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月明与历史差得太远(山河月明经历了什么)
高希希认为,有年轻的观众愿意去关注历史剧,是一件好事,《山河月明》删减的过程,也是适应当下的观众习惯的过程。“因为你不面对他们,你拍给谁看?”
作者|魏侨
编辑 | 丁宇
过去的一个月,历史剧《山河月明》经历了一些起起落落。
开播前,戏骨云集的阵容引发了观众的期待;开播后,删改的剧情和史实的差异使其得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大结局时,有观众为永乐大帝薨逝破防流泪,也有观众因不满情绪在网上打出低分。
然而,这些声音只是一个侧面,《山河月明》在北京卫视播出后,逐渐攀升的收视率似乎印证着更广泛的观众选择。正是凭借这部0宣传的电视剧,北京卫视几乎从垫底的位置,一跃成为黄金档卫视中的收视冠军。
数据来源:酷云EYE收视率
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也要从不同的角度印证。
一方面,实力派演员一直是收视率的保障,《山河月明》既有陈宝国、张丰毅、王劲松助阵,又有冯绍峰、何晟铭等中生代演员加盟,亦有成毅、颖儿等年轻演员参与,演技和流量均有保证;另一方面,因为积压了4年才上映,集数又从80集删减至现在的45集,该剧的确存在诸如剪辑混乱、衔接不畅的情况。
与之相关的问题也被拿出来讨论,比如,历史剧应该如何平衡真实性与戏剧性?历史正剧的未来将会如何?在过去的3年中,影视剧市场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山河月明》播出的时候,导演高希希正在横店紧张地拍戏,没什么时间关心网上的评论。不过,在接受《博客天下》专访时,他真诚地分享了创作背后的故事,很多问题也因此有了答案。
诗一般的结构第一次拿到《山河月明》的剧本,高希希就被吸引了。那时,剧本的名字还叫《江山纪》,编剧董哲并没有按照以往明代正剧切头或者切尾的写法去写,而是从洪武初年讲到永乐年间,负载着三代帝王的历史,中间涉及了众多历史人物,时间跨度很大。
此前,他对明代的历史很感兴趣,但一直没有合适的剧本,直到遇见这个项目才有了机会。高希希一口气读完剧本,觉得叙事结构很少见,人物刻画也很有意思,决定接拍这部作品。
筹备阶段,他的脑海中就已经有了一个基调——“温度性”。他不想为了强调所谓的年代感,而用刻板的方式去理解过去的生活状态。他希望帝王首先是有温度的人,有七情六欲,也有走下神坛的时刻。
于是,《山河月明》呈现了一种更人性化的帝王家。剧集开篇就是一场赐婚戏,马皇后(王姬饰)亲自下厨做烧鹅,朱元璋(陈宝国饰)一开口,徐达(张丰毅饰)就立刻拒绝,不仅对朱棣(成毅饰少年;冯绍峰饰成年)出言不逊,还揭了朱元璋的老底。
高希希觉得,这种处理方式,重在刻画了朱元璋与徐达之间的情谊。“皇上赐婚,任何人是没有回旋余地的,但是我们在这场戏里就是希望改得更有温度。”
朱元璋称自己“老子”,称马皇后“婆娘”,还偷偷摸摸去看儿子们的学习情况,看到了老师责罚儿子,忍不住地上前“护犊子”。行为常态化,语言口语化,才更像日常生活中的人。高希希说:“如果只把皇帝高高在上地架在那儿,除了谈国家政事没有生活,就会有点僵。我们想让观众接受起来更方便。”
不过,“温度性”并不等于戏谑,虽然王公贵族之间可以轻描淡写地谈论着父子伦常、儿女姻亲,但朝堂上的风云变化也随之展开。正如朱标(何晟铭饰)在打朱棣板子的时候所说:“帝王无家事。”
高希希试图用一种“诗一般的结构”的创作方式,来让这种温度更有合理性。对于创作者来说,诗一般的结构,是指既有宏观概念,又有创作自由度。《大明王朝1566》的编剧刘和平也曾说过:“历史剧的本质特征就是诗性叙事。”
对此,高希希表示认同,用诗一般的结构去完成严肃的古装剧里的戏剧延伸,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他引用中国书画中对诗意的形容——“疏能跑马,密不透风”,即:在大段地往前拓展和抒情的时候,可以挥毫洒墨地去展开,大刀阔斧地简化;当面对细节的时候,又可以做到极致。
《山河月明》里,网上被讨论很多的“徐达拒婚”的桥段,并非随意而为之。因为徐达和朱元璋是从小一起长大,“他们穿着开裆裤子就开始拼搏,可能在那个历史结构里面,朱元璋实际上就是把他是当一个亲兄弟来对待的。”高希希对《博客天下》说。
再比如,朱元璋平日里非常“惧内”,马皇后动辄疾言厉色,甚至拿着鸡毛掸子追打皇帝的场面看起来有些夸张。但回溯历史,马皇后的父亲是一个千户将军,朱元璋倚仗马皇后的帮助,才一步一步起事成为今天的朱元璋。
高希希说:“细节是历史的表情。”在剧中,每个细节的都影响着观众对于剧集的沉浸感,“一旦你的人物细节和其他的环境细节出现问题,可能观众就跳戏了,再诗化也没有用”。
好演员是天平上的秤砣历史人物的常态化表现,除了导演的创作基调外,还要有演员的表演基调配合,才能相辅相成。对此,高希希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山河月明》在卫视的高收视率,与演员的表演不无关系。
剧中的主要演员,都是由高希希选定的。他认为,电视剧的选角本身就是导演的工作,只不过现在行业的结构关系,出现了一些不一样的选角方式。
“我的戏里没有明星只有人物,表演者变成演员,这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对他们的唯一要求。”
陈宝国的角色敲定得很快,因为他曾在《传奇皇帝朱元璋》中饰演过朱元璋。高希希觉得“非他莫属”。他们在一起聊了一下,一拍即合,“因为陈宝国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的深刻性,我们聊得非常好。”
高希希对《博客天下》表示,跟包括演员在内的所有艺术家合作时,最重要的就是价值观能否相通,哲学观和历史观能否很好地融合,他说:“这个很重要,直接决定了未来他对角色的理解和表现。”
对于中生代演员,高希希还会在拍摄过程中不断地引导,让他们在表演中加入历史观。例如,饰演太子朱标的何晟铭“就是在不断进步、融入团队当中强大起来的”。
在历史上,朱标是一个很有治国理念和能力的太子,也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这注定了他身上的气质。拍戏时,因为要与陈宝国演对手戏,何晟铭开始有一种敬畏在里面。但高希希对他说:“你记住一点,你是太子不是大管家,所以你站在朱元璋面前是有威严的,而不是唯唯诺诺的。”
所以,演好朱标的关键,是不能演弱,而是演出内心的强大。“你既尊重父亲又有自己的抱负和治国理念,所以这两者之间要达到平衡。”几天后,何晟铭的状态马上就调整过来,表演渐入佳境,朱标甚至被观众称为“常务副皇帝”,在他下线的那一天,很多网友表示了对角色的不舍。
高希希会在剧组为演员“构建一个‘假定性的氛围’”,即让身处其中的人有信念感。“多伟大的演员他都很脆弱”,他感慨地说,“当他进去以后,相信这个结构里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一切都是真实的,他自然而然地就会融入人物。”
所以,《山河月明》中的服化道都在尽力还原真实。例如:文武百官上朝时,遵循明代官服颜色制度,按品阶高低进行还原,不同品阶的官员站立位置也不同。“演员要感受到这服装就是我平时穿的,这样观众看到时才会有真实感。”
剧中的演员集中了老中青三代,如何平衡他们的表演,也是高希希作为导演的任务之一。
老戏骨们的表演自有体系,融入戏中的速度很快,表演状态稳定。在拍摄现场,剧本是一个栏头提示,他们一走戏,自然而然就把戏的结构走出来,把人物结构关系走顺。高希希称他们是“天平上的秤砣”,能压得住整部剧的基调。
除此之外,平衡的作用也有精神上的。《山河月明》拍摄期间辗转多地,在横店的山中,他们遇见了65年未遇到的高温,演员要长时间穿着繁复的古装戏服、厚重的盔甲表演。高希希对《博客天下》回忆说:“宝国老师两鬓都烂了,疼得都不行,但是他也坚持。绍峰那个时候腰椎又极度的不好,一天下来躺在地下连动都动不了,确实很难。”
由于伤病,冯绍峰觉得演16-19岁的朱棣有些力不从心,于是成毅进入了高希希的视野。“正好前8集左右吧,也是需要一个朝气蓬勃、有少年劲的孩子来扮演少年朱棣。成毅从结构、状态、表现力上都不错,所以选择了他。”
“我非常喜欢这两个好孩子。”高希希对“大小朱棣”都赞不绝口。拍摄完成之后,冯绍峰给高希希发了信息:“我演完以后,看了几张样片,我没有想到呈现的力量是这么大,我可能以后也很难超越这个角色。”
高希希却说:“你一定会站在更高,我说既然有这一步,台阶已经出来了,你再往下走,你肯定是站在这个台阶上继续往前,肯定会更好。”他认为,导演是演员的一面镜子,当坐在监视器前对表演进行评判时,就一定要把好的和不好的都告诉他们。
历史剧要与当代共鸣此前,高希希曾执导口碑不错的《三国》和《楚汉传奇》,对于历史正剧的创作,他有着自己的风格,即:擅长以现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去解读和诠释历史人物。
《山河月明》同样如此,他希望“通过历史呈现出和我们今天的价值观对应的方式和方法”。高希希说:“拍电视剧不是修古建筑,我们不是修旧如旧。”
与此同时,他的作品也总是遇到不小的争议。过去的《三国》如此,现在的《山河月明》也是如此。后者面临的争议,是历史剧由来已久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之争”。
比如“明朝洪武四大案”,其中三个被合并到了一起,朱棣成了锦衣卫的首任指挥使。这些基于历史背景的改编,源于故事需要一条主线脉络来贯通全局。朱棣作为主角,需要和主线故事发生相对紧密的勾连,这是戏剧化表达的需要。
在《博客天下》的采访中,高希希说:“在剧作里头,大的历史框架不能虚构,但有一些故事,有一些人物,在我们无法查证史料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可以通过人物的结构关系去进行一些情节或者行为的延伸的,这也可能是有诗化的概念融合在里头。”
延伸也可能成为风险。《山河月明》从拍摄之初的80集到播出时的45集,进行了大量删减,其中,吕本和吕妃父女的夺嫡的支线几乎被完全舍弃了。前期一直被诟病的草原公主伯雅伦海别(黄羿饰少年;张芷溪饰成年),到底也没能和朱棣上演什么“白月光”的戏码。
从戏的角度来看,大面积的删减对流畅度折损不少,但从历史角度来看,删减之后的剧集也基本符合了当下历史剧的创作主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历史是过去与现在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不同的时代的历史剧折射出的是不同时代的精神内核。在创作过程中,高希希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在大明王朝的历史过程中,我们给观众感受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我拍这段历史是什么目的?”
他之所以一直对明朝的历史有兴趣,也是因为这是一个科技发展迅速、人文思想异常活跃的时代,“明朝有很多历史和当代有很好的一种呼应感”。
高希希告诉《博客天下》,他确定的《山河月明》的主题,其实存在于朱元璋跟李善长(王庆祥饰)的一段最重要的对话中,朱元璋在昔日兄弟的质问下,坚持说出“与百姓共天下”。自此开始了被认为是鸟尽弓藏的残酷杀戮。
“因为朱元璋想到的一点,你要使江山永固,就得记住一句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是是普罗大众,从帝王角度想,我选择的就是要与民众共天下。否则像元朝一样暴虐无道,那民众照样会像我们一样揭竿而起。”
一个种过地、纳过粮、挨过饿的农民皇帝,选择了为百姓着想,而他广为流传的杀戮也找到了合理化的落点。这个结论似乎和史料中朱元璋喜怒无常、暴躁可怖的形象并不一致。
这样的写法,似乎是陈寅恪说过的对历史人物的“了解之同情”。既是对笔下的历史人物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也是向受众传递美好的价值取向和感情倾向,给予希望与期待。
《山河月明》中对朱棣的人物刻画也是倾向于褒扬。靖难后,他始终觉得自己心里上压了一块石头,一心迁都北京,迁都以后所做的事,一为江山稳固,二为弘扬中华。派郑和下西洋,修编《永乐大典》,亲征守边关……一生戎马的永乐大帝,在征战的归途上结束了一生。
高希希也想通过历史剧来启发自己和当下的观众,“中华民族有自身的辉煌历史,也有厚重的文化历史,我们今天看到的只是我们在过程中的一部分,这个东西润物细无声地告诉今天的观众,我们有辉煌的过去,我们也一定会有辉煌的未来。”
近年来,传统历史剧日渐式微,变与不变的问题也摆在传统创作者的面前。但高希希认为,有年轻的观众愿意去关注历史剧,是一件好事,《山河月明》删减的过程,也是适应当下的观众习惯的过程。“因为你不面对他们,你拍给谁看?”
现在,高希希仍然抱着乐观的心态,他觉得,守住价值观和底线的同时,必须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因为时代在前进,观众也是一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