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民间民俗有哪些(回忆泉州的20种民俗)

小编注:这两天难得有下雨,又有点空闲了,所以小编在一大堆旧文稿中,再次选取一篇介绍70年前泉州民间较保守的风俗习惯的文章,作者为王大维,颇有研究价值,打字不易,请大家多多转发,谢谢!

泉州民间民俗有哪些(回忆泉州的20种民俗)(1)

80年代的泉州市区

一、元旦贺正

农历正月初一日,古人称为“元日”,也称之为“岁首日”。泉州的风俗,在这一天凌晨,曙曦初展,雄鸡甫唱之时,家长就率领着守岁的子弟们,先用染红色的米一小盘,和甜味糖果一锡盒,甜茶四小杯,置放于祖先灵位和菩萨神前,然后点上香灼,燃放爆竹,这仪式叫做“开正”。

泉州民间的春联有句:“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就是形容“开正”的景况。“开正”的仪式完毕后,即相率前往拜祭祠堂或家庙(也称为“祖厝”),到了这些拜祭的仪式结束前,天也亮了。于是,就分别的或结队的到各亲戚朋友们的家里去“贺年”,在路上凡见到熟人就拱着双拳,口念“恭喜发财”的颂词。贺年时,古老的规矩,后辈们见到尊长时必须跪拜,平辈们则互相鞠躬为礼。

泉州民间民俗有哪些(回忆泉州的20种民俗)(2)

主人对于贺年的客人们,除了还拜之外,立刻捧出糖果和甜鸡蛋来。每碗有两个预先煮好剥了壳的圆蛋,每人一小碗,碗中还放着两枚红枣,取其吉利,又是成双成对。在早年对于前来贺年的亲友们,这种“甜鸡蛋”汤是诚心诚意要飨客的,用的是汤煮荷包蛋,可是,贺客们一面是客气,一面事实上也是吃不了——若是每家都吃两枚荷包蛋,走上两三家,吃上五六个蛋,肚子是受不了的。他们只是检吃一块甜品或把蛋汤中的红枣吃了。

因此,渐渐地,而改用“圆蛋汤”(先含壳煮熟,去壳,每小碗放二个,贺客来时,放下两枚红枣,加糖,冲下开水),主人就不必准备那么多的荷包蛋了,在除夕夜只要准备五六碗圆蛋就够。当客人来时,把冲上热开水的“圆蛋”端上来,轻轻的啜一口蛋汤或把红枣吃了,就放在茶几上,算是心领了,这四五碗蛋汤,要敬上几十个或百来个贺客。主人也有临时煮荷包蛋的,那是具有特殊关係的长辈,老师,或者是姑爷上门。凡是用荷包蛋飨客的,客人就得不客气的吃完它。

几十年以前,先辈们于外出贺年时,也都衣冠楚楚,到处鞠躬如也,后来,也有人仅是差遣书僮或用人手持红纸名片到各亲友家去“投刺贺正”的。故许征甫“刺桐城新年词”有诗:

“忙煞司阍勤接应,不教名刺顿生毛。”

这一天凌晨,媳妇们必向翁姑拜年,儿童们则向长辈跪拜,见了面都是笑面相迎,用吉祥的语句互相道贺。而最感愉快的要算是儿童们了,凡是十五岁以下的小孩子们向长辈或邻居戚友“恭贺新禧”时,对方要用几十个“孔方兄”(铜钱),用红粗线贯成一串,挂在小孩子们的衣襟钮扣上,称为“结衫带”,数目通常是每串二十四文。后来,铜钱绝迹,改用“银角”和钞票,无从成串,就用红纸把银角或纸币包成一包包的,称为“红包”,但沿用下来,还是有人称为“衫带”,而广东人则称为“利是”。

一般士人们则在这一天上午,取笔在红纸上写些富贵吉祥的诗词或短文,称之为“新春试笔”。世俗人在这一天,不得说出不吉利的话,如有“肝火”,也得容忍下来。至于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贴满了春联和“门钱”。儿童们则三五成群的,燃放鞭炮,打锣敲鼓,游行市上娱乐,俗称“车鼓游行”。

二、元宵灯火

农历元月十五夜,称为“元宵”,泉州民间儿童,都燃点各式各样的“上元花灯”。有些是悬挂在墙壁上的,灯面画些山水人物或古代的故事掌故,这种灯叫“壁朵灯”;有些是持撑在手上的,根据花灯的各种形象,如“鸡灯”、“白兎灯”、“鲤鱼灯”等;有的是吊在竹棒端携着的,如“花蓝灯”、“旋球灯”、“西瓜灯”、“润饼灯”等;有的架在四个木辘上拖着行走的大型灯,如“大兎灯”、“狮灯”、“虎灯”等。还有用长方形的竹篾作架子,三面糊着半透明的白纸,正面画些城门、道路、树木、山川。裹面有一圈软篾片环繫在一个圆形的铜丝上,铜丝的四周粘上纸剪的人马形状,下端点着一盏植物油灯。空的一面靠壁,灯火的气流推动着上端的软篾片,那些人马形状在灯里迅速转动,从外面看去,有如千军万马的出发行列,这叫“走马灯”。更有挥舞“金龙灯”的,用好几丈青纱制成龙的形状,分为十数节,由十几个有力的人执而舞之,屈伸盘旋,鳞甲生动。另外一人则双手持一长棍,棍端结一灯球,代表“龙珠”,那龙头随着这灯球舞动,并由火炬前导,敲鼓呜锣。所经过的居民或商铺,凡燃放鞭炮的,舞龙队就要在这家门前发挥它的舞艺,鞭炮放得越多,舞得越起劲。

新嫁娘的母家,第一年元宵节之前,要送给婿家一对“白莲花灯”,元宵之夜,点上“白莲花灯”悬挂在床前,以供新婚夫妇共相鉴赏,据说是“宜男之兆”。前辈邱小瓶咏上元灯诗有:“一年元夕一回换,怪听声声卖古灯”。泉州人称“花灯”为“古灯”,又张炳文咏诗:“最是女家忙送喜,吉祥争买白花灯。”这一晚,文雅之士聚集在一起,当场髙唱经史诗句,供人猜谜,称为“灯猜”,猜中的有奖品助兴。据明史记载:永乐十年元夕,听由臣民赴午门观赏鳌山三日,谓之“金吾不禁夜”。

泉州民间民俗有哪些(回忆泉州的20种民俗)(3)

这种“鳌山”,最是奇景,台北市万华龙山寺每年的元宵花灯展览,都有“鳌山”出现,山川人物,活动自如,栩栩如生。北港妈祖佛誔,有时也扎有“鳌山”以娱香客。

元宵日,泉州家家户户都制作“上元圆”(即元宵圆”,自食或互赠亲友。上海式的元宵圆是用芝蔴、豆蓉加糖作馅。泉州式的“上元圆”馅子,是用炒熟的花生米硏成粗末,加上炒芝蔴、猪油丁、白糖、陈皮等搅匀,用力揑成像龙眼一样大的馅子,然后放在乾鬆而极细末的糯米粉里,反覆翻滚成皮。这种“上元圆”,馅大皮薄,放在滚水锅里煮熟,真是香甜可口。

三、清明扫墓

我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一直保持着伦理传统,对于祖宗坟墓,是最重视的了。清明节前后的二十天内,市区和乡鎭,都可看到男女老幼,纷纷的携带着藤篮,里面仅有糕饼、冥纸、竹香,用红银珠调和鸡蛋白或桐油、漆笔等物,上山扫墓。一时那荒山古塚,骤然热闹非凡。有的在铲除坟墓四周的野草,有的在墓堆上加添些黄土,有的在献祭纸钱,有的哭得死来活去,也有正在雇仵工检拾棺中骨骸补入瓷罈中再行埋葬的。山头纸灰飞扬,爆竹声此起彼落,呼啸哗叫,悲泣哀啼。声调悽凉。青山绿草,顿时大有生气。惟泉州仁风境东门外的东岳山(又称“凤山”)之麓,为全邑公塚之地,最为热闹。

泉州民间民俗有哪些(回忆泉州的20种民俗)(4)

清明时节,正是新麦登场之际,泉州城外四乡的农家,把金黄的小麦含皮炒熟了,然后磨成麦粉,用白糖匀和用力揑成像小孩的拳头一般大,作为粿馅,再在舂成极细的糯米粉里翻滚为皮,一颗颗的,再用高梁的叶子把它包裹,之后,用蒸笼蒸熟。也有制黄豆或绿豆作馅,而用地瓜磨粉作皮的。这些粿品,称之为“清明粿”,俗称“脚目粿”(足踝骨泉州语为“脚目”),因为这种“清明粿”的形状,很像人类的踝骨。“清明粿”蒸好之后,乡人纷纷提筐挈篮,分别去馈赠给城区的亲友们。接受赠粿的城中亲友,不好意思让她们——入城赠粿的大多是妇女们——空手回去,在她们的筐篮里,总要回赠些花布、肥皂、食品之类,表示回谢。

诗人有戏咏这“脚目粿”的诗章,如:“晶盘撑出恰如珠,说着佳名笑噬肤。奴辈只媚太慰否,不知青眼尚垂无?立定脚跟好做人,踬山踬垤要书绅。寄言年少踏青客,足下应须着跟频。”

四、端午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俗称“五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在门缝上遍揷蒲艾,门缘贴上纸帖。五、六岁以下的儿童,则用五色丝线繫在手腕间,称为“长命缕”。在胸前悬挂着香囊。香囊的状态则形形式式,有粽子、虎、豹、狮、象、扇子等形。主妇们则分别做各式肉粽和硷粽,另用糯米粉、麵粉等加糖或其他佐料搅匀,放在油锅里煎,是为“煎堆”,互赠于较亲密的戚友。街坊里正或一些好管地方杂事的人,则带着三数市民,迎着一个用樟木头雕刻的“大龙头”,繫鼎鸣锣,高唱端阳节的歌曲,持着一面大黄布旗作前导。另有些人则挑着鲜花担,和大量泥塑的土偶小龙头、“孩儿”(泥塑小孩全身像)等等,挨家挨户的去吹吹打打,每户分赠二朵白香花、二个小龙头、二尊“孩儿”。这种仪式称为“採莲”。此种活动在泉州文化重镇——安海镇很盛行,又称为“嗦啰连”。

泉州民间民俗有哪些(回忆泉州的20种民俗)(5)

天未亮就出发,首先要光临街坊范围内地方缙绅之家,称为“採头莲”。主人家要回敬红包和白米,食物等作酬,普通人家也视经济能力,多多少少回谢些日用品。这种“採莲”仪式,每次端午日,从黎明到上午十点钟,回到里正之所或小庙宇,白米、红包、食品、肉粽、水果等一大堆,可称满载而归。宋章简公端午帖子句:“五丝系臂香罗灿,九子粘蒱玉粽香”。

端午节最热闹的,要算是泉州南门新桥溪(浯江)的龙舟竞赛了。和其他地方的习俗一样,乃体汨罗江弔屈原的遗意,每艘龙船长达数丈,头尾雕成龙的形状,中舷则画五彩颜色及龙鳞,大船全舟可坐二三十人,各人手持木桨。开赛之前,先由主持者在江边焚香放鞭炮,读祭文,称为“祭江”。时间一到,汽笛长鸣,各龙舟努力鼓桨前进,先到的一、二、三名可获得厚奖。聚集在岸上观看的,真是人山人海,鼓掌喊好之声,不绝于耳。

清末,福建陆路提督孙开华,任内每在泉州大举龙舟竞赛之戏,当时女诗人陈铁梅女士曾为诗咏之:

不因赤壁战曹周,何处旌旗指上流?

疑向昆明习水战,旁人笑说戏龙舟。

忠魂欲弔汨罗头,大帅移舟向上流,

摅袖揎拳军势猛,龙舟盪作滚龙浮。

除了龙舟竞赛之外,在江上还有一项有趣的节目,这一天,主办龙舟竞赛的人或一些有钱者,把几根大杉木抹上油脂,放在江心飘浮,上面放了几头十来斤重的小猪和几十只鸭子,让会游泳的人泅水到江心去捕捉,谁捕捉到甚么就得到甚么,但不准动用任何工具或船只。

五、七夕乞巧

七月初七日,俗称“七夕”,说是“织女暂诣牵牛”。相传牵牛要娶织女为妻,向天帝借两万钱下聘,后来,他没有钱清还这笔债,天帝拍案大怒,把牵牛贬在营室中,传谕每七天让他们夫妻相会一次,报讯的喜鹊报错了,说成七七,变成七月初七,一年只许见一次面。闽南谚语有一条“喜鹊报错喜”,可能就是指这件事的。因而,这“七夕”,便为牛郞和织女聚会之期。

泉州民间民俗有哪些(回忆泉州的20种民俗)(6)

这一天上午,主妇们磨糯米作成像龙眼般大的子有的还用两指把它稍为压扁些,放在开水里熟。捞起后,放下糖浆、芝蔴、桂花等等,名叫“糖粿”。先装了七小碗,排放在屋簷口神案上,另外还放些香粉、臙脂、红纱线和瓜果等物,就是要祀祭七娘。案前有七把由竹篾架纸糊的轿子,小巧玲珑,叫做“七娘妈轿”,另外一座竹篾作架子,五彩纸糊的五层纸塔,高约五、六尺,美仑美奂,称为“七娘亭”。桌前悬挂一个特制的纱笼灯,一面是楷书写着“七娘神灯”,另一面并绘一个仙女抱着婴孩在云端里,一个衣冠整齐的男子仰头迎视,据老一辈的人说,这种“七娘灯”上所绘的是董永遇仙女的故事。则这七娘灯和七娘轿和七碗“糖粿”,是祀董永故事的七仙女,和“牵牛织女”并不是一回事。据古书的记载:“前汉董永,千乘人,父死无以葬,从富人贷钱一万,日后若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永得钱葬父毕,将往为奴,路逢一妇,求为永妻,永遂偕妇至,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于理乖乎?主问永妻何能?曰能织。主曰善。为我织千匹绢,放你夫妇。于是索绢,十日之内,千匹绢成,主惊以为神,遂放之归。”

又据荆楚岁时记的说法,则是“织女嫁牛郞”的故事,淮南子书的记载说:这一夕,乌鹊塡洞成桥,让织女过桥去会牛郞。这一天晚间如曾下些细雨,迷信的人说是牛郞和织女相会流泪的缘故。一般家庭主妇们在家里结美丽的彩楼,穿针孔,陈列一些瓜果在大厅案子上以敬祀“七仙娘娘”,这就是所谓“乞巧”的仪式了。

六、中秋赏月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一般殷实之家,购买中秋月饼互赠亲友,学生们则送月饼给他们的受业塾师。中秋月饼的式样最多了,有菉豆、黄豆作馅的,有猪肉、核桃掺白糖的,有冬瓜糖、炒花生米和猪油作馅的,有的月饼只有二寸直径,厚五、六公分,也有的直径十几二十寸,厚达一寸多两寸。

比较文雅的人士,喜欢在这一天晚间月光下赌“状元饼”作消遣的,每一组纠集十几个志趣相同的老少,平均分摊饼价,订制全副“状元饼”,大小分几个成为一套,依次递缩,“以状元”、“榜眼”、“探花”三饼最大,“秀才”、“童生”最小。在花园或大院子里赏月,而集众掷骰决定,点数最小的得“一秀(即童生)”饼。获得“状元”饼的,高兴万分,而得“一秀”饼的人,也不懊丧。

泉州民间民俗有哪些(回忆泉州的20种民俗)(7)

小孩子们过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和槟榔芋头之外,他们还有一项大节目。中秋前夕,他们就到处去捡拾红瓦的碎片,打成一律两寸长方形的小瓦片,一块一块的相交迭造成五层或七层的小塔子,每一层放置一尊泥菩萨,塔外陈列着许多水果和月饼之类,每层点着植物油灯或五彩的小蜡灼,灯火辉煌。有的在塔簷上还装饰些泥塑的土偶,作放风筝,抱琵琶,天女散花的种种姿态。

中秋夜并邀请邻居小朋友们互相观摩。妇女们则摆香案于庭前月下,陈列着香花、清果、月饼等物,识字的妇女并在案前唸着太阴经。善士们在东街头和南大街的广场上塔台,宣讲善书,以作劝善。中秋夜最热闹的地方,要算“后城铺”的祖师庙了,这祖师庙并不大,建筑在一条小巷口,前后通街道。一些老老少少的妇女们都跑到“祖师庙”去“听香”,这也是一种十足迷信的玩艺,每个人从佛案前点上按息香一二支,很诚恳的向神膜拜,然后跑到庙外比较偏僻的暗角处,静静的竚立着,听一些过路人所讲的话,“抓”住一句,匆匆的跑到神案前去,以卜心里所求的事是吉是凶?

七、重九登高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这一天一大早,泉州城内的居民,红男绿女,扶老携幼,篮子里携带着野餐食品和飮料,三五成群的出了城,上清源山、赐恩岩、弥陀岩、紫帽山等诸名山奇岩。有的游览风景,有的在探古蹟,或在山岩上飮酒纵情高歌。更有些骚人墨客,踞集在石桌之旁,吟诗作赋,各适其趣,不一而足,俗称“重九登高”。

泉州民间民俗有哪些(回忆泉州的20种民俗)(8)

根据吴均续“齐谐记”所述有关“重九登高”的来历是:汝南人桓景,几年来都跟着费长房游学四方。有一天,费长房忽然心血来潮的向桓景说:“九月初九这一天,你家中有大灾难,要立刻回家去,叫家中的人各制一个丝囊,囊中放些茱萸草,繫在手臂上,登上高山,飮菊花酒,可免却这场劫难。”桓景听罢,立刻动身回家。到了九月初九日,他全家登山去避难,直到黄昏之后才下山来,见家中所有的鸡狗牛羊等生物,都暴死无遗。费长房听了这消息,说:“这些家畜代替了主人的灾难。”

如今世人每于九月初九日就登高饮酒,大槪是发源自这一传说吧。

八、立冬进补

每年立冬季节,家家户户都准备些补品,如清炖海鳗、枸杞白鳗、参汤高丽、银耳燕窝、红烧羊肉、炖鸡熬一类的佳馔,全家进补,俗称“补冬”。这种“立冬进补”,在一般薪水阶级的家庭里,有其重大意义。因为平时营养较差,“乘这“补冬”的机会,大肆营养一番,至于殷实富裕之家,平时的食用已经够丰足了,立冬的进补,也未能免俗,自然免不了杀鸡宰羊。不过,这只是锦上添花,徒加点缀而已。

泉州民间民俗有哪些(回忆泉州的20种民俗)(9)

另外还有一项更具意义的,是表示“孝思”,凡是出嫁了的女儿,平常若是想弄些食物给母家的爹娘吃,有翁姑的夫家会讲闲话的,说她把夫家的家当都搬回家去了。立冬之日,女儿弄些补品送回母家让爹娘进补,这就名正言顺了。

九、冬至

泉州习俗,“冬至”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几乎每家都泡糯米磨成粉浆,滤乾后,一颗颗的揉成比花生米稍大些的“米”,有一部份要掺些红色染料,成为红“米”,煮时则混合一起,红白相映。在“冬至”这一天,一般家庭都不烧早饭的,当家主妇把昨晚揉好的“米”,放进滚汤锅里煮熟,加些白糖,即成为“仔汤”,供奉在祖先和神佛的案前,点灼烧香,然后分给家人食用,以当早点。多余下来的“米”,则作下午或晚间的点心,喜欢吃咸的则不必下糖,而用肉丝肉片、猪肝、虾仁、香菇等作佐料,再加点蔬菜,刷有一番风味。

泉州民间民俗有哪些(回忆泉州的20种民俗)(10)

泉州城郊盛产一种“山药薯”,质鬆味美,冬至前后产量更丰,市民们都用这种“山药薯”去皮切丁,和“米”一起煮着吃,清甜可口。

冬至,民间用“圆仔汤”祭拜祖先,据说是一过了冬至,年关就快到了,家里的人希望外出的游子们,在冬至前后就该准备结束外间的旅程,早些回家来团圆。

十、除夕守岁

农历十二月三十夜,通称为“除夕”。泉州俗例,家庭主妇要买二株连根并含末梢的甘蔗,竖放在大厅门的背后,这意义是取“渐入佳境”之兆。留下一锅宿饭到元旦日,称为“过年饭”。大年夜,在火炉里燃烧榾柮,家长辈率领家人子女围坐炉边,称为“火盆光”,又叫作“围炉”。用年糕、米粿、菜包、金花、糖果敬祭祖先和佛爷,称为“辞年”。设酒席全家聚飮,儿女们通宵达旦不眠不寐,叫做“守岁”。

泉州民间民俗有哪些(回忆泉州的20种民俗)(11)

乡间的少年们,更有用枯枝和木柴,砍成二尺多一段一段的,四角交架成为一座木塔,然后引火焚烧,少年们从火堆上跨跳而过,称为“跳火群”。更有拿些米碎麦粒撒到床底的,称是“给老鼠送年”。这一夕和次晨元旦,所扫垃圾祇集中在屋里的小角落,不送到户外去,称为“乞如愿”,意思是把这两天的垃圾暂时保留,这一年可聚金积玉。唐代史靑于除夕迎春五步成诗:“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来,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冋”,至为切恰。

十一、讲古

泉州民间民俗有哪些(回忆泉州的20种民俗)(12)

“讲古”,就是讲故事,讲掌故或说书,在泉州城内各寺观之中,成官署的旁边,每见有人科头跌足,手里拿着一卷书,抵掌而谈,每次环坐在矮凳上的听众倒不少,人人目注神移,很肃静的倾听着。在“讲台”上抵掌而谈的,称为“讲古先”,环坐而听的,称为“听讲古”。所讲的多为“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彭公案”、“施公案”等,每讲完一回,“讲古先”必暂停休息几分钟,另一个帮闲的,拿着一个木盘,向听众收钱,因他们的职业是以“讲古”为生的。曾见某说部记载:“党太尉听人说书,怒目对我说韩信,他日亦必对韩信说我”,则“说书”或“讲古”一项,在古代时就已流行的了。上海说书,多用年轻漂亮的女子担任,福州则称为“说平评”。诗人有咏“说古”七律一首:“抵掌高谈语迫真,荒唐尽说古之人!乡君脣舌淳于笑,似汝诙谐妙入神,一卷争谈才子书,说来真可解人颐,敬之爱士原非此,错把登徒作项斯”。

十二、唱曲

早年,没有电视,更没有收音机,除到处有“说书”、“讲古”摊之外,还有一些专受严格训练的歌者,沿门卖唱,叫做“唱曲”,泉州人喜欢本地歌曲,常有盲女手抱琵琶,由一老者或小童带路,在市上卖曲,细拨弦丝,引吭而唱,但所唱的多属淫词艶曲,以取悦于一般低级社会,博些费用以维生活。倘遇到乡间迎神赛会(外省人称台湾乡间的迎神赛会为“拜拜”),且有架搭大戏台的,雇来四个盲女,分坐台中,奏乐歌唱,这种四个歌女组成的名堂,叫做“四锦班”。凡是比较有名气的“五锦班”,每次弹唱,其酬金大约在十几元至二十银元。

泉州民间民俗有哪些(回忆泉州的20种民俗)(13)

査考盲女弹唱维生,由来已古,据袁枚随园诗话所载,南宋时有人作诗讥刺高宗皇帝说:“陌头盲女无愁恨,犹狍琵琶说赵家”。又纪晓岚与刘后庄诗说:“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争唱蔡中郞”则以弹唱为生的,自古不仅盲女而已,也有些盲翁卖唱的。

十三、跳童

泉州民间民俗有哪些(回忆泉州的20种民俗)(14)

所谓“跳童”(又称错铜)属于扶乩一类。男巫女巫,在泉州民间极为盛行,男巫俗称“跳童”,又称为“童子”,每年于三四月间,如迎大巡或王爷神时,常常都有“跳童”出现,不祇一个的,大多是靑年人,赤其上身,下体围着红裙,头髮散乱,用很锋利的刀斧或剌球自砍其背部,或用一支六、七分直径,长一丈多的尖端圆铁条贯穿两腮,站立在神轿后面的两槓上,喃喃作神语,其状态有些疯狂。女巫则正坐在女神像之前,瞑目噎气,自作神话,替一些迷信的妇女入冥府去找寻亡魂来讲话  如“都客”,俗称“寻神”  是诞妄不经的,藉以诈取愚妇的财物。

十四、打城

泉州俗例,凡有地位的缙绅或年老高寿者,在丧奠时,除了雇用僧道超度之外,其作功果的节目中,还有所谓“打城”的,“打城”分“打大城”和“打桌头城”两种。其详细情形,已于本刋第十六期“漫谈戏剧”一文中提过了。

十五、普度

“普度”又称“盂兰会”,取其普济及超度幽灵的意思,全国各地方大多有这种风俗。每届夏历七、八月间,泉州城内外都要举行普度,自七月初一日起至八月三十日止,城内各铺和城外各乡,轮流值普。华宴盛馔,演戏宴客,极其热闹。演戏时,有的是自办的,有的则由街坊合筹的,木头线戏(俗称“傀儡”戏)、官音、七子班等。或迎僧道诵往生化食诸经咒,及扮演目莲寻母、观世音入地狱等项和尚戏。

泉州民间民俗有哪些(回忆泉州的20种民俗)(15)

民间因宥于习俗相传,这种花费,每年要用掉很多钱。泉州城内自明清两代以前就分成三十六铺,所谓“铺”,就是以前的小行政区域,像现在的“里”差不多,可能比“里”要大些,也像以前台北市内分有甚么“万华”、“大稻埕”、“华山”、“下奎府”、“顶厝庄”、“朱厝崙”……等的划分,分有“真济”、“紫云”、“广明”、“水仙”、“桂坛”、“厚城”、“妙因”、“通天”、“生韩”、“莲池”……等“铺”。每铺都有一“铺主宫”,分别奉祀历代忠烈志士的塑像,称为“铺主”。并设有“铺董会”,由地方绅士所组成。从七月初一日起至七月二十九日,每日不间断的,城内就由这三十六“铺”的区域内,轮流普度:从八月初一日起至八月三十日止,各铺按照七月间固定的日期,又重复的再做一次普度,称为“重普”,不过,八月的“重普”通常没有七月的热闹,大多不请外客,祇是弄几盘较好的菜餚敬祭鬼神之后,家人和亲戚共飮一番。有些比较富裕的农村,几个村庄联合负担费用,在比较大的广场上扎一个“纱塔”,四面用各色的绸缎围住,塔中陈列着古董字画,以及各项古玉古瓷,塔外则宴开十席,款待城内和邻村亲友,并集雇各种大小戏班,同时演唱,每次开销,总要五、七万银元。直至抗战以前的十几年间,各地虽仍有普度举行,但奢侈的风尚,已大有改革了。

十六、祀冬生娘

元宵夜,民间妇女,每捧出一些蔬果糖品,在户外厕所前面,焚香放鞭炮,称为“祭冬生娘子”。妇女们虔诚祷祝,喃喃有词。据传说,冬生娘子,生前绝顶聪明,各种女工,无不精巧,而更擅长于剌绣,但平生对于杨梅花不会绣。因为杨梅花开的时候,都在深夜,且为时祇几分钟就谢了。冬生娘子为了硏究杨梅花的形状,在元宵夜间登上户外厠上,要等待着隔墙的杨梅花开放,一瞻真相,不料攀登时不小心,突然坠入粪坑中死了。后人因惜她的才干而悲痛她的死,妇女们每于元宵夜竭诚致敬,且祈求她教导女红。妇女们普通的祝词如:“冬生娘冬生姑,教阮(吾)细,教阮粗,教阮织布好布边,教阮剌鞋好鞋墘“边缘),教阮金针(即缝纫)好针黹,教阮绣花好花枝……”。

十七、吹皂荚水

香港歌女董佩佩最喜欢唱的“吹泡泡”一曲,轻鬆活泼。这“吹泡泡”的玩艺儿,闽南叫“吹皂荚水”。每逢春天风和日丽,小儿女们各研香皂水在小杯中,另载小竹管或麦草杆,吸取少许皂水向上轻吹,则纍纍的泡泡向上昇飘,五彩缤纷,随风飞散,颇有“九天珠玉”之槪。偶阅清梁绍壬“两般秋雨菴”随笔,内记:“闺中儿女以笔管吹皂荚水中,作五色泡为戏。”叶雨车赋“钗头凤”一阙:“春归闷,眼难收,闲来吹个团圆晕,虚空界,圆光霭,窗边才过又飞帘外,快快快。——朱唇吮,香泉润,笑拈湘管郎肩喷,风前摆,儿曹待,明珠无数,霎时何在?再再再。”

十八、放孔明灯

泉州民间民俗有哪些(回忆泉州的20种民俗)(16)

每当仲夏晴朗之夜,泉州乡间少年们,多以放“孔明灯”作消遣。这种“孔明灯”,也叫做“亮灯”,相传是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孔明于行军时所发明的,用作在黑夜行军时的一种讯号。近代西洋人所制的轻气球,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做“孔明灯”的方法,先削竹条扎成一个直径二尺至三尺的竹环,像“呼拉圈”一样,中径繫一条鐡丝,铁丝中扎着一串破布包松脂和煤油。用上等棉纸糊一个高三、四尺,宽和竹环一样大小的“灯袋”,和现代所用的大帆布行李袋一模一样。“灯袋”的口,套糊在竹环上,活像一口加竹边的大纸袋,时浆糊乾了之后,于晚间拿到大广场上,点燃那串油布,然后把“灯袋”覆盖在上面,由两人拉住袋角,不致让这纸灯触及火燄,另两三个人把袋口的竹圈紧紧地压在平坦的地面上,不使漏气。油布和松脂在灯内燃烧,充满气体,才把压住的袋口轻轻的放鬆,那灯气蒸蒸而上,冉冉昇空,驭风飘行,和闪闪的星光相映辉。有的还在油布串上挂着一大串鞭砲,灯到了上空时,砲声隆隆。油布松脂在天空中烧光了,而灯里的气体也逐渐稀薄,那灯才会坠到几里外的地面上。这种施放“孔明灯”的玩艺,到了抗战期间才被暂时禁止,因为日机经常前来空袭,恐被作为目标也。

十九、婚姻礼仪

闽南人老式的婚姻仪式,至为繁剧,经媒人双方奔走之后,女家把待嫁女子的生时日月,写在一张红纸条上,称为“生月八字”,交给媒妁送到男家。男家即把这“生月”红纸条压在神主龛前的香炉底下,三天之内,家中若未遇到碗盘或茶杯碰碎,平安度过,即认为“良缘”,否则即认为不祥,把原条交给媒人送回,另择良配。倘若三天之后,认为吉祥的,男家父母即到关帝庙去求籤,又到命卜处去“合婚”,如籤诗或“合婚”一有不对劲,则仍取销。徜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不相尅,则认为有结婚的资格,即由男家的父母或伯叔母等,前往女家探访,待嫁女子即盛装出迎于厅上,为男家来人品头评足,仔细端详,并随便搭讪一两句话,这节目叫“初看”。同时,女家家长也到男家一探,査査男家家风是否清白?俗称“探家风”。

男女两家探看完毕,都认为很满意了,就择好佳期订婚。订婚之日,由男方父母或伯叔母等,备金指环两只,聘礼银元一百六十元或二百四十元,其他礼物如糕饼,水果,糖品等成二担或四担、六担不等,送到女家。在这一天女家则绦烛高烧,爆竹喧阗,待嫁女盛装端坐在大厅正中,足下还垫着一块矮凳,让男方家长把金指环戴在手指间,男方家长又把聘礼的红纸包纳在女子的衣中。从此,这女子即正式成为男家的媳妇了,纳聘完毕,女家也以礼物四担或八担回敬,男女双方即分别把对方所送的礼物,分赠亲友,称为“纳采”,俗称“戴手指”。

泉州民间民俗有哪些(回忆泉州的20种民俗)(17)

到了即将迎娶时,男家择一吉日,把礼帖及聘金银元二百六十元备送女家,在三天内或五天内即备全猪,全羊及花包,大粽各三、四百个,鲜花两,面线,火腿,鸡蛋等礼物八大,乾书全帖,送往女家。女家又把这些礼物——尤其是大花,分送给戚属亲友,以表示女儿即将正式出嫁,而以通枣,蓼花数百粒,汀糖数百块,坤书全帖,还礼男家,男家也把这些礼物,分赠戚友,这种仪式,俗称“花盘担”。

越三天而迎娶的,叫“三日盘”,越五天的叫“五日盘”。而女家也在婚前一天。把妆奁送给男家,首饰金玉,被帐衣箱,火炉锡器,傢俱镜台等,琳珑满目,称为“送嫁妆”。迎娶之晨,新郞和新娘各在其祖先神位之前,足踩粟斗(木斗中放置春花春粟),头遮米筛,用木梳在头髮上,前三后三的梳着,称为“上头梳髻”。

礼毕,依次跪拜父母伯叔婶姆,称为“成人”(泉俗“成人”之后,一切即须规行矩步)。到了迎娶时辰,由男家备花轿鼓吹乐队前往女家迎亲,新娘穿红绣袍头戴凤冠,拜别祖先父母兄弟姐妹,吿庙辞亲完毕,嘘唏懒步而行,由媒人和送嫁娘扶掖入轿,呕呕啜泣,轿门随即关闭,并用红纸条书写家号年月日加封,以鼓乐送往男家。迎亲仪队旣抵男家,花轿停于大厅前的天井中,新郞穿长袍马挂,头戴呢礼帽,以背向轿,反踢轿门,俗称“踢轿门”。

有的新郎在踢轿门时,用力很重,先给新娘来个“下马威”,以便今后好驾御,新郞把轿门踢开之后,迳自回厅而去,然后,由衣冠男孩(都在七八岁之间,通常是新郞的弟弟或侄儿)到轿一揖,称为“请出轿”,由一有夫丽妹负责牵扶新娘出轿送入洞房,称为“牵新娘”,这时再由送嫁娘请新郞入房,把坐在椅子上那新娘的黑纱面罩挑去,叫做“挑黑纱”。

夫妇拜见之后,即在房里共同进食米、四果汤、甜鸡蛋汤。不过,这仅是一种礼仪,新娘还是羞答答的,不敢吃东西。如果是结婚兼带谢天酬神,新郞和新娘要共拜天地。这一夜临睡前,新娘要以自己的金指环赠送给新郞,而新郞倌也以银元作礼物还赠,这就是所谓“洞房花烛夜”了。

第二天清晨,送嫁娘牵着新娘到大厅上,和翁姑、伯叔、婶姆、兄弟,妯娌一一相见,相见前,各以背相向,然后转身相见,以避相衝。新娘手捧茶盘,顺序称呼敬茶,家中诸人也以礼物还答,有的用金指环,有的用玉器翡翠,也有红包的,这一晚,大开宴会,环请诸亲友戚属。宴后,参观洞房,由新娘一一敬茶,男女老少亲友言笑戏谑,诙谐百出,有的要求新娘回答难题,新婚夫妇相抱亲吻等,这称为“闹洞房”。

第三天上午,新娘由女伴偕往祖祠,向祖先叩拜,俗称“启公”。并由送嫁娘陪她到厨房里做着摸箸笼,捞饭缸的动作,就是要新娘开始下厨做饭菜了。唐王建咏新嫁娘诗,有句“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就是描写新娘下厨的情景。这一天,新娘的幼弟要到男家来探姐姐,俗称“请小舅子”,也叫“三日换花”。第五天早上,女家派来花轿和蓬轿各一顶,接女儿女婿回娘家,称为“回亲”。女家要摆设上等宴席,烧烤乳猪来讌请新郞,新郞于抵达女家时,必须拜岳家的祖先,岳父母以及诸长辈,拜见时,也用银器作礼物,这仪式叫做“请女婿”,飮宴完毕,新郞新娘都各乘蓬轿,以鼓乐迎归男家,叫做“双人返”。

二十、丧葬祭奠

泉州风俗,老人逝世谓之“大福”,乃取书经“五福完人”的意思。凡是大福老人,当弥留时,他(她)的子孙们应即为之洁浄体肤,更新衣裳,扶到大厅边,安置在临时设备的床舖上,诸亲人环立四週,听取遗言。到了气绝,取泥土一堆放在小瓦片上,插三支篾香,另放一油碟,点火尸前,亲属哀号,这一晚,家人必守尸不睡,以防鼠猫。据说猫的身体多电,如在尸体上跳过,尸身会被吸引起来跃行的。

第二天迎棺木至(大福的棺木,必须先选择上等木板,而且是全板不接缝的),子孙们集在门前拜棺扶入。当收殓时,长男或长孙(承重孙)披髮穿蔴衣,带领其他孝子孝孙们,持着水桶到附近的露井中汲水回来,把水倒在面盆,向死者胸前一洒,俗称“上水”。于是,由仵作替死者理髮、浄身、易新衣(按这种殓衣一律新制,大都在生前已准备好了,七件、九件、十一件,裤则递减二件,要视家庭经济情况而定),然后扶死者衣冠正坐,前面酒餚罗列一桌,叫做“祀生”。

这仪式做完后,扶尸入柩(棺内另铺一木板,板上铺草蓆,尸上盖被单,罩面),死者亲属环立哀哭,子孙亲视含殓完毕,各持死者病时遗物往弃置于废堆中或垃圾箱,称为“送草”,在棺前放一方桌,桌上有二盏靑灯,写死者的家世名号,或“×代大父”、“×代大母”等字样,亲友戚属先后弔拜,称为“闻丧”。同时请来道士,在死者病房作法驱鬼,撒盐米,喷桃枝水,还把一支菜刀重掷于地上,口唸经咒,叫做“收祸”。

然后雇来漆匠,把棺木细加密封油漆,以等待子孙齐集,择定葬地,一切准备停当,然后开丧。在开丧之前,要订糊纸厝(池亭水阁、厅房楼屋,椅桌傢俱,婢僕车伕应有尽有),遍发讣文于各亲友戚属,详列死者的生卒时间及诵经开弔日期,称为“放讣帖”。事前,亲友们纷纷以輓联、布轴、匾额、冥镪、纸钱来弔。七日唸经一次,叫“七日旬”,五天唸经一次的叫“五日旬”。每逢旬日,延请僧尼或道士唸经,孝眷举哀,全家都穿白衣蔴裳,子孙则草履持幡,有的做“七旬”,有的做“五旬”。在末旬的先一天,则为“公奠”。在大厅外设有丝竹乐队,亲友前来弔奠的,吹奏鼓乐以迎送,如遇长辈来弔祭,孝男必须免冠谢步,至下午二时致祭,由亲朋中推举一素孚名望的人主祭上香,读祭文,奏哀乐,一如祀神。

次日即为功果日,也叫“功德日”,僧徒于神坛及灵前来诵经,法鼓铙钹,喧堂上,与孝帏内的啼哭声断续相和。午后,诸屠黎登坛演剧,作目莲尊者入地狱度母事,又觉丝竹声,钟鼓声,唸经声,涕泣声,声声入耳。那僧侣演戏就是“打大城”,过后,又作“打桌头城”的种种“特技”。这一晚,从八、九点一直到子夜,一个老僧坐灵前,作种种嬉笑怒駡戏谑的诙谐,这节目叫“解愿”。

泉州民间民俗有哪些(回忆泉州的20种民俗)(18)

“解愿”完毕,即由家人烧“库银”(冥镪),天色未明时,移灵堂的纸厝纸轿于门外焚烧,而开丧功果的礼节即告一段落。出殡之日,先由孝眷和殡工扶动灵柩,叫做“转柩”。并设宴宴请诸扛柩工役和其他帮工。起灵时,一工役持灵旌前导,一个营长以上的武官骑马在前开路,这骑马的武官,称为“督灵旌”,继以鼓乐,旗帜,彩牌,大灯等,有的还由两个男女孩饰扮金童玉女,骑在马背上随行。幢幡主亭(凡有女儿,已出嫁的,每一婿家必雇“主亭”随行),送葬亲友执绋,孝男倚在灵柩的两侧,孙辈和戚属则攀棺前的两条白长布,叫做“攀龙须”。

出殡行列快到墓地时,灵柩就暂停了下来,送殡的亲友向灵柩叩拜而回,称之“辞客”。入葬的时候,孝男用蔴衣揽泥土作礼,致祭土地神及墓前,捧着木主牌跪在地上,请一名有名望的地方缙绅“点主”。孝男抱着那木主牌跪向太阳,面对“点主官”,“点主官”持硃笔呵气向太阳,在“王”字的上头一点,就成为“神主”的“主”字了。安葬完毕,把神主牌放在“主亭”里,仍用鼓乐迎归,在大厅上安位,孝男和家人换回便服,丧葬的仪式就此告一段落了。泉州有句谚语:“要生苏杭二州,要葬福建泉州”,泉州丧礼之繁,于此可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