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的烦恼震惊全场(蒙娜丽莎的诞生与成名)
- 在每年到卢浮宫参观的1000多万游客中,大约80%是为了一睹《蒙娜丽莎》的芳容,人们为她神秘的微笑倾倒。就像名人一样,《蒙娜丽莎》作为全球最有名的画作,被赋予各种各样的故事和解读。
上天有时将美丽、优雅、才能赋予一人之身,令他之所为无不超群绝伦,显出他的天才来自上苍而非人间之力,达·芬奇正是如此。他的优雅与优美无与伦比,他的才智之高可使一切难题迎刃而解。
——瓦萨里
有时她似乎嘲弄我们,而我们又好像在她的微笑中看到一种悲哀之意。这一切听起来有些神秘,它也确实如此,一件伟大艺术作品的效果往往是这样。
——贡布里希
达·芬奇《蒙娜丽莎》(Mona Lisa)木板油画 77 × 53cm 1503年-1517年巴黎卢浮宫
在每年到卢浮宫参观的1000多万游客中,大约80%是为了一睹《蒙娜丽莎》的芳容。在作品调整后的展厅内,即便穿越人海,也只能隔着三米多的距离“远眺”这幅高度为0.7米左右的名作,但人们仍为她神秘的微笑倾倒。
蒙娜丽莎成名记
《蒙娜丽莎》因其神秘的微笑身引人遐想。就像名人一样,《蒙娜丽莎》作为全球最有名的画作,被赋予各种各样的故事和解读。
对于一件艺术品,像《蒙娜丽莎》这样享有显赫名声不完全是福分。我们在美术明信片上,甚至广告上,已经司空见惯,以致于很难用崭新的眼光,把它看作现实中的一个男子所画的一个有血有肉的现实中的女子的肖像。即便如此,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还是告诫我们,“抛开我们对它了解的或自信了解的那些东西,像第一批读者那样去观看她,还是大有裨益的。”
在1503年至1517年间创作《蒙娜丽莎》期间,达·芬奇先在佛罗伦萨,后又辗转到至法国,一直将画作随身携带。1515年受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邀请,达·芬奇前往法国,随身带着的画作就有《蒙娜丽莎》。
1913年,失窃两年后的《蒙娜丽莎》被追回
在法国王宫珍藏400多年后的1911年8月21日,《蒙娜丽莎》不翼而飞,“爱国”的盗贼文森佐·佩鲁贾将其盗出,希望能够将其带回意大利,《蒙娜丽莎》直到两年后才被追回,名声大噪,一跃成为“卢浮宫镇馆三宝”之一。
画中的人物没有眉毛和睫毛,不美也不性感,但却没有减弱画面的美感,反而名气更大,令全世界为之着迷。
实际上,蒙娜丽莎原本是有眉毛的。2007年,法国艺术品技术分析专家帕斯卡·科特(Pascal Cotte)通过高分辨率扫描发现蒙娜丽莎眉毛的痕迹,至少说明达·芬奇曾为蒙娜丽莎绘制过眉毛。
蒙娜丽莎“消失”的眉毛和眼部
微笑为何如此神秘?
近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透过画中人物“神秘的微笑”,观者体验到一位文艺复兴时期女子丰富的表情和多样化的内心情感:既矜持,又温柔,既高贵,又平和……
达·芬奇坚持的艺术原则之一就是“利用绘画完美地再现自然”。他认为,画家的大脑应当像一面镜子,总是能够捕捉到物体反射出的色彩,并且全面摄取它面前各种物体的影像。
为了追求画中人物“真实”的表达效果,他反复修改和刻画这幅肖像。完成的蒙娜丽莎在目光柔和,面带微笑,展露出绘画作品前所未有的人性。
X射线呈现的画面显示,达·芬奇反复修改和刻画这幅肖像
带着神秘微笑的《蒙娜丽莎》,让达·芬奇的其他杰作也相形见绌。不同的观者在不同角度,感受到她的笑都不同:有时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略含哀伤,有时似乎又显露出讥讽和揶揄。——画外观者,似乎与她产生共鸣,但又永远读不懂。达·芬奇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和余地。
为了达到画面的效果,借助“色彩透视”和“空气透视”,近景因为线性透视的关系显得更加清晰,而远处地平线则因大气层变得模糊。加强背景空间的远近关系,让主体人物清晰,背景虚化,增加了作品的空间感。
画面两边不对称的背景,让作品产生一种动态的视觉虚幻感,被认为是产生神秘微笑的原因之一
如果仔细观看画面背景,就会发现两侧的背景并不对称,左边的地平线比右边的地平线要低,这样的背景或许也是让画作呈现出梦幻般效果的原因之一。
微笑或许只是一种“假象”
一个包括辛辛那提大学(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神经学家在内的研究小组表示,蒙娜丽莎的微笑因不对称而不真实。他们认为,蒙娜丽莎的微笑只是一种“假象”。
在人物面部的处理上,达芬奇使用“晕染法”(又称“渐隐法”),模糊虚化处理人物轮廓线,模糊不清的轮廓和柔和的色彩让人物头像的一部分融入到另一部分,使得人物体积向画面深处延伸的空间效果。
《蒙娜丽莎》的眼部和嘴部
达芬奇重点描绘凸显蒙娜丽莎面部表情的部位——嘴角和眼角,他有意识让它们模糊,让这两个部分融入柔和的阴影之中,最终让画中人物的表情让人难以琢磨。
据X射线分析,达芬奇使用了一种棕色颜料,笔触极为细腻,反复涂抹多达三十层。蒙娜丽莎的脸颊轮廓和微笑带着柔和的色调,上面蒙着多层颜色,随着光线和观看角度的变化,它们也在不断变化。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玛格丽特·利文斯通认为,“与高空间频率图像相比,低空间频率图像中的笑容更加明显。因此,你在看这幅画的时候,如果让目光落在背景或蒙娜丽莎的手上,你对她嘴部的感知主要基于低空间频率,所以她看起来比你直接盯着她的嘴时显得快乐许多。”
《蒙娜丽莎》的手部
肖像画的最高标准
《蒙娜丽莎》另一个动人之处在于她的坐姿,画中女子三分之三侧坐,目视着画外观众,这样的姿势和表情在此之前的肖像画中实为鲜见,宗教画中更是禁忌。
设想的《蒙娜丽莎》创作姿势
在细节处理上,达芬奇也无不尽其能。蒙娜丽莎的双手被誉为“世界美术史上最美的手”。双手具有轮廓美、体积感、生命力,似乎可以看到血管里流淌的血液。
在贡布里希看来,作品最先引起我们注意的还是它“看起来栩栩如生,足以使人惊叹!”他形容,“她像是在看着我们,而且有她自己的心意,她似乎跟真人一样,在我们面前不断地变化,我们每次在他的面前,她的样子都有一些不同。”——如果面对原作,那简直是神秘而不可思议。
作为达·芬奇最具代表性的肖像画,《蒙娜丽莎》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神性和人性的光辉。这幅人尽皆知的名画,无论从姿势、色彩、光线、构图……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都堪称教科书一样经典,它为后世树立了肖像画的最高标准。
《蒙娜丽莎》面部
《蒙娜丽莎》艺术价值
达·芬奇坚持的艺术原则之一就是“利用绘画完美地再现自然”;借助“色彩透视”和“空气透视”,增加了作品的空间感;在细节处理上,达芬奇也无不尽其能;达芬奇使用“渐隐法”使得人物体积向画面深处延伸的空间效果;作品深得世人认可,与其离奇的身世和被盗故事也密不可分。
有研究者推测,画作中的人物实际上是达·芬奇本人
也有研究者对比达·芬奇画中人物实际上是达·芬奇的学徒兼模特莎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