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痛失了多少院士(相对论94岁院士潘际銮)
七十七年前,青年潘际銮以云南省会考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大学——西南联大。
进校后第一次考试,不及格。
如今,94岁的潘际銮,是中国焊接学科创始人之一、中科院院士。
忆起大学往事,他说自己收获了能用一辈子的秘籍,关于治学方法,也关于人生目标。
暑期正酣,央视新闻《相对论》记者庄胜春对话潘际銮,@即将上大学的你:
潘际銮,1927年生于江西九江,抗日战争期间因日军轰炸,随家人逃至云南,后以云南省会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机械系。“严格”,是大学给潘际銮的第一印象。
△潘际銮的入学照
潘际銮:西南联大教育非常严,严到什么程度?举个例子,学工科的,数学、物理老有三分之一不及格。
庄胜春:您都挂过科。
潘际銮:我在云南省是状元,可进了西南联大一考试考个不及格。这对我生平来讲,是没有过的事。
还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有个物理老师叫作孟广喆,他教热力学。热力学是很难的一门课,考试也考得很难,很多人都不及格。孟老师就发明了一个办法,把考试的成绩来一个开方乘十。比如你拿了36分,一开方变成6,再乘就是60分。
庄胜春:及格了。
潘际銮:这样全校能达到三分之二以上都及格。这种严格的精神是非常难得的,你必须把这个学问搞到手了,真正掌握了,才能通过。
潘际銮:后来我就知道怎么去治学了。老师要讲什么课,我把他要讲的题目搞清楚,自己练,而不是等他讲什么再学什么,“老师引进门,修行在自己”。那个时候西南联大搞通识教育,我学工科还要学经济概论,选了一个经济系萧老师的课,他要讲什么题目,我自己回来就赶紧练,所以每次考得很好。有一次上课的时候萧老师说,我要看看潘际銮什么样,他说老考那么好,结果他一点名我没上课,实际上就是我自己念了。后来工作当中,很多知识原来没有的,也得是我自己学。
潘际銮曾担任中国第一条高铁的钢轨焊接顾问,也是中国第一座自行建设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焊接顾问。
过去的铁路,钢轨都是100米长,用螺栓固定,火车跑在上面咯噔咯噔。潘际銮想办法,把100米的钢轨焊到500米,再把500米的钢轨抬到线路上接着焊。“焊好后钢轨磨得很平,车子走过去一点感觉都没有,就能开高速了,第一次搞高铁是这么搞的,现在全国都推广这个办法。”
如今,九十多岁的潘际銮,还在指导无轨导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的应用。“希望我的创造发明能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走向世界。”
潘际銮回忆,在西南联大上学时,最流行的歌有三首。一首是《松花江上》,往往“在宿舍里夜晚一个人唱,其他人就都跟着唱”。另一首是《毕业歌》,“同学们,大家起来,要负担起国家的兴亡”。而对潘际銮影响最大的,是西南联大校歌,尤其是其中一句:“中兴业,须人杰。”
潘际銮:进大学以前感受到的就是一种苦难,怎么谋生活,怎么抗日。进了西南联大以后变成大学生了,国家的存亡,就变成我们的责任了。一直到现在我的一切工作还是这个思想,做研究工作也好,干什么也好,都是为国家做任务。
庄胜春:但您最早做焊接的时候,还有人跟李老师开玩笑说,她男朋友是焊洋铁壶的。
潘际銮:对。那个时候中国没有工业,大家能看到的焊接就是焊洋铁壶。她的同事就笑她,你爱人干吗学那个东西?但现在你一看,没有焊接,航母怎么做出来?核电站怎么做出来?上天的航天器怎么做出来?包括石油化工都做不出来。
庄胜春:您那时候怎么会有信心,这个一定有用呢?
潘际銮:我是觉得有用才搞,也不是糊里糊涂搞的。那时我们国家要搞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全国建立156项工程,重点工程有个叫动力工程,建在哈尔滨。正好也需要焊接,找我帮忙,我就帮他们建立焊接的一套制度。搞完以后,我变成了焊接创始人。不过这是后来的事,当时并不是想去做个创始人,是真正觉得有必要去搞。
“我当院士,没有申请过。”听潘际銮回忆当院士的过程,听起来像是个超级“凡尔赛”现场。
“有一次到我家来,说潘老师你填个表吧,我也不知道干吗就填了。过了半年,说是潘老师你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了。我还不知道学部委员是怎么回事,后来就变成院士了。”
潘际銮:我当院士没有申请过。为什么选我?大概因为我做了好多工作,人家看中了。
庄胜春:您也不关心发论文这件事。
潘际銮:现在中央提倡不要“五唯”,不唯论文、不唯学历、不唯“帽子”……(另“两唯”为唯资历、唯项目,编者注)为写论文做研究工作,我是反对的。所做的工作对国家有用没有,对科学技术发展有用没有,这是关键。写多少论文,当什么教授这都是第二的、次要的。还是要提倡为国家、为民族的兴亡去努力。
庄胜春:您做了一辈子焊接。除了焊接,您还有什么兴趣吗?
潘际銮:我的兴趣不是焊接,而是怎么解决工程问题。我是学工科的,工程当中有需要,我就愿意去解决。所以铁道部找我,就去铁道部解决,冶金部找我,我去冶金部,机械部找我,我就去机械部,核工业部找我,我就到核工业部去。不管什么岗位,给国家作贡献就是我的乐趣。对工程有用,对国家有用,对世界有用,这就是我的兴趣。
△清华园里,当时年近九旬的潘院士载着老伴儿。
这是一张在网上广为流传的抓拍瞬间:清华园里,当时年近九旬的老先生骑着自行车,八十多岁的老伴儿在后座搂着他的腰。网友留言:骑车载你走过清华园,我们还是年轻模样。
△潘际銮与李世豫年轻时合影。
这就是他们年轻时的模样,摄于1950年,潘际銮和李世豫刚认识不久。现在,孙辈都已经长大。
如今,老两口仍然每天结伴穿行清华园,只是原来的自行车,换成了老年代步车。那辆“网红”自行车,被博物馆收藏了。
△采访时,李世豫坐在一旁静静翻书。
纪念结婚六十周年时,潘际銮自己排版,做了一本相册。从少年到白发,一转眼,就是一辈子。
△潘际銮自制纪念相册。
△今年,潘际銮获得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监制丨王姗姗 张鸥
制片人丨庄胜春 汪洁
记者丨庄胜春
主编丨张宗尧
编导丨王洪春 谭瑶
技术丨夏文
摄像丨张宗尧 王阳昊 张戍强
视频丨金竹音 张莹
视觉丨于江 王少华
统筹丨纪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