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的基本治法(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不同季节发生的泄泻,其证候表现有所不同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因婴幼儿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伤于乳食或脾肾气阳亏虚,均可导致脾病湿盛而发生泄泻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下泄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小儿腹泻的基本治法?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儿腹泻的基本治法(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

小儿腹泻的基本治法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一、概述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不同季节发生的泄泻,其证候表现有所不同。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因婴幼儿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伤于乳食或脾肾气阳亏虚,均可导致脾病湿盛而发生泄泻。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下泄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


二、诊断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 1.4-94)

(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三)疾病分型

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四)证候诊断

(1)风寒泄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呜。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下利垢浊,稠黏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3)伤食泄泻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4)寒湿泄泻证:大便稀薄如水,淡黄不臭,腹胀肠鸣,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黄腹痛,神疲倦怠。舌苔白厚腻,指纹淡,脉臑。

(5)脾虚泄泻证: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腻,脉弱无力。

(6)脾肾阳虚泄泻证: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体消瘦,或面目虚浮,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三、治疗方案

1、中医辨证论治

(1)中药汤剂

①风寒泄泻证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厚朴、苏叶、陈皮、大腹皮、白芷、茯苓、白术、半夏曲、桔梗、甘草、大枣、生姜。

注意:该方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中成药:藿香正气口服液等。

②湿热泄泻证

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甘草、黄芩、黄连。

注意:该方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中成药:儿泻停颗粒等。

③伤食泄泻证

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

注意:该方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中成药:保和丸等。

④寒湿泄证

治法:温脾燥湿、渗湿止泻。

方药:桂枝加人参汤合五苓散加减,桂枝、党参(或人参)、炒苍术、炙甘草、猪苓、茯苓、泽泻、陈皮、厚朴、藿香、诃子、炮姜。

注意:该方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中成药:小儿止泻散等。

⑤脾虚泄泻证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甘草、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

注意:该方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中成药:醒脾养儿颗粒等。

⑥脾肾阳虚泄泻证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减,制附子、党参、炒白术、干姜、甘草、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生姜、大枣。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四神丸等。

(2)中药煮散剂

针对小儿腹泻的常证,以健脾化湿为基本原则,根据不同证型随症加减。采用儿科散剂治疗,散剂服用方法:每日2—3次,水煎去渣服。

2、推拿治疗

(1)小儿推拿法

①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摩腹,揉板门,运内八卦等,每日1次。或顺运八卦,清胃,补脾,清大肠,运土入水,利小便,顺揉长强,推上七节骨,揉足三里,推上承山,推揉止泻灵。

②寒湿泻:补大肠,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一窝风,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拿肚角等,每日1次。

③湿热泻:清脾经,清大肠,推下七节骨,清小肠,推箕门,按揉足三里,摩腹,揉脐,揉天枢等,每日1次。

④脾虚泻:补脾土,补大肠,捏脊,摩腹,推三关,运内八卦,按揉足三里,推上七节骨等,每日1次。或揉腹:顺时针方向揉3分钟,逆时针方向揉2分钟;揉气海:顺时针方向揉3分钟;揉百会:顺时针方向点揉2分钟;揉龟尾:揉250—300次。或捏脊叩督法:从长强穴上2cm至大椎穴反复捏提3—6遍,从大椎穴向下到腰俞沿督脉及两侧华佗夹脊穴叩击3—5遍,频率为1 60-1 80次/分。

(2)三字经流派推拿法

①风寒泄泻:揉一窝风、揉外劳宫、清补大肠等。

②湿热泄泻:平肝、清胃、清天河水、清小肠等。

③伤食泄泻:清胃、清天河水、运八卦等。

④脾虚泄泻:揉外劳宫、清补大肠、清补脾、补脾等。

⑤脾肾阳虚泄泻:揉二马、揉外劳宫、清补脾、平肝等。

手法频率约1 50—200次/分,每日操作1次。

3.外治法

(1)中药灌肠法

根据不同证型,配取相应的中药汤剂,药物温度控制在36—37°C之间,药量按1—2ml/kg次,保留灌肠。禁忌症:肛门周口及直肠疾病患者。

(2)敷贴疗法

风寒泻方:藿香、防风、苍术、茯苓、炮姜。

湿热泻方:葛根、黄连、黄芩、黄柏、车前子。

伤食泻方:丁香、焦山楂、焦神曲、鸡内金。

脾虚泻方:党参、茯苓、白术、吴茱萸。

脾肾阳虚泻方:党参、吴茱萸、肉桂、丁香、茯苓。

将以上药物分别按一定的比例配制成糊状药饼,根据患儿证型取一人份,放置于患儿脐部,外以医用胶贴固定,每次贴敷6—8小时,每日1次。

(3)针灸疗法

①针法

常规取穴:止泻穴、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中脘;腹胀加天枢;伤食加刺四缝。

具体手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次。

②灸法:患儿取仰卧位,点燃灸条,距离皮肤2—3cm,灸至皮肤红热为度,时间约为1 5—20分钟。分别灸神厥、中脘、天枢及足三里等穴,如食滞明显,可加脾俞、胃俞等穴;脾肾阳虚者加肾俞,每日1次。或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治疗。

(4)电磁波疗法

脾虚泻、脾肾阳虚泻可选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治疗。

4、基础治疗

(1)轻度脱水者给予ORS口服补液盐;中度以上脱水者给予静脉补液。

(2)体温超过38.5℃者给予口服对布洛芬混悬剂或乙酰氨基酚滴剂以降温。

(3)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

5、护理

(1)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脾胃负担。对吐泻严重及伤食泄泻患儿暂时禁食,以后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忌食油腻、生冷、污染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清洗臀部,防止发生红臀。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泄泻变证。


四、注意事项

1、并发症处理

①脱水(伤阴):在中医或综合治疗前提下,正确掌握补液疗法,轻症口服补液盐,重症借助实验室检查判断脱水性质和程度,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中药可用连梅汤以酸甘敛阴。

②酸中毒:根据血气分析,纠正酸中毒。根据相关公式计算使用适量碳酸氢钠或乳酸钠。

③低血钾症:及时补钾。

2、泄泻除治疗外,饮食控制非常重要,轻症患儿适当减少乳食,重症患儿初起须禁食6~12小时,以后随病情好转可恢复母乳喂养及进食米汤和易消化食物。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以免产生红臀。红臀者可用黄连油外用。

3、感染性腹泻,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五、难点分析及解题思路

小儿肠炎是一个常见病,很早被人们所认识,并积累了不少治疗经验,但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感邪后“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且小儿泄泻易于耗伤气液,如果病情严重或活不及时者,可发生伤阴、伤阳之重证,甚则产生阴阳两伤的危候。因此有关预防、减少并发症等问题成为我们治疗上的难点。

难点之一:如何预防

WHO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各国的具体情况,最后推荐以下七项预防儿童腹泻:即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使用清洁水、饭前洗手、不随地便溺、正确处理小儿粪便和麻疹免疫接种。我国卫生部借鉴WHO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多年来腹泻病防治的经验,已制定了较完备的防治小儿泄泻的措施。同时积极发挥祖国医学的优势,是本病防治的关键一环。中医认为,泄泻之生,多由饮食不当,调护失宜,如过食生冷、油腻、煎炸之品导致脾胃受损,在小儿为突出,所谓“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机体纳运之重器,而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更易受损,故顾护中焦脾胃,诚为治疗小儿泄泻之第一要旨,古方保济丸、藿香正气丸为防治小儿伤食致泻之良方,而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七味白术散为顾护中焦脾胃之妙剂。另外,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意识,积极开展科学育儿科普教育,纠正不科学的育儿习惯和做法,全民动员,共同防止本病发生。

难点之二:如何减少并发症

主要是预防和纠正脱水,给患儿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包括①米汤加盐溶液:配制方法:米汤500ml(500g装酒瓶) 细盐1.75g(一瓶啤酒瓶盖的一半)或米粉215g(约两满瓷汤勺) 细盐1.75g 水500ml煮2~3分钟。预防脱水:20~40m1/kg,4小时内服完,以后随时口服.能喝多少给多少。②糖盐水:配制方法:白开水500ml(500g装装酒瓶) 蔗糖10g(2小勺) 细盐1.75g剂量服法同上。口服补液盐(ORS)溶液(新生儿慎用),可根据年龄(岁)及每次腹泻的量(ml)来提供ORS量(具体参考临床治疗)。如无上述液体,可进食加盐的稀粥菜汤。对于有脱水的患儿应根据脱水程度、脱水性质进行补液(具体参考临床治疗)。对于营养不良或有活动性佝偻病的患儿应予足够重视,并及时补钙。


六、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参照国家卫生部药政局2002年版《新药(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痊愈:大便次数、性状及症状、体征完全恢复正常,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主症积分减少≥90%。

显效: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减少至治疗前的1/3或以下),性状好转,症状、体征及异常理化指标明显改善,主症积分减少<90%、≥67%。

有效:大便次数减少至治疗前的1/2以下,性状好转,症状、体征及异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主症积分减少<67%、≥33%。

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者,主症积分减少<33%。

2、评价方法

疗程结束时对疾病、证候及安全性指标等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参照国家卫生部药政局2002年版《新药(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评定标准》。


声明:内容来源于“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编辑:竹叶

审核:虫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