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七章(教育学笔记4.19)

1.课程结构具有客观性、有序性、可转换性和可度量性,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教育学第七章?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育学第七章(教育学笔记4.19)

教育学第七章

1.课程结构具有客观性、有序性、可转换性和可度量性。

(1)客观性:从性质上看,课程结构是人工结构,是课程设计者根据一定原理设计出来的。但是,精神世界的结构性是物质结构性的反映,课程结构不是课程设计者主观臆造的产物,而是具有客观性。

(2)有序性:有序性是描述客观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关系的范畴,指事物内部的要素和事物之间有规则曲联系或转化。课程结构的有序性就是指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的有规则性。

(3)可转换性:课程结构具有转换性。这种转换性就是课程内部各要素间的构成关系能依地区、学校和学生等条件的变化而进行相应调整的属性,正是由于这种转换,中小学的课程也能因地制宜,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

(4)可度量性: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间的联系和结构方式往往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说明,这表明课程结构有可度量的特性。题干中各地可以对国家统一规定的中小学课程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可转换性。

2.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的关系。

课程标准又称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

3.国内著名教育家及其代表作:

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体现了孔子注重“学—思—行”的思想。

《孟子·尽心上》中提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在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育一词。

荀子是古代性恶论的代表,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墨子认为,人的发展犹如白布放进染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4.西方教育家与其思想: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公民。

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教育要以儿童、经验、活动这三者为中心。

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够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教人“怎样做人”。提出了产婆术,即问答法,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他最早提出“寓学习于游戏”。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论灵魂》,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马卡连柯:提出了“平行教育”的理念,强调集体与个人的相互作用。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影响学生所在的这个班级,然后通过这个集体与教师一起去影响这个学生,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加里宁提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了新的教育学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是世界上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著作。

苏霍姆林斯基著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书。其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5.课程呈现方式,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也叫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隐性课程也叫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是计划性。eg:教室里的图画、标语及黑板报 以简介、内隐方式呈现的

学科课程主张分科设置课程,即从学科知识整体中选取关联密切的内容组成一门学科,分科组织教学。

eg:目前我国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英语”课程属于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又称生活课程、经验课程,代表人物为杜威和克伯屈。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设计课程。

综合课程主张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内容合并起来组成课程。

融合课程又称合科课程,是由若干相关学科组合成的新学科。例如,把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融合比关联更进一步,它是把相关学科内容融合为一门学科。

6.《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内容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其中,专业知识具体包括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通识性知识

7.《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中的掌握技能指出:具备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与相关学科实验操作等教学基本功,通过微格训练学习,系统掌握导入、讲解、提问、演示、板书、结束等课堂教学基本技能操作要领与应用策略。能依据单元内容进行整体设计,科学合理地依据教学目标及内容设计作业,并实施教学。

“三字一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

8.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独立形态时期的教育思想和著作的识记情况

白板说和绅士教育理论都是洛克的代表性思想。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此后教育学家在教育学领域开启了一个新的探索阶段。

《论演说家的教育》又叫《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法著作,属于教育学的萌芽时期。

康德是最早在大学中教授教育学的人,其著作为《康德论教育》,它的出现比《大教学论》晚,

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中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并与其他学科并列,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首次提出了实验归纳法。此书并非教育学著作,

9.教育研究方法中抽样调查的类型:

分层抽样指先将总体按某一属性或特征分成若干类,然后根据样本与总体的比率在每个层内按照随机的方法抽取元素。

eg:按学生年龄、性别随机抽样,属于分层抽样。

系统抽样是依据一定的抽样距离,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目的抽样根据研究目的,有目的地选取一部分样本作为被试进行研究。

有意抽样抽选样本时被选入样本的单位是据有意识地抽选某些有代表性的抽样单位或单位群的一种抽样。

10.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包括:

(1)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即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是指人类创造文化只能通过社会传递,特别是通过教育的方式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教育要按照社会需要和人身心发展特点将文化精华传递给年轻一代,实现文化的传递和保存。

(2)传播、交流与丰富文化的功能;

传播、交流与丰富文化的功能是指一方面人类将各学科以及学科之间的文化进行相应的整合,形成对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将文化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扩散,实现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其方式有校际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互派留学生、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等。

(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是指教育会根据社会需求、教育目的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积极健康有价值的文化,对糟粕文化进行批判。

(4)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

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是指一方面教育通过对文化的选择、批判交流和融合来实现对文化的创新;另一方面教育可以直接生产出新的文化成果实现对文化的更新和创造;最后教育通过直接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来实现对文化的更新与创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