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入则孝)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入则孝)(1)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遵从兄长,谨慎少言,言而有信,博爱民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若还有精力,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微风][微风][微风][微风][微风][微风][微风][微风][微风][微风][微风][微风][微风][微风]

【故事分享】

淳于意从小喜爱医学,曾拜阳庆为师,学得了黄帝、扁鹊传下来的医术,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

后因得罪了权贵而被官府处以肉刑(包括在犯人脸上刺字、割鼻、断足等),并要押解到长安去行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临走时面对着五个哭哭啼啼的女儿,感慨地说:“我只有女儿,没生儿子,到了紧要关头,谁也派不了用场!” 他的小女儿缇萦听后很悲伤,决定跟随父亲西上长安,并给汉文帝写了一封信,信上说:“我父亲做官时,齐地一带的老百姓都称赞他廉洁公平。如今犯了罪,当然应该受处罚。但我痛切地感到,人死了不能复生,受肉刑断了手足也不能再长出来,虽然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我情愿给官府做奴婢,来替父亲赎罪,以便让他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到缇萦写的信后,深受感动,没有想到这么年轻的少女能有如此的智慧和文才,佩服之余,就下令免了她父亲的罪,并下令废除了肉刑。

《论语》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入则孝)(2)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弟子应该指的是年轻人,而不单一的是指孔老夫子的弟子们。

“入则孝”,就是你在家的时候你要孝顺。把父母当做自己的修炼对象,

这里有一个段子哈,说拜佛去,寺庙里磕头,和尚说你在这里拜佛一点用都没有,还跑这么远,佛在你家里呀。他说那坐在堂前的那两位父母就是你家的佛。

所以说父母有时候也会有很多的暴力情绪,奇奇怪怪的指令。但是,在家里面我们如果能够孝敬父母。用父母来修炼。岂不是更好的事情。

“出则悌”去外面和其他人打交道,俗语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就是说把大家当做朋友,当做兄弟一样好好的对待,尊敬别人。用他人做修炼。

[太阳][太阳][太阳][太阳][太阳]

“谨而信”

就是指不夸夸其谈,不要任何事情张口就来。身边的很多人慢慢的变得不靠谱,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做到尽心尽力,你少说一点嘛,那么爱吹牛。所以说用事情来修炼。

[太阳][太阳][太阳][太阳][太阳][太阳][太阳][太阳][太阳]

“泛爱众,而亲仁”

就是你能够爱更多的人,这是一种能力。其实可以分为一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爱自己,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私的人。第二种情况就是爱别人,爱身边的人,爱家人,但这种人也很累,他没有顾及到自己,身心俱疲。第三种人能够爱更多的人,爱自己,也爱别人,甚至爱身边更多的人,这种人就很厉害。培养对世界的爱,对他人的爱,这是一种完善的人格,有了完善的人格,你才有能力去关爱这个世界上其他跟你没有血缘关系的那些人,所以孔夫子说泛爱众而亲人这是内心的修炼。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就是曾经有一个大居士,他的子女讲到他的父亲,别人问他说你的父亲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他说其实我的父亲和别人没有什么不一样,他只有两件事和别人不一样,视众生如子女。待子女亦如众生。这就是那种很牛的境界了,“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入则孝)(3)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就是说,你把之前的日常都做好了,然后我们再去追求一些外在的质。礼,仪,声,乐等等,学这些东西就孔子说的那个礼,乐,射,御,书,数等等。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把这些东西综合的学好,你才能变成一个有学问的成年人。其实孔子这段话是给所有人的一个进阶修炼的态度,即便你没有能力去读那么多的书,去学那么多的知识,但是你在家里面可以把为人处事,日常生活这方面的内在涵养给修炼的很好。为什么这句话放在最后,更由此看出一个人的品德教养更是在其他文学涵养之上的。

《论语》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入则孝)(4)

其实这篇段落讲的,可以归纳为,跟父母修炼,跟他人修炼,做事情修炼。在自己内心修炼。从而使自己更为优秀。所以古人的很多流传,经验和教言都是意义非凡,涵义深长,很有意义的,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都能够使用到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