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和信息化就是一回事(信息化VS数字化之辩)

数字化和信息化就是一回事(信息化VS数字化之辩)(1)

信息化是支撑,数字化是赋能;信息化是管理视角,数字化是生意视角;信息化解决内部问题,数字化内外兼顾;信息化解决业务系统、流程问题,数字化站在数据资产的角度创新提升业务;数字化正本清源,将成一统,信息化魅力尚存,渐行渐远;也不必区分信息化和数字化概念,如何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是正道……该如何看待信息化VS数字化,值得我们一辩。

毋庸置疑,“数字化”是近来最受关注的热词,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单独列为一篇做重点阐述。

与此同时,“信息化”一词已被我们使用多年,各行各业信息化如火如荼进行多年,各种信息化论坛会议早已遍地开花,CIO也被称为信息化负责人。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世界总是向前发展不断变化的。这不,眼前,数字化大潮来袭,信息化呼声渐弱。

究竟什么是信息化?什么是数字化?二者有何区别?数字化对企业有何价值?数字化转型真谛是什么?路径几何?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可能对此,我们还是需要辨一辨,再辩一辩的。

对此,走向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赵敏,数字化转型专家、独立CIO陈其伟,中钢国际货运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红,青岛中集冷链CIO耿峰,云徙科技合伙人吴超和永洪科技公司副总裁兼战略生态总经理石虎分别做了精彩观点分享。

信息化已远 数字化渐近

什么是信息化?

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实践一线的企业人,可能得到的最有代表性的回答就是“所谓信息化,不就是企业上几种软件信息系统来提升企业的业务与管理能力嘛”。是的,这的确就是企业界对“什么是信息化”最直观而普遍的认知。

如果从产业和国家政策层面看,1997年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给出的定义是“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从该定义来看,信息化的目标是指向智能化工具和新生产力的,是有相当的认识高度和一定前瞻性的。

  • 1999年,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立;
  • 2001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
  •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路子……

从此,信息化成为各级政府开展工作的重要抓手。

但你知道吗,据考证,从中文的“信息化”到英文的“Informatization”术语,实际上都来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在80年代时传入我国,逐渐被企业和政府使用。

而对于“信息化”的英文翻译,仅在China Daily(《中国日报》)上,就先后有过Informationalization、Informationization、 Informatiza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 等4种译法。但对于这些英文词,其实国外专家基本听不懂,因为他们大都习惯使用数字化、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等通用词汇,基本上不用“信息化”术语。

可以说,对信息化本身的解读,从学术界、产业界到有关部门,其实一直没有达成内涵一致的共识。

那数字化又是什么?

数字化, digital在国内外也已经出现很久了。“数字化”是把各种自然信息、表述信息进行“比特化”或“二进制化”处理,转化为用0和1表达的比特数字序列,让电脑里的芯片和软件可以识别和计算、可以控制和存储这些比特数据,进而形成企业要素、业务及运营管理的数字化

在赵敏看来,在新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信息化的词义正在逐渐失去原有魅力。数字化正本清源,将成一统,信息化魅力尚存,渐行渐远。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数字化”将全面替代“信息化”。

赵敏从信息的不同形态来区别信息化和数字化。在赵敏与他人合著的《三体智能革命》一书中指出,信息有三种形态:自然信息、表述信息、数字化信息,自然信息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表述信息是人创造持有的,被不断使用和优化,数字化信息从技术视角上说,是把前两种信息进行数字化。三种信息渐次转变,自然信息转变成表述信息后为人类所有掌握,数字化信息是把前两种信息数字化之后为软件所用。

从人类历史发展看,三种信息都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但近几十年的发展证明,数字化信息在短时间之内对社会的改变效应是最显著的。因为数字化信息承载了自然与表述信息,表征了数字化的知识,而数字化知识能够形成智能的决策,以软件赋能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及消费互联网等。

赵敏认为,只要大家能够清晰准确地理解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含义,使用哪个术语都不影响当前的工作,而从未来发展看,数字化的术语很有可能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陈其伟对此也表示:“对于在一线实践的企业家和CIO而言,信息化、数字化本身的概念是什么,其实都不是特别重要,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做什么。”在他看来,结合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核心要求,如何去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

陈其伟以扶贫基金会开捐赠发票从机打发票到电子发票的前后情况对比和智慧农场基于“牛脸识别”实现个性化饲料喂养与智慧加工追溯实现“数字牛”、“资产牛”两个案例阐述了从信息化到数字化的产业变迁。

他认为,数字化和信息化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两个概念在狭义上虽有不同,但广义上是趋同的,信息化也可以理解为是数字化的早期阶段,从信息化到数字化是一个持续不断、动态演进的实践过程

信息化是支撑 数字化是赋能

李红介绍,中钢集团从2004年开始搞信息化,到2014年十年之时,他们就开始反思,李红为此还专门写过一篇名为《制造业信息化的反思》的文章。在李红看来,不能简单地从技术角度来看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区别。他认为,过去的信息化是工具,更多注重企业内部,帮助企业实现管理控制;未来的数字化是生产力,注重企业内外,帮助企业发展,寻找新的业务模式、管控模式和商业模式。很多企业现在需要做的是信息化补课和数字化赋能,打好信息化基础,建规范、建标准,在此基础上数字化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更大发展。

“过去,信息系统是解决内部应用问题,以管理和技术驱动为目标,而数字化转型是基于业务目标,需要面向全社会,面向外部应用,要打通内外部的关系,不只是我自己用,别人也得用我这套。”李红说。

耿峰以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感悟展开分享,他从2004年开始做信息化建设、系统建设工作,2014年之后开始做数字化工厂相关内容。在他看来,信息化是支撑,数字化是赋能。

“信息化做的是保证企业管理模式落地,从而支撑企业业务发展。信息化时代,大家都是上ERP等各种软件系统。上一套ERP,谁家上得好大家会组团去参观交流,不同企业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但在数字化时代,你很难做到把谁的模式拿过来就可以用。”耿峰认为,数字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融合,IT与业务的融合、IT与OT的融合,以数据驱动业务与企业经营创新发展。

在2014年之后,耿峰他们主要做的是物联网、数字精益制造,以及AR、VR与AI等新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探索。“我们一套AI系统可以减掉两个工人,一套在线MES系统,可以把生产计划、物、料、人管清楚。在数字化企业里,物、料、人、设备等核心资源都是动态、可视、在线的状态。”在耿峰看来,不管是信息化,还是数字化,核心使命还是降本增效,因为企业生存的核心是盈利,是持续的盈利和社会责任。无论是信息化还是数字化,要做的都是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有质量地增长,不断突破创新。

在云徙科技合伙人吴超看来,原来的信息化是解决流程的效率或者数据一致性问题,从管理视角去提高效率,而数字化更多是用数据去驱动运营,以数据实现新的增长

企业数字化要做什么

“以ERP为代表的系统软件推动了企业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ERP和信息化是等同的,当然后来有做得好的企业也通过信息化把流程管控了起来。但到了数字化时代,企业要做的就不一样了,不是从客户服务角度出发,就是从商业模式角度出发,从应用范围、应用深度和重构领域来说,数字化都远远大于、高于信息化。”李红认为,数字化不是单纯的信息化向数字化过渡,数字化内涵与外延都是远远扩大的。数字化典型的特征是在线化、实时化、可视化,“数字化、智能化是现在的主流。”他说。

在吴超看来,数字化更多是因为外部因素变化,企业要对自己的业务模式和具体业务去做创新。他认为,企业数字化落地可能有几个层次:生意的变化、业务模式的变化、IT系统与新技术应用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视角的变化——原来信息化的出发点是管理视角,现在数字化的出发点是生意视角。

作为数字化转型实践厂商,云徙认为企业数字化首要需解决连接问题。他们认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分为三部分:第一,解决和消费者之间的连接问题,即营销数字化;第二,解决和员工的连接,即管理数字化;第三,解决和设备与终端之间的连接。要从过去注重从生产、物流到销售的单向价值效率提升,转向全要素的价值共振,以消费者为中心,充分融合组织、技术、物流,形成增量的创新。“让消费者、员工、设备实时在线,连接产生数据,发挥数据价值回流到业务上,带动业务的增长。”吴超认为,“现在大部分企业开始围绕C端构建数字营销体系去触达消费者,未来要通过产业全链路数字化来实现人货场的优化,而信息技术正从原来支撑企业的业务变成为驱动企业的数字化创新并带动增长的动力引擎。”

“未来在工业领域,数字化一定会被用得越来越多,信息化会被用得越来越少,但其实二者的本质并没有变化。数字化就是在信息化基础上,把各种要素数字化之后进入数字化的软件,用数字信号进行处理,用数字化的网络进行传播,继续做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通过要素数字化、业务数字化、技术转型去赋能工业,推动工业经济发展。”赵敏说。

永洪科技石虎认为,以前的信息化是解决的某一个业务系统、流程问题,未来的数字化更多是站在数据资产的角度,经过数据沉淀,做数据分析,用创新提升业务,最终产生新的商业模式,这是企业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的根本任务

数字化谁来做

众所周知,过去的信息化是由CIO带领的IT部门来推动的,那企业数字化该由谁来做?是IT部门,还是业务部门,亦或是其他人?

对此,专家持不同观点。

李红认为,近期,企业数字化转型主力依然需要靠IT人员,未来则需要既懂业务又懂IT的复合型人才,只有业务思维主导,数字化转型才能成功。他介绍,目前国资委在主抓央企数字化转型工作,但如果没有组织结构的变革,数字化转型其实是很难推动的。现在国网、南网、华润、招商局等央企都发生了重大的组织变革,成立了数据管理部或者数字中心,把信息部门要么升格,要么拆解。“复合型人才也是央企要大力培养的。但我判断,近期在企业里做数字化转型的主力依然会是IT人员。是懂业务的人向IT转型更容易,还是懂IT的人向业务转型更容易?实践给出的答案是后者。当然,业务人员学IT,IT人员懂业务,双向融合是趋势,数字化转型,未来最好是由复合型人才来做。”李红说。

赵敏对此持不同观点,他认为,数字化转型必须要和本业务实践相结合,要偏重业务。“我认为,过去的二三十年的经验证明,靠信息化人员主导公司的业务发展是不成功的,至少说如果是不懂业务的CIO主导公司的业务发展,还没有成功的先例。”他同样认为,数字化转型的确是需要复合型人才,“现在搞IT的人实际上要更多地学一点工业技术,传统的制造、生产、研发的工程师也要多掌握些IT,学点网络、学点计算机、学点开发语言,因为工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真正两化融合的过程。”

有多年企业数字化转型咨询经验的陈其伟表示,数字化转型对于企业来说需要有三部分,一是一般都会有一个新的部门机构,类似企业实验室或者创新中心、卓越中心的部门,负责从0到1做数字化转型思路与方法创新的实验和孵化;二是要靠传统的IT部门,去做系统、流程、APP等的落地实现;三是要有专门的团队去做数字化运营,实现规模化快速增长。

石虎认为,做数字化转型需要更多的是业务部门的参与。他们现在做业务时发现,越来越多的业务部门会参与到公司数字化转型,主导项目,甚至是最终的决策者。

信息化就是一把手工程,数字化肯定更是一把手工程。但一把手之外,谁来具体主体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呢?

讨论过后,我们发现,其实,企业里面还是原来这些人,只不过需要原来这些人不断突破舒适区,不断破圈,去跨界,去融合,才能在一把手的参与带领下,真正把信息化做深,把数字化做实。

大咖观点

数字化和信息化就是一回事(信息化VS数字化之辩)(2)

数字化和信息化就是一回事(信息化VS数字化之辩)(3)

信息资讯,行业热点,深度分析

关注【信息化时代】

数字化和信息化就是一回事(信息化VS数字化之辩)(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