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差异(从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从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看晚清时期中日两国差距

梁启超曾说过:“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众所周知,日本明治维新和晚清戊戌变法,存在社会背景的相似之处,然而两国彼时变法却有南辕北辙之效,不免引人深思。

日本明治维新起步于1868年,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当时有利于日本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条件外,还有许多国内因素,比如日本是单一民族,有强烈的一致性和文化同质性,有学习外部文化的传统。反观我国晚清时期,列强入侵形势日益严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思想守旧,朝廷腐败不堪,大清面临国亡民危的绝境。

在我看来,正是中日两国的各种差距导致了两国变法的不同结局,而这些差距无疑是致命的。

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差异(从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1)

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差异(从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2)

1895年康有为发动的公车上书

一是当时中日两国文化传统和现代化意识不同。我国文化源远流长,但在向外学习方面的确与日本相比逊色不少,我国自秦汉时期,到唐宋,再到明朝,无一外乎国力强盛,是当时日本学习的榜样,日本在各时期都派专员到中国学习先进发展模式。因此在当时的晚清,骨子里还沉迷于天朝大国的美梦中,压根不会承认外来先进的制度和文化,打自己的脸。

二是领导者的实力有差距。早在日本国门洞开之前,德川幕府的统治就因海禁政策而岌岌可危,下层武士对幕府统治十分不满。随着西方先进的工业体系冲击日本本土,德川幕府软弱无能,在黑船事件中,美国不费吹灰之力就让日本自动打开国门,难度大大小于中英鸦片战争,最终结果是幕府将军被迫交出大权。而在戊戌变法之前,晚清顽固派掌握实权,力量十分强大,而以傀儡皇帝为首的维新派相形见绌,文弱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日本那样的强藩做后盾,要扳倒顽固派难度大于登天。

三是改革的目的不同。日本明治维新主要是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符合日本当时的国情和发展局势,得民心;反观中国维新派进行变法的目的却是维护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支持变法的光绪帝对维新派的支持恐怕也只是为了自身利益,与时代发展潮流背道而驰,昙花一现也在情理之中。

四是改革的策略有差别。明治维新符合日本国情,日本从各方面进行了实际有效可行的变法,循序渐进,明治政府首先采取废藩置县、奉还版籍的措施,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此后,明治政府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而戊戌变法太过急躁,脱离基本国情,变法总共维持了103天,光绪皇帝却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这相当于每天便有好几道新的变法诏令颁发。这样急躁冒进的做法使得很多变法诏令成为一纸空文,地方的官员也不知道如何来施行这些新的诏令。

因此,多种因素导致了中日两国变法不同的结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沧海桑田,但不变的道理是,唯有锐意进取,制定合乎自身实际的计划,才能发挥出改革或变法的威力,造福国家和人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