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陵阳镇施家岗感人故事(掌灯麻山)

林州陵阳镇施家岗感人故事(掌灯麻山)(1)

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麻山人,皮肤黝黑,为人直爽;

他是一个情动山乡的好人,集诸多传奇色彩于一身;

他用脚步丈量着生他养他的每一寸土地,用行动点亮打边河畔(格凸河一支流)的村村寨寨。

吃百家饭长大的他,内心深处永远有一份感恩与报恩的执著。二十多年来,他用自己不平凡的举动,把感恩乡里、回报社会的执著融进了血液,成为照亮麻山、服务家乡的掌灯人。

这个人叫韦成刚,贵州电网公司安顺紫云供电局松山供电所配电班配电线路维护员。

林州陵阳镇施家岗感人故事(掌灯麻山)(2)

韦成刚为摆羊村翁仲组的韦洪学老人更换灯头。

架桥:深埋20年的心愿

打边河上终于建了桥,虽然还没完工,只是个半成品,但却是当地村民的“连心桥”。桥的规模不小,宽4米、高5.2米、跨度33米,牢固的钢筋混凝土的桥墩,钢绞线铺的桥面,尽管还没有护栏,但并不影响行走,村民的摩托车都能骑上桥去。

松山镇同心、摆纳、牛场、摆羊4个村几千村民从此告别了蹚水过河的日子!下地干活的汉子不用再忍受摸着石头过河那扎脚的疼痛;背着化肥、种子的农妇也不用再担心打湿了背篓耽误耕种;读书的孩子也不怕河道涨水淹没了上学的道路……

自古修桥补路便是公认的大善之举,不过要积这功德至少要大富之家。但是修建这打边河上同心桥的却非什么富贵之人,只是供电所一名基层抄表工韦成刚,这是他埋藏心底20多年的心愿。

“乡亲们在冰冷的河水中多淌一次,我的心就多疼一天。”在韦成刚心中,“报恩”是一个从未动摇过的梦想。穷苦出身,他靠乡亲们东家一碗包谷面、西家一把稻谷,才勉强活了下来。

从普通农民,到村副支书,再到一名普通的供电员工,二十多年来,韦成刚的“报恩”路,一直没有中断。

林州陵阳镇施家岗感人故事(掌灯麻山)(3)

工作之余,韦成刚积极组织带动村民修建狮子寨至打边组的“连心桥”刘高才摄

童年:萌生感恩的心

韦成刚不是有钱人,反而很缺钱。

为了建桥他准备了6.8万元,这是他半生的积蓄,是家里喂养着下崽的十几头母猪,还有去年荣获全国劳模的奖励,更多的是向朋友乡亲东挪西借凑齐的。

即便掏空家底,勉强凑足了修桥的“首期”,同时供电所的同事们利用休息日义务投工投劳,减轻了修桥的人工费,但他也没能把桥建完,只是能够勉强通行。

“看样子一时半会桥是建不完了,剩下的费用我再慢慢攒。”韦成刚说。

为村民们建桥,韦成刚说是为了报恩。

麻山地区位于紫云、长顺、望谟等县结合部,历史上因大量种植苎麻、构皮麻而得名,是贵州省最典型、最贫困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也是贵州贫困地区的代名词。

1973年,韦成刚就出生在位于麻山腹地的紫云县松山镇同心村狮子寨一个普通的苗族家庭。在村里他家是最穷的一户,因为父母身患残疾,虽然有4亩地,基本处于撂荒状态,忍饥挨饿一直伴随着他。在政府的救济和乡亲们的帮扶下,他们一家才得以生存。

到了上学年龄,家里更是穷得揭不开锅,更别说缴纳学费和书本费。直到同心村生产队队长看到已到适龄的韦成刚还成天在山坡上放牛,就劝说:“娃,你该读书去。”给他垫钱交了学费后,韦成刚才能上学读书。

能够上学,韦成刚特别珍惜机会。在班上,他不仅遵守纪律,成绩也名列前茅,班主任杨兴益疼惜他,不仅在学习上多加指导,还为他担负起每个学期的学费和书本费。

可是家里实在太穷了,上了初中后他每天清早起来煮一锅包谷稀饭,自己吃一碗后,就得走大半个小时去牛场中学读书,直到下午放学回家又是一碗包谷稀饭,整天都饥肠辘辘。

韦成刚特别羡慕别家的孩子能够吃饱饭,记得每到端午节时,村里大多数人家都会包粽子,其他小孩吃着香喷喷的粽子,一家人其乐融融过节,他还是那一碗包谷稀饭。

他不止一次想放下书本回家种地,让全家人吃上饱饭。但是中学班主任施老师总是劝诫他:“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还给他交了学费、领好书本送家里来。爱读书的他,又一次次地打消了辍学的念头。

时光荏苒,转眼间韦成刚念到高二面临高考,老师们都对他考上大学抱有期许,但事实上,韦成刚连三餐都不能温饱,更别说大学的生活费。考虑再三,韦成刚放弃了学业回家务农,希望通过劳动改变贫寒的家境,让自己和幼弟至少能吃得饱饭。

林州陵阳镇施家岗感人故事(掌灯麻山)(4)

韦成刚翻阅过去科技富农书籍。王春山摄

谋事:造福父老乡亲

辍学后,韦成刚到县里的书店买了科技种植的书籍,种上了汕优63号稻谷,秋天就收获了3千多斤粮食,不仅足够全家人一年的口粮,还有富余。

这一年,他第一次尝到了科技兴农的甜头。

从此韦成刚就养成了收集科技种养殖报刊书籍的习惯,运用学到的知识,开始了稻田养鱼、养猪,种上了蔬菜、西瓜、早熟糯玉米。1996年,他取上了媳妇,两口子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2000年,头脑灵活、干劲十足的韦成刚尝试应用科技知识搞立体种养殖,在家乡同心村大力发展杂交油菜、烤烟、西瓜等经济作物种植,摸索推广稻田养鱼和二元杂交母猪养殖,当年经济收入就达10余万元,成了麻山腹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有了钱,先富起来的韦成刚并没有满足。他认为,同心村不光要同心,还要同富。

于是,韦成刚买了100多册书籍加上自己收集的100多册书和向紫云县团委申请了100多册科普书,为村里组建了一个图书室供乡亲阅读,赠给青年人科技资料和创业书籍。同时,积极为乡亲们传授养猪、养鱼、养鸭、种植早熟蔬菜的技术和经验,不定期讲解现代“立体农业”的概念和模式,让手握锄头把的乡亲逐步掌握科技致富的“金钥匙”。

2004年,大山里的同心村摘下贫穷村的帽子,首次迈向小康之路。

同心村有一条乡村公路,这是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由于滥砍滥伐,道路两侧的山体都变成了光秃秃的土坡,一到雨季,爆发的山洪就会冲毁路基,掩埋路面。村里的生猪、水果、蔬菜运不出去,化肥、农膜、农药运不进来。

为保障村公路的畅通,身为村副支书的韦成刚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组织发动全村青年抢修路基,挖方移石。为此,他和村民每年都要投入1300多个工时。同时,他还向县园林局申请10万株树苗,带领村民在村寨周边500多亩荒坡上植树造林,不仅保持了水土,也美化了环境,渐渐地村里又恢复了山清水秀的模样。2005年,村里推荐韦成刚当选全县唯一一位贵州省劳动模范。

在现如今同心村党支部书记梁啟高眼里,这个从小看大的穷娃子很有“闯劲”,还有创新精神,从不计个人得失,干的都是实事。

就在一切都顺风顺水的时候,2003年,妻子却患上了风湿性心脏病。韦成刚带着媳妇四处求医治病,家里的积蓄也所剩无几。2009年妻子故去。

林州陵阳镇施家岗感人故事(掌灯麻山)(5)

松山供电所韦成刚等人走村串寨巡查设备,确保村民安全、可靠、舒心用电。(刘高才)

转行:只为服务家乡发展

“那些年,在搞养殖业的时候,只要晚上下雨,风吹树子,电线就断哦。当时我们也不懂电力,确实影响了发展。”韦成刚谈起从事供电工作原因时仍旧记忆犹新。

在韦成刚正带领全村人民发展立体种养殖时,同心村农网改造还未开展,期间发生的一次停电事故却让韦成刚陷入了无助。连续数天的断电让韦成刚的养殖业受到了一定的损失,这让他意识到电力保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010年,在看到招聘信息后,韦成刚毅然选择来到松山供电所,成为了一名供电抄表员。

2012年,跟随全省理顺农电用工大潮,韦成刚通过考试,理顺了劳动关系。

贵州省“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贵州省农村拔尖乡土人才、第三届贵州省杰出青年、贵州省劳动模范……这么多年来,这些工作前获得的这些荣誉,韦成刚从来没有向单位的同事提起。

他认为,既然转行,就得从零开始,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

韦成刚清楚自己从事抄表、接电起步晚,只有多挤时间钻研书本和向师傅求教,才能快速提高业务能力。

那段时日,工作间隙,下班之余,甚至三更眠五更起,他都在抓紧时间学习。凭着对工作的热爱和“钉子”般的学习精神,他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啃”完了《电工基础》、《低压配电线路运行与维护》等业务书籍。

为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只要供电所有抢修或检修工作,他都踊跃参与。有疑问的地方,就虚心向同事请教。靠着这种方式,他很快就熟悉了自己的业务,积累了工作经验。2012年,他还参加成人高考,顺利进入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大专班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韦成刚如今已成为松山供电所营业班业务骨干。

林州陵阳镇施家岗感人故事(掌灯麻山)(6)

韦成刚坐在纺纱机旁,回忆与妻子那些创业的岁月。如今,纺纱机已交由婶婶代为保管和生产。王春山摄

抄表:4年穿坏15双胶鞋

“青山绿水不可分啊,电工百姓一家亲勒……”

地处麻山腹地的紫云县松山镇,自然环境恶劣。放眼望去,满山乱石嶙峋,在大山深处分布着一个个小村庄,散居着数千名苗族、布依族同胞。

为了乡间的璀璨灯火,白天,韦成刚除了翻山越岭行走几十里的山路,晚上还要到一些村寨变压器台区测试配变的负荷情况。

晚上出门不比白天,为了安全和行走轻便,韦成刚总是选择穿解放鞋。只要有人提及解放鞋,韦成刚的话匣子自然就打开:“什么带星号的鞋才是正宗的解放鞋,耐磨、不容易打滑,而且还很吸汗……”

五年来,虽然韦成刚的工作十分繁忙,要负责松山镇8个行政村低压线路、配电变压器运行维护以及1300多家农户的抄表收费和用电故障处理工作,但全心全意的付出早已让他成为大山深处,村民随喊随到的贴心人。

从2010年8月至今5年的时间里,韦成刚穿坏的解放鞋就有15双之多。

林州陵阳镇施家岗感人故事(掌灯麻山)(7)

为及时帮助山乡客户排除用电故障,松山供电所职工经常骑车趟河去抢修!(刘高才)

反哺:为了家乡更美好

本只用做好一名抄表员的韦成刚,感恩乡亲、回报家乡的心却一直未停歇。

2015年7月,他在打边河中上游投放20000余尾鱼苗,以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以前,由于当地一些村民环保意识不强,将生产生活垃圾随意倒入河道中,再加上历次洪水挟带的泥沙滞留河道等的影响,造成打边河河道淤积,水质日益恶化。

为改善家乡河道的生态环境,工作之余,韦成刚将大把的时间投入到整治河道上。2014年,韦成刚自己投工投劳,绿化河道2800余米。

要想使河道生态环境得到彻底改善,放养鱼苗可以说是一个好办法,这既可以让乡亲们得到实惠,还能提高大家维护河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为解决鱼苗的来源问题,韦成刚多方奔走,寻求支持。几经周折,最后得到了县农业局水产所的答复,无偿支持同心村鲤鱼、鲫鱼等鱼苗20000余尾,折合人民币7000余元。

不仅如此,他还在自家两亩多的田地里种上了柳树苗、银杏苗,待长大后全部种到打边河畔,防止水土流失,扮靓家乡。

2015年4月28日,韦成刚与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2967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齐聚一堂,接受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表彰。

“被评为全国劳模,我很激动、也很高兴,这是群众的信任、领导的关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要做一个感恩和报恩的人,做一个简单的好人。”韦成刚说。(王春山 吴玉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