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传统习俗守岁的来历(春节民俗系列三)
有一种年味叫“守岁”
“蒸”来一年好运气
春节期间,南方的年糕,北方的花馍,是必备的“战备物资”。“年糕,年糕,一年更比一年高”。“馒头、馒头,不蒸馒头争口气”!过年蒸馒头,有蒸气的含义,也象征来年的日子会蒸蒸日上。每当北方每家每户蒸起馒头,那年味儿十足,表示春节快来了。馒头等面点是发面做的,蒸的时候会发起来, 所以也象征会发财,发家。每一个习俗都有好的寓意,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和向往。
北方的馒头,多姿多彩形象丰富。蒸馒头还有着很多的说法,就连面发酵的好与坏,都意味着来年的收成,发酵的越好将会预示着来年的日子越红火,“发面”的“发”意喻“发财”、“发家”,“蒸”象征“蒸蒸日上”。用手将面团揉、搓、捏,再用剪刀、木梳、顶针、竹棍等工具将面团剪、压、排、扎制作出形态各异的万物生灵,再拿一些花朵、椒粒、豆子把眼睛一点,用红、黄、绿、蓝等食用色素将枝叶花瓣涂染,组成不同的图案……
馒头是北方人的主食,从前生活不那么富裕的时候,它和肉一样稀罕。馒头不仅自己吃,还被用来供奉神灵,招待客人,走亲戚时又成了携带的礼物。年节期间所蒸的面食并非只有圆圆的馒头,还有发糕、包子、花糕、枣馍等许多种。蒸馒头有许多讲究,比如蒸的过程中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出笼后要在馒头顶上印红花,出笼馒头得先供神,供过神后人才能享用。馒头的样式不同,含义自然也不同。鱼形为吉祥,桃形为长寿,苹果形为平安如意,鲶鱼馒头寓意“年年有余”,元宝馒头寓意招财进宝,馒头上点缀五个大红枣寓意来年五谷丰登。馒头上还有点红,意味着红红火火,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一种祝愿和愿望。
有种说法:现在的人,一定要掌握两项技能,开车、做饭。学会开车,拥有汽车,相当于拥有了一双飞毛腿,极大拓展自己自由的脚步,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车里有油,卡里有钱就无所畏惧。更何况,开车本身就是个很好玩的事情,风和日丽,不快不慢,忘却所有烦恼,快意如斯,夫复何求?学会做饭是个很实用的技能,吃饭是人类一辈子最大的问题。当开始工作了,便不能像家里和学校那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所以会做饭将会解决一个最基本的生存难题。掌握做饭的技能,不要求多好吃,没人给做饭的时候,不至于饿着自己。对于我,很自豪地说:这两项技能都掌握了。开车不必详述,做饭还是可以讲讲的。米饭、面条等家常饭,自然不在话下,蒸馒头也没有问题。
此前,在我发表的《琐事》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从小在晋南生活,馍成了我的最爱,每天的饭如果没有馍,总觉得有点欠缺。刚从老家来太原时,那时饭店买的馒头是35%小麦面加65%玉米面再揉上碱面做成的,经常会看到碱面没有揉开形成的黑点,两地同样是用酵子起面,但味道和老家的馍差远了,老家的馍是纯小麦面做成的而且不放碱面。虽然后来这里的馒头也是纯小麦面做成的,总觉得不好吃,太虚了,没筋骨。老家的馍不放碱,开始也觉得很神奇,后来学医后,也参加过省里组织的地方病普查小组,才知道晋南的水质本来就碱性大,所以蒸馍不用放碱。走到晋南的街上会看到很多人因为水的含氟量大导致的氟斑牙。这几年,随着食盐加碘,地方病防治力度加大,情况可能会好些。
我学会蒸馍,不知道是哪年,也没人教我。权且认为是无师自通吧(自夸有时还是有必要的,能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我蒸馍是把老家的技术进行改良的,用“安琪”(酵母粉)起面。待面起好后加生面加工成型,放置案板上并覆盖毛巾,进行二次起面,这样就可以不放碱。成型的面团在此起面后,用手轻轻托起会觉得分量轻了少许。此时,用凉水上锅蒸,先用大火保证蒸汽均匀,再用文火保持。四十分钟下锅,你会看到又软又白的馍,麦香悠悠,松软筋道。这样的馍,保质期还长,即使馍的表面出现霉点后,去皮依然可以食用。
儿子小的时候,每逢过生日,我都会给他蒸“鱼馍”,所谓“鱼馍”也就是鱼的形状,按老家的说法:鲤鱼跳龙门,有望子成龙的意思。“鱼馍”的制作,前面的步骤与蒸馍无异,不同的是,二次起面前,将面剂子用擀面杖擀开,涂抹油、盐。然后将加好作料的面卷成筒状作为鱼身,将面的两端收拢,用剪刀在圆筒上面和两侧剪出三角形的凸起代表鱼鳞,在面的前端剪出鱼嘴、鱼鳍,末端剪出荷叶尾并用木梳压出条纹,使其更像荷叶,寓示吉祥。用两颗豇豆安在前端作为鱼眼。用少量的面搓成细条状,按压在鱼嘴上面代表鱼须。最后,将雕刻好的鱼弯成半月形(便于上锅蒸)放在案板上,根据季节、室温的不同,加盖毛巾或薄棉被。这样,等二次起面后就能上锅了。蒸好的“鱼馍”,形状一般是不会变的,栩栩如生。第一次蒸“鱼馍”时,鱼的形象不佳,但我还是拍照留作纪念了。有家乡的亲友看到照片后,笑着说:这鱼也太胖了吧?好在还能看出是条鱼。朋友若问我现在手艺如何?提高是必须的……
朋友们:牛年将至,您不妨试试学的蒸馒头,用面塑个牛的形状,蒸它个“牛气冲天”!
火焰烈烈 旺气冲天
院垒一塔,高四、五尺许,中实木柴,附以石炭,顶置柏叶、压红纸,书“旺气冲天”,称“塔塔火”。除夕夜炼之达旦,火焰焰然,周遭温煦,光气上属,天为之赤。
《日知录之余·刊误》载:“改火以春,是一岁之首,既日就新,即去其旧”。岁首是新的一年生产和生活的开始,同时也是天上火神星出现的时间,因此于岁终、岁首交替之际“改新火”来迎接大火星,进而形成了“改旧火为新火”的习俗。在北方地区,每逢过年人们都会在院子里垒出一个旺火,在除夕夜点燃,一家人围着旺火进行祈福。“旺火”习俗,是隐喻岁时交替中“改新火”的特殊意义。旺火习俗从古代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中国的一种文化传统,表达了百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希望通过旺火开启一年新的篇章。
旺火习俗最早是来自于神话传说,民间根据神话传说来进行尝试,逐渐范围扩大成为一种习惯,旺火习俗的源泉是来源于对太阳的崇拜,在原始社会人们的一切都来源于太阳,原始社会的社会形态开始逐渐形成,也出现了一些神话思维,最开始人们使用火种进行取暖和采光,并认为火源是太阳给予的。古代就有一些旺火形式的活动,被认为是最早的旺火,一开始主要就用于祭祀祖先,还有就是为了驱邪,当时在汉朝,还没有煤炭的存在,人们就用柴火进行代替。《汉仪》记载,每逢国家重大的节日或者礼仪,就会进行"庭燎",当时汉朝主要就是为了驱邪消灾,没有多余的讲究,后来到了宋朝,"除夜积柴与庭,燎火避灾",到了明朝开始祭拜祖先,开始进行大量的举火焚烧。垒旺火一般也在春节除夕进行,就是为了开启一年的"红红火火",家家户户门前都会用煤炭垒成塔状,旺火在垒砌过程中,讲究垒成塔形,而且底座是光滑的多个面,内空,一直向上垒,垒得越高说明日子会越红火。人们为了图吉利,便取名为"旺火"。
至于,为啥大年初一起来要点呢?各地说法不一。有的说,早先年,世上出了一种怪物,叫“九头鸟”。这“九头鸟”奇毒无比,每年正月初一五更天,他们便结伴出来寻找食物。这种不祥之物落在哪里,哪里就常年不得安宁。而这种“九头鸟”最怕火光,于是人们便在大年初一五更起床后点旺火,祛邪除害。常言说,一年四季春打头,众人添柴火焰高。为了迎接一个暖呼呼的春天,把太阳从寒冬里引出来,人们便在大年初一这一天起五更点旺火,也称拜火神接圣火。“点旺火”又叫“发旺火”,取“发财”、“发达”之义。民俗有谁家的“旺火”旺,谁家的福气旺之说。旺火拢得越旺越好,火势炽烈的“旺”谐家业、事业兴旺发达。
早些年,太原一带的“塔塔火”是用炭块垒的,后来有人用蜂窝煤垒。随着环保的要求,现在多以“电子火”等形式体现。无论怎样,“旺火”这一习俗,仍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心中代代传承的希冀与愿望。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西晋•《风土记》: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宋•《东京梦华录》载:“除夕,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守岁是春节最重要的古老习俗之一,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自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始,以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年”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传承两千多年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称为新正、元旦、元日、正旦、三元日等。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纪年,改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谓之,一年之始、一岁之始。新年前的一天晚上要守岁,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着“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年到来。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漂泊在外的游子们,跨越千山万水,飞渡海外重洋,风尘仆仆地赶回家;让除夕更丰富,让过年更饱满。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在新旧交替的时刻,旧岁将去,新年将来,困苦,坎坷,迷惘即将成为曾经,我们满怀着希望与憧憬祈祷在新的光阴充满吉祥与幸福。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守岁”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时间在大地上以春夏秋冬四季的形式流转,过大年是上一个轮回的结束,新一个轮回的开始。
守,让我们明白,黄金易得,韶光难留。大年除夕是时间的一个借口,一个站点。生活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守在一起,就是特别幸福的事,漫天的灯光烟火,都是人们团圆的喜宴,不管明日的风景多么的无限美好,此刻的幸福相守是一种千金不换的时刻。
有梦就有希望,我们都是追梦者,收获也许不在当下,但只要守望心中那份追逐梦想的激情,就一定会梦想花开。希望在,光明就在,点燃一岁又一岁的的激情,在这一时刻告别往昔,踏进明天。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又是一年除夕夜,时间的洪流滚滚向前,此刻的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
责任编辑 杨志强
作者简介
王钦,笔名乾元、闲云野鹤,山西运城人,山西省作协会员,太原市作协理事,万柏林区作协副主席。曾主编万柏林区地名录——《山之右·河之西》一书,编辑万柏林团区委主编的纪念“五四”运动98周年征文汇编《优秀作品选》和万柏林区直机关工委主编的《我的家风家训故事》征文汇编。近年来有二百余篇散文、随笔在《西部交通运输》《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老年杂志》《太原日报》《太原晚报》《万柏林文艺》《今日万柏林》《古交文苑》《七色花》等纸质媒体,以及《人民网》《中国青年网》《中华网》《东方女性网》《搜狐网》《网易网》《散文网》《和讯网》《今日头条》《太原道》《旅途》《万柏林宣传》《作家新干线》《夏都文脉》等新兴媒体发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