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成长(新时代大学生如何实现心理成长)

文/李焰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成长(新时代大学生如何实现心理成长)(1)

春暖花开,又到了大地回春、万物生长的好时节。高校每年都以“525”心理健康节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也促进他们的认识、情感、能力和社会性等各方面心理品质的成长和完善,成为一个拥有健康人格的人。

研究表明,有90%左右的大学生是心理健康的人,有10%左右的大学生有一般心理问题。这10%左右的同学中,如果有人出现急剧的变化或者转变,例如遇到学业困难、深造压力、恋爱受阻、就业失败等重大应激事件,就可能演化为严重的精神障碍甚至引发自伤自杀风险。每年都会有少数类似事件变成社会关注的焦点,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被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刻不容缓。

如何评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很多学者都有论述。结合大学生特有的生活和年龄,我们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概括为6条:

■有健康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接纳

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可以说,拥有了健康的自我意识,就奠定了健康人格的基础。拥有健康的自我意识的大学生对自己有恰当、积极的认知,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不过分自卑,也不过分自恋,不奴役自己,也不奴役他人。不会对自己提出过分苛刻的要求,能够适当满足自己的需要。

■能控制情绪和保持良好的心境

心境是指微弱但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人逢喜事精神爽”说的就是一种心境。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既有能力体验到积极正向的情绪,也有能力体验到消极负面的情绪,同时生活和学习中体验到的积极正向情绪多于消极负面的情绪。他们拥有化解消极情绪的能力,有让自己处于比较愉快、乐观、满意的情绪状态里的能力。他们也有适当方式或者途径来表达自己或者积极或者消极的情绪。

■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是大学生的天职。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有较强烈的求知欲望,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热爱和珍惜生活,有来自对生命的热忱。他们尽力发展潜能,使自己的学习和行为富有成效。

■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乐于交往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心里有他人,有朋友。喜欢与人交往,乐于与人交往,有与他人良好的沟通能力,有相互信任,能发展出健康的友谊。对人有基本信任感、安全感,有较强的人际适应能力。在与人相处时,友爱、信任、平等、尊重、亲近、付出、牺牲、贡献等积极态度多于猜疑、嫉妒、敌视等消极态度。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一个班级里能与大多数同学和谐相处,愿意与他人在一起,能感到与别人相处的快乐。同时,也能被别人所接纳,有相互信任、倾诉心声的朋友。

■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遭遇挫折时能很快地调整自己,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妥善处理生活、学习上的困难;能对周围环境作出客观认识,并作出积极反应。能接受现实,承受打击,积极地发展自己。他们不退缩,不羞怯,不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

■人格和谐统一

人格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它可以有多种内涵。在这里,人格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心理的方方面面。如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性格;个性动力系统,包括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人格完整和谐,如上所述的各方面均衡、和谐、完整地发展,这样的大学生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心理健康的人和不健康的心理是两码事。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是对他心理的总体评价。但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是健康的,他可能暂时因某事而烦恼和焦虑。也就是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也可能在某时某事上表现出不健康的心理。

另外,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并非泾渭分明,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之间是一条连续的谱系。也就是说,它们只是量的不同,没有绝对的边界,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是逐渐过渡的过程。不健康心理的不断积累就会使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逐渐走向心理不健康。因此,每一位大学生终其一生都需要重视自己的心理状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让自己常处于心理健康的状态下。

大学生实现心理成长的途径有哪些?

作为一名大学生,如何在适应和发展中实现心理健康呢.

■做好心理改变的准备

“适者生存”,“机会永远给有准备的人”。大学是与中学不同的人生阶段,所读的书,遇到的人,经历的事,对未来的准备都有不同。带着一颗准备适应和改变的心,带着好奇进入大学,你将更快地适应大学,获得更多积极正向经验,获得心理成长。

大学足球场上经常有足球飞来飞去,如果你经过运动场,一不小心足球踢到头上,轻者疼上一会儿,重者脑震荡。因为你没有任何准备。但是很多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会用头顶球。客观地说,足球带来的冲击力是一样的,但是当事人的体验全然不同,这是因为人们的心理状态不同。路过的群众没有思想准备,而足球运动员全情投入。

■学习心理知识,增加知识储备

1通过心理课堂获得知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先行储备间接经验可以及时指导生活实践。各高校均已把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纳入高校教学计划,有些高校甚至把心理健康类课程列为必修课程。心理健康选修课程中通常会针对同学们的某些特殊需求来设计,比如《接纳自我与自我成长》《情商与影响力》《恋爱心理学》等课程都是专门针对某一个方面的知识进行深入学习的设计。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

2努力汲取课外知识。除了在课堂上获得心理知识以外,也可通过书籍获得。市场上有大量应用类心理学书籍。这类书籍是心理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大多写得生动有趣,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心理知识、指导自己学习和生活使用。

此外,还可通过电子媒介知识获得。社会大众传媒或者各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都有相关的电子媒介平台,宣传心理知识,推送科普文章,帮助同学们认识心理现象、化解心理烦恼,掌握心理调整的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顺利适应和发展自己。

■积极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

大学里生活的不仅仅有学生,还有教师、职员、楼长、食堂的大师傅等。学生四年就本科毕业了,有些楼长和大师傅可能会在学校待很多年,但是他们却永远都不可能有学生的心态、学生的思想和学生的关切,因为他们没有经历学生的生活实践。同学们来到大学,就开始参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绝大多数同学都要离家上大学,要集体住宿,要过集体生活,陌生的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要同居一个宿舍,要发展与同学们之间的关系,集体生活就是生活实践。

同学们要自己选课,或者在辅导员的帮助下进行选课,要上课,实习,见习,自习,参与讨论,完成作业或者教学要求等,要经受知识和价值观的洗礼,要学会技能,这是教学实践。同学们还要打理自己的生活,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这是生活实践。情窦初开的你们还可能在教室回眸一瞥,或者在运动场上三步上篮的健美身姿展现中彼此发展了甜蜜的爱情,开启了爱情的实践。在这些实践中,同学们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校正方向,发展出适应性行为,获得心理成长。.

■有意识地学习心理调适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自我意识重要的发展阶段,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是自我功能的分化。人的自我可以分成客体我和主体我,有发出行动和思考的能力(主体我的功能),也有反思和回应的能力(客体我的功能)。自我体验能力达到一个新高度,让一个人自我调整成为可能。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从出生就要适应社会,每个人天然拥有自我调整的能力,也可称适应能力。只是在中学以前,人们是本能地、不觉察地、被动地适应或者调整。而到了大学,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们更加主动、自觉、有意识地去调整自己,适应转变。

适时地寻求专业帮助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提出,人人都是朴素心理学家,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一套心理调适方法。

一般说来,通过积极面对并解决问题、受到挫折后将注意力转移到另外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上、合理宣泄情绪等应对方式是积极适应,而回避问题、退缩、压抑自己的坏心情,或者放任自己等属于不良的应对方式。我们终将在生活中不断发展出属于自己的一套心理调适方法。但是,每个人也都会有自身的局限性,面对变化万千的现实生活,难免遇到一些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事情,这个时候,不妨可以尝试寻求专业帮助。

求助是强者的行为,是有效利用资源的一种表现,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智者借力而行。各个高校都有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都开展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在帮助同学们适应大学生活,调整心态,走向健康生活。一般说来,与同学们密切相关的活动有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电话咨询或者网络咨询等服务形式。服务形式不同,目的只有一个:帮助促进大学生适应和发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