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亦农的历史(字里行间致罗亦农)

【编者按】

2022年9月30日是中国第九个烈士纪念日。

回望历史,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怀揣家国理想,置生死于天地间,用热血和不屈换来光明与和平。他们所承载的铿锵正气,正是中国人不倒的信仰。

彼时,穿越战火与硝烟,一封家书抵万金。今天,跨越时间和空间,重温一封封书信,英烈精神仍在字里行间激励着我们。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澎湃新闻刊出部分英烈家书和青年来信,见字如面,英魂相传。

罗亦农的历史(字里行间致罗亦农)(1)

罗亦农。上海市龙华烈士纪念馆 供图

罗亦农(1902-1928),原名罗善扬,字慎斋,后改为亦农,湖南湘潭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曾领导过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17岁的罗亦农不顾父母反对,毅然离开家乡,来到向往已久的上海,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

1920年,经陈独秀介绍,罗亦农加入上海早期共产党组织举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并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批团员。

1921年春,由上海共产党组织选派,罗亦农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同年冬,他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被推选为中共旅莫斯科支部书记。

1925年,罗亦农回国后从事工人运动,参与组织和领导省港大罢工及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历任中共上海区委书记、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等职,1927年当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杀戮共产党员和工人纠察队。危机之中,罗亦农奉命调离上海。他的名字,却从此登上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死亡名单。1927年底,罗亦农不顾危险,再一次回到上海。1928年4月15日,由于叛徒的出卖,罗亦农不幸被捕,6天后在龙华刑场英勇就义,年仅26岁。

噩耗传来,刚刚新婚4个月的妻子李哲时心如刀割,悲恸欲绝。两天后,周恩来带来了一张字条,是罗亦农的绝笔信:哲时,永别了,灵其有知,将永远拥抱你,望你学我之所学以慰我。

以下是一位青年对罗亦农的缅怀:

做暗夜盗火的普罗米修斯——记罗亦农烈士

“亦农同志被害了,中国无产阶级失去了一位最热烈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失去了一位最英勇的战士。”

“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

我好像淌过历史的水,隔着几道春秋,从史书的缝隙里瞥见了他。

湖南的湘江水,广州的大街小巷,莫斯科的雪地……太多太多地方有他的身影。

我常在想罗亦农烈士是一位什么样的人,我想他是自由的,是乐观的,是热烈的,总之不像我一样这般可笑的理想主义和对未来摇摆不定,他定然是坚定的。

我不想带着烈士的滤镜去看他,也许偶然翻开史书,是他在莫斯科的大雪里和陈乔年打雪仗时爽朗的笑,是为母亲亲手做拐杖时的轻轻吹一吹手上被木头划伤的口子。

能文能武,乐观积极,这是我对他最初的印象,久而久之我发现,他不是那样传统的标杆符号,他更像我身边谈理想谈抱负的同学,像耐心教导我去读有字之书、识无字真理的师长,更是一个值得我追随的真正为国为民只身入风雨的革命人。

我不知道那一夜的除夕你在想什么,也许是在想苦难大地未曾得到解救的同胞们,又也许是在幻想自己未来的生活,我也不知道在寒冷潮湿的监狱里你又在想什么,是在想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在想自己终不能见到那个光明灿烂的世界,还是在想自己终于可以为了伟大的理想而死得其所。

我不明白这样一个风趣幽默又热烈灿烂的人为何是这样的结局,他本该陪伴西北(注:罗亦农之子)长大,本该在他遭受打击时给他父亲的怀抱。不过我相信他看到了西北参加苏方组织的军事训练,看到了他在艰苦日子里努力地向阳而生。无妨,即使旧的一天阴云密布,在新的一天的阳光打下来的时候,每一束阳光也都有父亲对儿子的爱。

“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

他就那样站在那座满载救国之士的大山,就此隐于历史天空的浓雾中,在挥手告别的历史回声中仿佛冲我笑着,此后又是一年桃花开,去赏花吧,带着每一日清晨的阳光去看浓雾里的花,我也该做一个同他一般用自己的双脚走出一条康庄大道的人了。

范亦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