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托鲁奇末代皇帝片段 贝托鲁奇与末代皇帝的光辉岁月
史上第一个被允许进入紫禁城拍电影长片的外国导演,在斯坦·李老爷子走后不久,也离开了人世,其发言人及多家媒体证实了这个悲痛的消息。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他在1986年进入到紫禁城内重要场所拍摄电影《末代皇帝》。那时候,在国际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室内进行拍摄活动已经是被明文禁止的,贝托鲁奇却成了一个特例。
之后他证明了自己为什么能够成为特例,人们看到了电影里小溥仪登基的一幕是实打实的震撼。
中国当然也有导演能够拍出这种大气磅礴,不过能够在电影中成功融合中西特色的人,全世界范围内都屈指可数。得益于贝托鲁奇西方的表达方式,《末代皇帝》才能够在奥斯卡上横扫千军,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9项大奖,并全部获奖。
这也是迄今唯一一部能在奥斯卡上斩获压轴大奖最佳影片的,具有中国血统的电影。
以前对于很多西方人来说,包括贝托鲁奇本人在内,中国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国度,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中西方交流并不像现在这么频繁,几乎没有人敢贸然来陌生的中国大陆拍电影。
曾经也有一个意大利男人在文革时期来过中国,拍摄了一部名为《中国》的纪录片,即便只是体现中国的一些风土人情,却还是遭遇了中国境内汹涌澎湃的批判。
这个男人叫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奥斯卡、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的作品把三大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杯都拿到了手。
不知是否是意大利人与中国特别有缘,十多年后,又有一个意大利人来到中国,那就是早在21岁就成为导演,通过《巴黎最后的探戈》成名的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成也《巴黎最后的探戈》,败也《巴黎最后的探戈》,因为电影有些戏份尺度过大,贝托鲁奇被意大利法院判决诲淫诲盗罪名成立,多年后还被女主演控告他和男主角马龙·白兰度在拍摄过程中有不当行为,那时已经75岁的他亲自出面澄清道歉才平息了风波。
贝托鲁奇的事业没有受到《巴黎最后的探戈》风波的影响,但到了80年代,他还是陷入到了人生的低潮期之中。1982年到1986年之间,他没有真正的电影作品推出。《贝托路齐如是说》一书道出了缘由,他说,“我不知道意大利社会会走向何方。”既然找不到意大利电影的方向在哪里,他便把目光放到了异国他乡。
要到外地拍电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是到极其陌生的地方,所以做长时间的筹备是必要的。
1984年,贝托鲁奇就来到了中国,带着共产党员和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主席的光环,他顺利接触到了中方相关领导。原本他是打算改编小说《人的命运》,因为这本小说在西方非常出名,没想到中方却对他另一个项目更感兴趣。
然后,他便开始了《末代皇帝》的拍摄计划。
经过大约两年的筹备,电影正式开拍。贝托鲁奇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全力合作,并且有着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意大利扬科电影公司、英国道奥电影公司等多方面的联合支持,有足够的资金和创作空间,光是这两点他就能让其他同行羡慕不已。
更何况他还被特许,可以拿着一大堆摄影器材大动干戈地到紫禁城里进行艺术创作。虽然此后也有《雍正王朝》等剧组有到故宫取景的机会,但和《末代皇帝》比起来是“小巫见大巫”。
要知道,故宫建筑属于文物,摄影设备又是属于有消防隐患的东西,所以有关部门颁布的针对影视剧对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合情合理。几乎所有的清宫剧只能在像横店影视城这种地方拍摄,就算非常有幸地能获得到故宫拍摄的机会,也要受到严格的限制,一般能实拍到一些外景,已经可以拿来吹一百年了。
贝托鲁奇和他的剧组自然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机动车辆不允许进入,最大牌的演员彼德·奥图也只能骑着自行车到片场,有一次他还因为忘带工作证而被拒绝进入。
顺带一提,饰演庄士敦的彼德·奥图已于2013年逝世,他一共八次提名奥斯卡影帝,全部遗憾错失大奖,似乎有些内疚的奥斯卡在2003年给他颁发了一个荣誉奖。小李子与他相比,实在是幸运太多了。
与其他清宫剧相比,破天荒的是,《末代皇帝》被允许在紫禁城室内进行拍摄,也就是在电影开始不久,小溥仪登基大典时,他从太和殿走出那一幕,是在太和殿里实拍的。要知道,现在太和殿已经不是闲杂人等可以进入的了。
有资料显示,在太和殿里的拍摄要求极其苛刻,任何设备都不能触碰地面,推车、摇臂或其他灯光设备什么的就别想带进去了。可想而知,即便能拍,也很难拍出好的效果。
这就是考验导演的时候了。导演除了做艺术决策,很重要的一个职能就是解决问题。最后贝托鲁奇被允许使用一部斯坦尼康摄影机拍摄,只需依靠一个操作员手持使用的斯坦尼康可以完成流畅的移动摄影,只不过成本较高。
通过在室外打光,贝托鲁奇与维托里奥·斯托拉罗联手打造出影史经典一幕,足以帮助影片斩获奥斯卡最佳摄影的一幕:
先是一个主观镜头,小溥仪从皇位走下阶梯,后面是一个跟随镜头,小溥仪跑向巨幅黄绸,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就此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只是他没有想到,那其实并不是历史的舞台,而是历史的洪流。那不受控制的巨幅黄绸似乎是暗示着皇权的摇摇欲坠。
贝托鲁奇如是说,“如果我们那天没有去太和殿实拍,影片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整部电影的内容主要依据外国教师庄士敦所著的《紫禁城的黄昏》以及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改编,视角是西方的,而内容大部分是有一定真实可信度的。就算贝托鲁奇有绝对的决定权,但剧本还是得经过中方的审核通过才能使用。很幸运,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的本子没有被大刀阔斧地修改,只是被修正了一些历史细节,可见影片具有一定的历史认知价值,再加上故宫的实景拍摄,皇宫里那CG技术无法替代的斑驳破旧感,犹如时空穿越,贝托鲁奇把观众带回了清朝末年。
当然《末代皇帝》是带有他的主观思想的,他认为溥仪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人,是一个搭错车的旅客,是一个公民的典范。所以在电影中,溥仪并不是历史形象中的傀儡模样,而是像一只笼中的小鸟,在皇宫的牢笼中有着想要展翅高飞的强烈欲望,等到出了牢笼之后却又被大风吹得颠沛流离,在他生命里,仿佛带点唏嘘。
1987年10月23日,《末代皇帝》在意大利公映,顶着一片质疑的声音,横扫奥斯卡、金球奖、意大利大卫奖,贝托鲁奇在那年颁奖季是拿奖拿到手抽筋,一举走上了人生巅峰。
贝托鲁奇和《末代皇帝》一起走过了一段光辉岁月,不管电影是否完美,我们都应该感谢他把中国历史文化带到了世界电影之巅。他用一生谱写的电影诗篇,将永远地航行在人类历史长河中。
上帝可以带走他本人,却带不走他所留下的《末代皇帝》。
皇上是世界上最寂寞的孩子。——《末代皇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