就可以。

二十岁之后,就要走出家门,所谓金榜题名,也可以厉兵秣马,总之是志向高远,以事业为重,这是身计。

三十岁以后,就是而立之年,要得是成家立业,开枝散叶,繁衍门第,造福子孙,这是家计。

等到五十岁的时候,身心俱疲,体力、智力都在下坡路,生命之日逼近西山,青春如过隙白驹,一去不返,这个时候就要收敛自己的名利心,善于保养珍重,这是老计。

何为死计?六十岁以后,就要做到身心舒泰,死而无憾,因为人生已经度过了灿烂光辉的岁月,在行将就木的时候,死而无憾。

接着洪迈就说到朱新仲的态度,就说对待生命最灿烂的年华就要开心善良,面对死亡的是就要坦坦荡荡,而且很潇洒的说,为什么要害怕老去避讳死亡呢?

三、生计要感恩

洪迈之所以在特意提到自己年将就木的时候,写下关于人生的一个总结,是因为洪迈的一生就是如此度过的。

尽管洪迈的父亲被羁留在金国15年,但是洪氏的家庭教育对洪迈的成长影响极大。洪皓家藏图书文物十分丰富,家学渊源,他又十分重视教育子弟,所以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洪氏才能培养出洪氏兄弟这样的官至宰相、大学士的人才来。

而且,在洪浩被滞留在金国的时候,是洪迈的大哥洪适毅然担负起家庭的重责。当时靖康之变,洪适才13岁,就带着自己五个弟弟和三个妹妹,加上自己的祖母和母亲,回到自己家乡饶州。

这就是洪迈说的第一个生计。

就是在一个人幼年成长的时候,一定要具备相应的条件才可以。所以中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家庭教育。

孟母三迁,固然是孟母为了孟子的成长,但是也要有相关的经济实力,这是有条件的。没条件如欧阳修自幼父母双亡,母亲在沙地上教他写字,因为她坚信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有教育才是子女出头的唯一途径。

所以,这样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子女会感恩,常常看到很多古人在中进士之后,都会给自己父母请求封号和诰命。洪迈也一生对自己大哥无比尊敬,洪氏一家都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四、身计要奋飞

顺利成长之后,就要离开父母,放飞自我。

古语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古代的父母其实并不是阻碍子女的离家,因为无论是经商还是科举,都要离开自己的父母和家庭。

以清代为例,清代进士和状元最多的就是苏州和古徽州,但是当时参加乡试,安徽、江苏的考生都要到南京贡院考试。苏州还好,一路水路就可以直达南京,徽州的考生则要从万山之中沿着当年徽商外出经商的小路,带着干粮被褥笔墨纸砚一点点的向南京进发。

而在乡试的时候,往往是在最冷时候的,贡院考试的号棚四处漏风,考试的时间,绝不能外出,无论富家绅士还是平民子弟,都要在里面苦熬,吃的饭是自己带来的干粮,手动烂了也只好忍者。

十年寒窗苦读,不仅仅是读书,更难的是考试。

经商也是如此。古代经商可没有电视剧里看到到处的客店,一般能够有个骡马店(乔家大院的发家就是从骡马店开始)能够歇脚遮风挡雨就很不错了,外出经商铺盖要自己带,干粮要自己准备。《红楼梦》里薛蟠被打要出门做生意,薛姨妈不放心就是担心自己儿子受苦。在路上要是赶不到骡马店 ,就要在荒郊野外露宿,盗匪、猛兽都是巨大的威胁。

但是,这个阶段正是事业的起点,所谓厉兵秣马,正是志在千里的时候,所以父母千万不可阻拦。

五、家计讲人脉

洪氏兄弟仕途之顺的重要原因,是其中的人脉关系。所以,高宗说:“卿父精忠,古今所无,今卿兄弟相继入辅,此天报也。”

意思就是你们的父亲精忠报国,所以现在你们兄弟俩都成为国之重臣,就是上天的回报。

上天的回报,就是人际关系。

洪氏兄弟在自己父亲被羁押在金国的时候,逆境中相互激励、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的生活经历,让当时的士人高度关注和赞誉,这就为洪氏兄弟日后的发达赢得了口碑。

绍兴十二年(1142),洪适带领兄弟去临安参加科举,与弟弟洪遵一同中举。三年之后,洪迈也考中进士,一门三兄弟接连中举,被天下传为盛事。

南宋文学家洪迈近况,南宋洪迈人生的五个阶段(6)

饶州三清山

所以,在洪氏兄弟兴旺发达经历可以知道,要想成就事业的辉煌,就必须建立扎实的人脉。

六、老计要收敛

也许是因为老计的年龄段,放在现在其实是中年,因为这样认识,所以老计要收敛,我的理解为收敛锋芒而提高自我。

梁实秋有篇散文《中年》:

别以为人到中年,就算完事。不。譬如登临,人到中年像是攀跻到了最高峰。回头看看,一串串的小伙子正在“头也不回呀汗也不揩”地往上爬。再仔细看看,路上有好多块绊脚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脸肿,有好多处陷井,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蛙。回想从前,自己做过扑炉蛾,惹火焚身,自己做过撞窗户纸的苍蝇,一心想奔光明,结果落在粘苍蝇的胶纸上!这种种景象的观察,只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可能。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下略)

我看见过一些得天独厚的男男女女,年青的时候楞头楞脑的,浓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涩的毛桃子,上面还带着挺长的一层毛。他们是未经琢磨过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们变得润泽了,容光焕发,脚底下像是有了弹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实的。他们的生活像是在饮窖藏多年的陈酿,浓而芳冽!对于他们,中年没有悲哀。

南宋文学家洪迈近况,南宋洪迈人生的五个阶段(7)

梁实秋重庆故居

其实,梁实秋的活法和洪迈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一种充实的态度,对大多数人说,人到中年,第一件事就是隐去锋芒,因为年轻人的时候被生活无情的教训过很多次,现在就站在人生最高点,就做要升华自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样,润泽有光华。

而且这个时候面对人生的挫折或者陷阱,就像洪迈说的:遭横逆机阱,当如醉人之受辱骂,无耳所闻,目无所见。也就是说,对于别人的言论,甚至误解和诽谤,一笑而过,风轻云淡即可。

七、死计要坦然

古人都是重视死亡的,但是他们认为这是自然过程中的必然。

庄子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这种自然的必然,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所以洪迈才说:人生不能害怕老去而怕死。

拉辛格说:“对于死亡的态度决定着人们对于生命的态度,死亡将成为究竟人为何物问题的答案。我们今天所经历的对于人生命的践踏,与拒绝死亡问题有着深刻的联系。”

就像老子说的: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所以,当洪迈快80岁的时候,写下《人生五计》的时候,就是一个知天命的智者对自己人生的总结和回顾。

少年的依靠于父母和长兄的庇护、青年时候参加科举一举折桂,建立了称誉士林的声望,在事业发展的时候遭遇挫折也始终坦然对待,等待老去的时候,面对死亡,就像李白说的那样: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写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教员在逝世之前还要听人读《容斋随笔》,或许洪迈的一生的智慧都在这本书里。

#不不读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