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传播到底多厉害(听起来很吓人吧)

今天上海天气晴好,中午的时候,有朋友发来一张图片,并配以评论:“这些人家,他们不怕气溶胶吗?”我以为是什么了不得的图片,结果打开一看,很平常,就是一座高层居民楼,有人开着窗子,在阳台上晒被子、晒衣服,而已,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气溶胶传播到底多厉害?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气溶胶传播到底多厉害(听起来很吓人吧)

气溶胶传播到底多厉害

今天上海天气晴好,中午的时候,有朋友发来一张图片,并配以评论:“这些人家,他们不怕气溶胶吗?”我以为是什么了不得的图片,结果打开一看,很平常,就是一座高层居民楼,有人开着窗子,在阳台上晒被子、晒衣服,而已。

不得不说,自从昨天有专家认定,NCP(新冠肺炎病毒)除了通过接触传播、飞沫传播,还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后,有许多人陷入了新的恐慌。我的天,气溶胶。要说接触可以传播,那我可以少出门,少接触,飞沫传播,我可以戴口罩,戴手套。这个气溶胶传播是个什么鬼啊?要让我拿它怎么办!

笔者通过分析几家媒体的采访报道,决定帮读者来捋一捋这个事儿,并力争当一个合格的“课代表”。

首先,说一下气溶胶。根据科学网信息,气溶胶是通过人体活动排出的液滴经蒸发后形成的飞沫核,直径仅几微米,因为很小很轻,可以长期悬浮在空气中,并可随空气迁移。如果有病毒附着在上面,那病毒传播距离可达数百米甚至更远。这个应该符合我们一般意义上认为的“空气传播”。

听起来很可怕是吗?别急,要说感染,都讲个几率,那么通过气溶胶传播被感染的几率有多高?会比接触和飞沫传播高吗?

科学网采访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生物气溶胶研究专家要茂盛认为,当附近没有近距离患者飞沫时,健康人感染的几率比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都低。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相比接触和飞沫传播,气溶胶的传播对环境要求相对较高。要在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内,通风条件不好且又比较狭窄。按照笔者的理解,比如电梯、汽车、办公室、ATM机的小隔间以及通风条件不好的教室等等,此时,假如有一个患者,他的呼吸、咳嗽、打喷嚏产生的携带病毒的气溶胶浓度会马上累积起来,很快升高。积累一段时间后,在这个空间内的健康人的感染几率会非常大。

有人会问,你为什么不说地铁、飞机、高铁?实际上,虽然你看不见,但这些交通设施的通风情况都相对较好,车厢和机舱都在持续与外界交换空气。通过气溶胶感染的几率也就不那么大。所以,无须多虑。当然,因为交通设施往往人流较多,接触和飞沫的传播的威胁反而更大,所以,大家出门乘坐务必做好妥善防护。

另外,气溶胶传播,还要讲究一个病毒的浓度和活性。如果环境通风良好,风一吹,或者空气一流动,气溶胶就稀释了,单位空气内病毒的数量也就减少了,另外,紫外线,以及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都会影响病毒的活性。

因此,许多人所设想的那种,新冠肺炎患者走过的路不能走,他待过的公园都危机四伏那种担忧,其实并无必要。

专家说了,就算他曾在这条路上打过喷嚏,而你“不久后”又恰巧路过,而且又“恰巧”吸入了经气溶胶传播的病毒,也不用恐慌。因为经过空气的稀释,病毒的浓度已经降至很低,也许就是一个、两个病毒,不足以侵害人体。而且,不但被感染概率很低,还有可能在体内产生抗体,增加抵抗力。

当然了,这也并不是鼓励你,在户外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往人多的地方挤。少外出、少聚集依然是防控疫情的重要法宝,因为照专家的解释,不管是病毒浓度稀释还是活性降低,都需要时间,把时间换算成距离,当然是彼此之间保持的距离越远越好。

因此,在户外等开放环境,是不需要过度担心气凝胶病毒传播的。

所以,你看明白了吗?不要因为害怕病毒被吹到家里来就关门闭户,反而要定时通风、经常通风,以流动的空气来稀释病毒,带走病毒。有条件的,家里的净化器、新风机可以开起来了。天气好、空气好的时候,晒晒衣被,杀杀细菌也是可以的。

另外,综合媒体报道专家意见,大家在个人防控上也不必太过紧张,并且过度反应。原来的尽量少出门、少聚集,出门戴口罩,回家勤洗手等依然严格执行,然后再加上一个尽量多通风,尽量不去封闭或半封闭空间,另外,冲马桶盖上马桶盖,再把家里的地漏做好水封就可以了。

对了,还有一点,是针对一些办公楼的,要关闭中央空调。

有人说,17年前的SARS并没有给我们应对这次疫情积攒多少经验。对此,笔者并不认可。先不说中国在应对禽流感、猪流感等方面所作出的紧急部署是得益于与SARS斗争的经验,就在此次NCP病毒还没有被确认为可通过气溶胶传播之前,就已经有民众对办公楼的中央空调提高了警惕,建议关闭中央空调。这一点,要为他们点赞!

新冠肺炎病毒可怕吗?当然可怕,我们必须要对其保持高度的警惕以及戒备,并做好充分的防护。但是,它的传播方式其实也并不独有,当年的SARS病毒、各种流感病毒都是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另外,它的这个特性也并非是刚刚进化出来的,只不过是我们刚刚发现而已。因此,不必过分紧张和恐慌,科学解读,科学防护,听专家的话,配合好政府工作,相信战胜这个病魔并不会太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