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六种活法(两种活法之牺牲)

牺牲 创造生失去令人失落、伤心、痛苦,痛不欲生了会想到死得到令人愉快、喜悦、快乐,乐到极致灵魂出窍、飘飘欲仙了,就不想回到现实两者是一对矛盾,相生相克;相辅相成,此消彼长;虚实转化,主客相易,即失即得与远失远得相应——真假虚实难辨,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人的六种活法?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的六种活法(两种活法之牺牲)

人的六种活法

牺牲 创造生

失去令人失落、伤心、痛苦,痛不欲生了会想到死。得到令人愉快、喜悦、快乐,乐到极致灵魂出窍、飘飘欲仙了,就不想回到现实。两者是一对矛盾,相生相克;相辅相成,此消彼长;虚实转化,主客相易,即失即得与远失远得相应——真假虚实难辨。

一方面,失去越多、越快,越痛;得到越多、越快,越乐。另一方面,原本富足,失去很多、很快,还剩其它,不会太痛;原本匮乏,失去一点儿、很快,即痛心不已。再一方面,失去很多、很快,看到其他人失去更多、更快,痛会减轻一些;得到很多、很快,看到其他人得到更多、更快,反而不痛快。

虚实、主客方面:实际拥有的越多,越倾向虚得,而得到只是锦上添花,增些乐子;实际拥有的越匮乏,越难得到,越追逐虚得——个人虚拟地自我满足,被鲁迅先生称之为“精神胜利法”;若是他人诱以迫切渴望的虚得,匮乏的人极可能立刻迷失,如飞蛾扑火,不顾后果——比如挣扎在社会底层,缺失存在感的人,身心脆弱,常担心穷途末路,又恐惧死后魂无归处,很容易被往生幻境诱惑得赴死。

决定得失的苦乐程度,最关键的莫过于我们与得失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深浅。如果得失对象对于我们的身体影响关乎生死,自然得之乐极,失之痛极;如果得失对象已经占据我们的内心,突然失去即令我们撕心裂肺,能否挺过去得看造化——所以从未拥有,只是想拥有的,无论得失,都对我们的打击有限。已经长期、反复拥有,而且愈益在乎的,一旦失去,最令我们痛彻心扉——从这个角度看,实际拥有越匮乏的,越无所失,因此被折磨得生不如死的机率反而越小。

决定得失的苦乐程度的,另有一个关键因素,即我们为得失对象付出了什么,付出了多少,付出了多久。这集中体现为因付出而所得的难易程度:倘若付出极多,得到很少,会感到得不偿失,痛多乐少;倘若付出极少,得到极多,自然喜出望外、心花怒放——不过,未付出而屡有所得,乐的程度会次第下降,渐至麻木,习以为常;付出极多,得到了再失去,则昏天黑地,失魂落魄。

决定得失的苦乐程度的,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再得”。突然失去,但是笃定能再得到,痛会轻些;突然得到,而且笃定还能再得,乐也轻些——如果无望再得的,无论得失,苦乐的程度都会翻倍增加:失,长痛不已,以至于多年无法释怀;得,珍惜不已,自然呵护、娇宠备至。

以上概述中的“得失对象”,主要指满足我们的“下三层六类需求”的温、饱、性、用、玩的需求对象,以及加持、促进我们的个人价值实现的价值对象。两类得失对象的共同点是,它们首先满足我们的私利。所以无论它们是具体的食、饮、衣、房、车,还是五官九窍、体貌发肤的生物特征,钱、物、收入、财产的物质财富,出身、身份、学养、才艺的人文表征,以及关联的他人,相对于我们而言,失之则痛,得之则乐。

区别在于,如果我们的生存依附于特定团体,团体所得即我们所得,团体所失即我们所失,由此形成心理和行为惯性。当团体受到外力侵袭而将有所失的时候,我们会类似本能反应地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哪怕因此招致我们前文提出的“动物死”。

值得深刻认识的是,由于生活富足,大多数人仅依托家庭即温饱无忧,人们对家庭之外的团体的封闭式依赖性普遍降低,团体意识随之下降。当团体遇到威胁、危险时,人们维护团体的表现反而不如很多生存艰难的群居动物,退缩、逃避,各顾各儿,落井下石,以他人为盾,用他人挡刀,再正常不过。

追逐个人价值将人导向私利,瓦解集体的合力。所以自古以来,至圣先贤、道德文章、官方正统等一再倡导集体价值,推崇为集体付出、奉献,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行为。一方面,这样做能实现个人价值。另一方面,这样做能为自己及家人、族人带来实际利益。所以从古至今,总有人或浸淫其中、追虚逐幻,或陷于两难、权衡利弊地,为了集体舍弃舒适,奋勇献身——其表现是我们前文分析的“追镜死”、“得镜死”,其实质是出于私利。

既然出于私利,在价值总量相对稳定,人人可得的客观条件下,他人所失即我们所得,他人所得即我们所失。他人的以上对象的得失若要令我们感同身受,前提是不触犯我们的私利,加上我们与他人属于同一团体、集体,并且相互认同或推崇,具有“同心”——即使这样,他人的失之痛、得之乐,对于我们心理的影响,往往只如蜻蜓点水、隔靴搔痒——除非我们曾经经历如他人一样或类似的得失,而相应感同身受的苦乐,只是对我们曾经的苦乐的唤醒。

他人所失即我失,他人所得即我得。真正令我们对此深有同感的,是靠日积月累的造物及其出品打底,秉持人的(造物)价值,有“本心”支撑、“本我”塑格的造物意志。不管失之痛,还是得之乐的感受,都比“下三层六类”的需求对象、个人价值得失的苦乐,来得深沉、绵密、经久。

一方面,造物及其出品与我们的需求之间的“对应关系”,因造物的精益求精、融会贯通而愈积愈累愈深细,朝精微并宏远的方向无限延展。另一方面,越是精纯、高妙的造物、造物出品及其造物者,越得之不易,付出极多,修为艰难——呕心沥血。

造物者对于其间物力和物质能量变化、转化的体验,大同小异,心意相通。所有造物及其出品通常先出于公利,再反哺私利。所以当其他造物者有所得失而苦乐相随,我们若是关联的造物者,必定苦乐应之——即使我们与其他造物者分属不同团体,彼此竞争激烈,甚至敌我有别,只要不掺杂“下三层六类需求”满足与否、个人价值的评判进行观照,双方的造物意志便能隔空感应,惺惺相惜,苦乐通融。

固然,造物者只要造物,便能一得再得。失之的痛,因此被消解很多;得之的乐,也难兴高采烈、手舞足蹈、欣喜若狂。但是,由于前两方面的加持,这并不会减轻造物者因得失而苦乐的深沉、绵密、经久,反而令其苦乐如被堤岸夹束的洪水,更加如此。而且,这同时表明,造物并产出出品,能修身养性,提升造物者的心智、性情的内秀、沉稳、从容及坚韧。

以同类或“同心”观照他人的得失,从“下三层六类需求”满足与否的角度遥想,他人失去,我们会感到可惜:那么多好吃、好穿、好玩、好乐的都没了,可惜了了;他人得到,我们会眼馋,流哈喇子。从个人价值实现与否的角度同理共情,他人失去,我们会感到惋惜:哎呀,脸蛋儿花了,钱没了,嗓子怎么唱不了了呢,舞没法跳了啊,这回名声可毁了,好端端的咋被降职、开除了呐……他人得到,我们会恭喜、祝贺、随份子——若非出于同类、“同心”,他人失去,伤痛不已,我们只会幸灾乐祸;他人得到,意兴飞扬,我们随即羡慕嫉妒恨,孤独寂寞冷。

同一个人,英年早逝,感怀其年轻、一表人才、性格开朗、人品端正、文采飞扬、名校毕业、遭难惨烈、即将晋级、妻儿无助、父母年迈等,我们会心生同情、若有所失。如果联想逝者生前不同凡响的造物出品、造福成果,其中的执着精进、艰辛曲折、幽微高妙、振奋前景等随心同频共振……而这一切已然彻底消散、逝去,永不再现——我们的心会如被抽掉了一部分光、热似的,阴霾阵阵,如泣如诉——前者惋惜个人价值,由人及己;后者痛失人的(造物)价值,深沉、绵密而且经久。

以人的(造物)价值为主导的“本心”,由造物及其出品激发、塑格的“本我”,共同支撑造物意志,将造物者的心共通并交融,指向“壹心”和“超我”。基于此,造物者既相互认同并推崇,又彼此独立、自适,共担当。当团队、集体、同人遇到威胁、危险时,作为其中成员的造物者,衡量得失,若能以一己之失换得团队、集体、很多同人的“多得”,自然倾向于主动挺身而出,为此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是真正的牺牲。世人称道的牺牲精神,实际上是造物意志在特定群体、时段、情势下的,人之社会性地展现。

生命诚可贵,但世人常常具有向死之心。修道、食丹、幻思、冥想、出神地妄图飞升成仙,灵魂出窍、飘飘欲仙地浸淫在极乐状态而不愿回归现实,沉浸在美梦中不想醒来……都是其具体表现。毕竟,人的意识瞬间古今、倏忽来去,须臾天地、刹那万千,总是动不动滋生要摆脱肉体和现实的冲动——只是,这些都发自主观,罔顾“实有”,追虚逐幻。

“实有”既指绘影成像,我们目视可及的宇宙万事万物,更指其中蕴含的、趋于统一的力和能量的变化、转化,规律和秩序的施用。而相对于所有人而言,能够与之无限精微并宏远地共通并交融的,只有借助造物及其出品,不断感悟人的(造物)价值,得以永续提升的造物意志。

造物者致力于造物并产出出品,在参照临摹、幽微探索、胸有成竹、精益求精、融会贯通的循环往复过程中天人感应,也会时不时产生摆脱肉体和现实,与其他造物者、造物师的造物意志合而为壹的身心倾向、神志意向——特定群体、时段、情势下,造物者因其作用,牺牲生命的意志表现得更加义无反顾,大义凛然。

牺牲是一类死法,同时是一类非常规状态下的“造物生”。若没有她,人类的若干种族在进化的数百万年间,早就万劫不复成千上万次了。除此之外,另一类常规状态下的“造物生”是“创造生”——创造是造物的本质。可以说,无创造,则无造物。

创造源自造物师的设定,发端于生命既“和谐”又“活泼”地交互客观环境及其中万事万物,力求与之相互适宜。延伸至人类,主观方面,我们最根本的“独立需求”,针对从未依托过的时空及其中具体对象,尤其我们可依、可靠、可倚仗的“新对象”。其上的“开放需求”,针对我们从未吸纳过的时空及其中具体对象,尤其可供我们吃、喝、呼吸、涂抹、熏蒸、晾晒等,互通有无的“新对象”——性需求产生之后,即包括所有未曾与我们暧昧不明、卿卿我我、耳鬓厮磨、翻来覆去,但是染目、浸耳、入脑、走心,令我们想入非非的“新对象”。

上升到价值需求层级,若是追逐个人价值,这一设定驱动我们在生物特征、物质财富、人文表征方面追新逐异、标新立异。若是追求人的(造物)价值,这一设定即督促我们创造不已,尝试各种类型的造物,并且朝精益求精、融会贯通,无限精微并宏远地造物,产出造物出品的方向潜深致远,天人感应。

前者横向延展,寻觅感官刺激,跟着感觉走,如光影与无穷无尽的色、相薄幸交欢——愈延展,愈嘈杂,愈浮夸,愈局限,直到结合经历、阅历、实践理出统一的规律和秩序将之归束。后者纵向深入,以物克物,与物交融,体味造物的意味、意趣、情境、意境,不断衍生真情实感,并借助造物及其出品,与其他造物者惺惺相惜、心意相通,抵达真、美、景仰、爱的新境——愈深入,愈贯通,愈扎实,愈无限,力和能量如地脉、经络网联,趋同。人性的根本基于此,天人合一的纲领据以提挈。它升格造物者的“本心”和“本我”,融通造物者的“壹心”及“超我”,令其共赴“迭生”的永恒。

只是,“创造驱力”毕竟在类人猿因体力劳动地造物,进化到人类以后才发生。相对于人类,它是先天驱力。相对于人类在类人猿阶段及之前的演化,则是后来者居上。所以发生在人身上,它远不如“原性”——具体包括“和谐”与“活泼”的生命意志基本要求,动物性的领居占有欲、“食物链惯性”、性欲,社会性的攀比心理——更根深蒂固。在成长过程中,它通常受制于“原性”。即使已经塑格,具备“本心”和“本我”,它也无时无刻不受“原性”牵扯,并被与“原性”暗通款曲,明目张胆地依附温、饱、性、用、玩等需求对象的个人价值左右。

我们自幼便尝试造物。如果它一不能令我们温饱无虞,二不能令我们得到大人的鼓励和赞赏,以此立身处世,“创造驱力”便很难发挥作用,只能被更容易讨大人欢心的个人价值表现取缔——久之,个人价值主导的心理和行为形成定势,如果无法将之摆脱,我们往往任其支使人生。

成人以后,我们似乎天天造物:炒菜、做饭,把若干食材变着花样加工成营养、美味的食物。我们的工作,通常起码是造物流程中的一个环节,最终成品不管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文化作品,终归其中蕴含我们的一份儿心力、劳力——销售、采购、商贸、配送等,也是造物的辅助环节。没有它们,生产和消费就形不成闭环,造物即无法循环往复。

然而,这些往往又不是造物,因为其中缺失两个关键因素:一是造物的创造本质;二是人的(造物)价值主导的造物意志的贯注——本来,只要我们专精于炒菜、做饭,致力于把饭菜做得越来越好,我们当下做的饭菜,比之于之前做的饭菜,必然有所创新。我们专注于工作,力求把工作做得更好,尤其在工作的过程中,意志贯通最终出品的来龙去脉——如果从事脑力劳动,则意志指向工作支持、辅助、促进产出的物质产品——我们当下的工作及其成果,比之于之前的,必然有所创新。

如此,我们的炒菜、做饭,或工作,是否属于造物呢?不一定。因为造物及其出品必须符合我们在前文提出的“造物标准”,具有人的(造物)价值:一是造物及其出品,应该满足我们和他人的价值需求及以上层级的需求,也就是说,最起码,我们炒的菜、做的饭,能够赢得他人的认同或推崇,令他人因此对我们以人相待——工作及其成果也是。

二是造物及其出品,必须创造效能增量。炒菜、做饭的水平提高了,一方面表明我们的体能、官能、意能在提升。另一方面,炒的菜、做的饭,还得具有效能增量,即色、香、味俱全,更营养、美味,吃了令我们和他人更强能、健康、长寿等——工作也是:如果我们的工作成果拉低人的需求层次,损耗、浪费能量而非创造效能增量,即未曾具有以“造物标准”界定的人的(造物)价值——这是造退、造废,甚至造损、造祸,不是造物。

我们凭人的(造物)价值立身处世,还是靠个人价值往来交际?现实生活中,不管我们专注、致力于哪一类造物并产出出品,都比不过机器量产更推陈出新、层出不穷,工业产品更精工闪耀、美观晃眼。我们日常炒菜、做饭,工作,一来为了饱腹,二来从属于个人价值实现。在从事它们的过程中,我们要么想着“好香啊,待会可以大快朵颐了”,要么盼着“下班到哪儿酸爽一下”、“快发工资还房贷啊”、“这回考试通过就拿证了”等。

于是,我们的造物意志被机器压制、取缔,被个人价值排挤、贬斥。我们炒菜、做饭,工作,通常重复、复制。为之所用的技巧、技能、技艺、专业等,就此止步不前。它们尽管具有造物内涵,但是相对于我们,既无关创造,又缺失造物意志地贯注,还不一定符合“造物标准”——即使它们体现些人的(造物)价值,掺杂些造物意志,随着我们盛年亟过,体能、官能、意能每况愈下,它们便如沙漏似的簌簌下落,逐渐清空,而不是永续提升,越来越感应到天地间造物意志的精微、宏远及永恒。

若能以造物及其出品立身处世,赢得他人的认同并推崇,获得人的(造物)价值的实现,我们即能撑住“本心”,塑格“本我”。在此基础上,不局限在相对于我们之前的造物及其出品有所精进,还要融汇他人、前人的技巧、技能、技艺、专业等,致力在相对于越来越多同业、同行的造物及其出品有所创新,更追求相对于前人、今人的造物及其出品有所创新——由于今人的某品类的造物及其出品可能不如前人的,所以超越了前人即领先了今人,拥有了未来——我们的人生前景,将如一出大剧开场的帷幕一样,徐徐拉开。

受制于传统观念及传承,人类当下的造物无不聚焦、归结于某一点儿、某一分工、某一环节或某一出品。只有在造物及其出品方面,突破“以人为中心”的狭隘视野,合乎“造物标准”的指向,模仿、学习、探索造物师的造物及其“实有”成果,朝无限精微并宏远的方向发展,我们的造物及其出品,才能更舒展地以不间断地创造,逐渐达到范围越来越深广地引领,为我们及他人赢得“创造生”。

造物师的造物及其“实有”成果,体现出以无生有、相生相克、阶段轮回(资源再生,循环利用)、连锁反应(自动化,产业链)等特征。其间贯通物力和物质能量的变化、转化,规律和秩序的施用——人类当下的造物,不由自主地呈现以上特征,只是还相当初级。如今我们的大脑,一般不乏经验、超验的规律和秩序,但是身心缺失交互物力和物质能量的体验——拜造物师为师,大方向明确,有所参照,取长补短,“创造生”才可能相对于我们而实现。

“创造生”既指个人的造物及其出品秉持“本心”,立基“本我”,永续提升,又指造物者据此达成“壹心”、“超我”,互通有无,相辅相成,同勉共进,更指人类及人类社会因此赢得永续进化及发展,不至于在未来被未来的“非人类造物者”当成“恐龙化石”搁入器皿、陈列于展馆,提取研究,拍照留念。

对于个人而言,在持续、专注地创造中造物并产出出品,还能养心:如今都市中流行的手工DIY能促进情感、缓解压力、和谐身心已是例证;前代的匠造师、书法家、画家等造物者普遍长寿——不怎么交互物力和物质能量的变化、转化,规律和秩序的施用及应用,身心无此“心验”滋养的人,无论多么养尊处优、足智多谋、文采飞扬、风度翩翩、能歌善舞、风华绝代等,则往往短命——因为他们与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看似近在咫尺,左拥右揽,见多识广、游龙戏凤,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等,实际上隔着无穷无尽的空洞。

曾经,漫天文明镜像的“他(或它)有”、“他(或它)护佑我们”,与世人卑微的仅有构成天壤之别的矛盾,推动世人玩命地追求“我(们)也要有”,从而凶悍地促进了人类的造物及其造物出品的发展及丰富。而文明镜像同时压制造物者,嚼衔、绳牵、鞭抽地笼着他们,令其造物、造物出品朝着极致务虚的方向偏执,同时蛊惑世人朝吃、喝、拉、撒、睡、性、用、玩的分等、划级,竞相标榜、攀比的方向彻底扭曲。

造物出品的极大丰富,不是为了令世人丧失造物意志,务虚贪得、形进实退地倒轮回至表面光鲜的普通动物,而是为了助力世人跳出温、饱、性的纠缠,创造更高维度的生存、发展空间,促进“实有”的永恒。

如今,人类科技已经突破文明镜像的蛊惑,朝太空、广宇无限发展,人类的造物及其出品,仅靠自身的矛盾推力就能执着向前、螺旋提升。文明镜像反而腐化为毒瘤,迅速扩散并危及人类社会的当下及未来——相对于个人而言,造物生、创造生,还是动物死、舒适死、追镜死、得镜死、造物死,亦或丧失希望地无谓牺牲,错乱成岔口,越来越如琴弦拨弄似地交织、激颤在我们的眼摸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