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防沉迷涉及哪些游戏(未成年禁登某手游)
日前,一款手游发布公告,将对健康系统进行第二阶段升级,自2021年9月25日00:00起,凡是经实名校验确认为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用户,将无法登陆游戏体验。这是首款未成年禁登手游,引发了广泛关注。
根据游戏说明,这一举措是基于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更好营造和维护绿色健康的网络游戏环境而做出的。其效果究竟如何,能不能真正做到保护未成年人,还有待在运行后检验。不过,手机游戏迈出这一步,从规则层面对未成年用户调整运营策略,其出发点值得肯定。
一段时间以来,围绕青少年防沉迷的讨论,热度不减。一个共识越来越清晰,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任何带有娱乐性质的游戏、活动等都要有“防止青少年沉迷”的意识,引导青少年适度参与。为此,从实名认证到限制时长,从游戏内容审核到开启未成年人模式,国家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效果。近来,中央网信办又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聚焦解决7类网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相信,随着专项行动的持续开展,未成年人的上网环境将会更加良好。
分析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等现象,技术不设限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为何人们乐见在技术上提高登录门槛、严格限制时长的原因。然而,实践中虽然不少平台肩负起了“技术责任”,但运行的效果却参差不齐。比如,相关平台在密码验证后开启“青少年模式”,只要再输密码就能关闭;又如,有平台虽然设置了“青少年模式”,只要卸载重装,就能恢复原样;再如,有的平台上,孩子可以轻松用家长身份注册登录,绕过限制……应该说,相关游戏、社交平台的下一步,仍然需要不断查找并补上技术漏洞。如何更精准识别未成年用户、青少年模式内容如何更好满足用户需求、如何防止家长特别是老年人成为青少年的“马甲用户”等等,值得在技术上进一步优化。技术设置更加精细严密,落实更加有力有效,青少年才能更好在健康清朗的网络空间里畅游。
青少年防沉迷,不只是“技术责任”的课题,更应思考“教育责任”。有专家指出,再厉害的技术也可能被破解,不能只依靠技术。完善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机制,需要延伸至学校、家庭领域,在教育层面作出更多探索。比如,家长要起到示范作用,引导孩子健康上网;学校要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教会孩子们更多关于信息识别、辨析等方面的能力;比如,学校和家庭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课余活动,用培养兴趣爱好的精力替代上网娱乐的时间。好的教育,不是做限制性的减法,而应思考如何做开拓性的加法,教会孩子们综合认知、有效判断、自律自制的意识和能力。唯有如此,互联网才不会成为家长日夜设防的烦恼,而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好助手。
青少年防沉迷,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同心同向、群策群力。在技术优化、家庭引导、学校教育、行业监管等方面更高一筹、更进一步,各方责任主体凝成一体、汇成合力,就能更好促进游戏等行业健康发展,帮助广大青少年向阳生长。
作者:乘愈
来源: 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