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对婚姻彻底失望的呢(其实这届年轻人想的很明白)

什么时候对婚姻彻底失望的呢(其实这届年轻人想的很明白)(1)

#我国结婚登记人数已连续7年下降#

也许有人会说这届年轻人热衷追求个人自由和享受,而试图逃避组建家庭后的责任与重担。

实则不然,在当前的社会与经济背景下,这也许是他们更加成熟的选择。

要全面且深入的看待年轻人不愿意结婚这个现象,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婚姻的本质。

几千年来,在人类社会中,关于谁和谁结合的问题并不是一直由最后在一起的两个人自己决定的,两人的家庭和社群几乎总是有发言权。

在绝大部分人类历史中,婚姻不仅仅结合了两个个体,还结合了两个家族。

当婚配联合了两个家族而非两个个体时,婚姻就远不只是交配繁衍的生物功能的表达,而是对这些功能的改造。

01

原始社会时期的婚姻

在原始社会,男性负责狩猎提供食物和保护,女性负责管理炉火与生育,这样的两性劳动分工,是求生和繁衍的最重要的模式。

什么时候对婚姻彻底失望的呢(其实这届年轻人想的很明白)(2)

这与我们一直以来主流的男性养家、女性持家的家庭模式十分相似。

之后,人们发明出效力足够强大的武器,可以远距离杀死移动中的动物时,这种分工进一步得到强化。

这种武器使得小规模的社群捕猎孤立的、移动敏捷的动物成为可能。

用投射型武器狩猎成了男性的专长,这部分是因为,女性很难一边追逐动作迅疾的猎物,一边看护孩子。

尽管如此,这并未使得妇女们成为各自伴侣的附庸。

妇女们将孩子留在身边,更倾向于发展出种种专长,包括采集和加工植物及贝类,缝制衣服,设立陷阱捕捉小型动物,以及制造用于挖掘或烹饪的工具。

这种性别分工的专门化导致男性和女性之间更加互相依赖。

这就产生了婚姻的一种相对稳定的雏形状态。

后来,随着这些生产技术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来将它们传授给后代,这为夫妻在一起度过更长的时间提供了动机。

当然,这时的婚姻雏形的功能还不止于此,它还有一个核心功能,就是在直系家庭群体或本地社群的范围之外构建合作网络。

小群体需要通过婚姻和其他群体建立友好关系,这样他们才能更加自由和安全地迁徙,寻找猎物、鱼类、植物和水潭,或根据季节的变动而迁移。

从这点来看,婚姻对人们的个人生活的影响,始终取决于它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功能。这些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后来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02

财富积累时期的婚姻

随着社会产生财富盈余,变得更加稳定、稠密与复杂,原始社会的婚姻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

什么时候对婚姻彻底失望的呢(其实这届年轻人想的很明白)(3)

一些家族开始主张各自对于领地和资源的永久权利,他们会比另一些家族积聚更多的货物和权力。

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富有的家族就不再有兴趣和贫穷的家族共享资源,聚集劳动力或发展盟友关系了。

渐渐地,交换婚姻变成了一种巩固资源的方式,而不是创造一个互相负有义务、彼此联系的圈子。

家族通过家庭纽带和亲属义务使协作与分享成为一种排他行为,并且放弃更多聚集或分享资源的非正式渠道。

经济差异的加剧重新塑造了婚姻规则。

一个社会地位更高、物质资源更多的家族,在孩子的婚事上可以要求更高的“价格”。

在大家族里,为了结婚,男青年经常不得不从他们的长辈那里借钱,这使得长辈对年轻男性和女性的控制权都增加了。

投射到现代社会,很多年轻家庭的组建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依靠双方的家庭支持,尤其是在住房几乎成为结婚刚需,同时房价却日益高企的今天。

所以,从当下年轻人较以往独立意识更强的角度来看,也不难理解他们结婚意愿不足的现象。

除了有巩固资源和权力的功能外,婚姻同样是统治家族扩张社会网络和政治影响的主要工具。在特殊时期,它甚至能促成军事联盟与和平条约。

既然婚姻与如此多的事物相关,它便毫不意外地成为政治阴谋的温床。

家族和个人谋划精密的策略,创造有利于他们的联盟,禁止那些可能令对手得益的婚姻。精英们使出浑身解数来获得强大的姻亲。

几千年来,在挑选或拒绝结婚对象这个议题上,来自家族、统治当局和社会精英的操纵盖过了年轻人的个人意愿。

什么时候对婚姻彻底失望的呢(其实这届年轻人想的很明白)(4)

直到200年前,男女双方才开始从家长、教会和国家的手中夺回对婚嫁权的控制,不必再向经济需要和社会压力低头。

03

当今社会的婚姻

现代社会,随着科技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不用再为解决温饱而斗争忙碌。

什么时候对婚姻彻底失望的呢(其实这届年轻人想的很明白)(5)

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和人身安全需要后,“更高层次的需要”,例如自我表达和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就开始变得比物质需要更重要了。

人们最初想在家庭中寻求满足感。但是当婚姻不能满足人们提高了的要求时,不满情绪也相应增长了。

这是当今社会离婚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也是造成年轻人不愿结婚的原因之一。

人类预期寿命的大幅增加也改变了婚姻的条件。

一位年届60的普通人仍能指望再活上25年。

什么时候对婚姻彻底失望的呢(其实这届年轻人想的很明白)(6)

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夫妻共同生活“直至死亡将我们分开”成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得多的挑战。

当人们预期婚姻生活的大多数时间都将在共同抚养子女中度过时,这段关系看上去还是可接受的。

但是,当你意识到在孩子离家后还要与伴侣朝夕相对30年时,它可能就不堪忍受了。从来没有哪一代人被要求许下期限如此之长的承诺。

在今天自主选择的大环境下,要想拥有一段长长久久、有声有色的婚姻,年轻人在结婚前必须仔细考虑要如何建立、深化并维持那些现在几乎完全出于自愿的承诺。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年轻男女认为婚姻是人们令生活安定并好好利用人际关系的方式。

而在今天,多数年轻人都认为,只有在已经确定伴侣生活稳定、恋爱美满时人们才会结婚。

他们认为,只有在克服了风险,开始获得生活的回报的时候,步入婚姻才是合适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