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经典语录学而时习之(论语解析1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18),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论语经典语录学而时习之?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经典语录学而时习之(论语解析15)

论语经典语录学而时习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18)

朱熹:尹氏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张敬夫曰:“譬之五谷,知者知其可食者也,好者食而嗜之者也,乐者嗜之而饱者也。知而不能好,则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及于乐,则是好之未至也。此古之学者,所以自强而不息者欤?”

钱穆:本章“之”字指学,亦指道。仅知之,未能心好之,知不笃。心好之,未能确有得,则不觉其可乐,而所好亦不深。譬之知其可食,不如食而嗜之,尤不如食之而饱。孔子教人,循循善诱,期人能达於自強不息欲田罢不能之境,夫然后学之与道与我,浑然为一,乃为可乐。  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好它。喜好它,不如从心里悅乐它。”

之前所有解释此章的人,基本都如上面两位的逻辑,都将“知”解释为“知道”,于是就出现了上面许多可笑的解释。总的来说之前人们解释怎么也跑不出钱穆的:知道它,不如喜好它,喜好它不如乐悦它。这样的一种模式。

其实本章,是孔子对于实现人类文明进步而制定的三部曲。这里“知”还是要解释为“智慧”。“之”指的是“人民”,不是指的“学”或者“道”,“者”指“……的事情”,“知之”就是“使之知”的倒装,意思就是“使……智慧”,“知之者”就是“使人民有智慧”这件事,是一种使动用法,这种用法在古文中非常常见。同理,本章的“好之”,就是“使之好”的倒装,直译就是“使人民喜好”,“乐之”就是“使人民快乐”。

我们在第一篇“学而”里的第一章学习了,孔子的三个不亦,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所有学习圣人之道的君子最崇高的目标,将“人不知”的社会转变为“人不愠”的社会,是君子“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使命。因此,如何将“人不知”转变为“人不愠”,孔子在这里给出了解决办法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是一种倒推法,就是,要想让我们当下的人民群众有智慧,首先要让他们有所热爱和喜好,而要让大家有所喜好,就必须先让他们快乐起来。

如果人民群众食不果腹,每天还在为温饱发愁,怎么可能快乐得起来,心情不快乐又怎么有时间去有所爱好,没有爱好又怎么可能获得智慧,没有智慧,这个社会就永远还是“人不知”的社会,就还存在郁结。这样的逻辑孔子早就在二千年前,看穿了这个社会运作的规律。

时光转回到现在,我们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重大成果,就是刚刚在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完成了贫困人口的脱贪致富。我们国家正在向下一个100年目标,即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前进。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样的追求正是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延伸和发展。

好,我们来看本章的白话直译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要使人民有智慧,不如先让人民有爱好,要让人民有爱好,不如先让人民快乐起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