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和十年后的武汉的东湖(以前是武汉的尽头)
“奔跑吧·光谷”接力跑
长江日报融媒体12月10日讯(记者郑良中 蔡木子)11月末,一场“奔跑吧·光谷”接力跑在武汉上演。从东湖高新区最初的办公地点——洪山区卓刀泉672医院小红楼出发,一路向东,经武汉邮科院、光谷广场、华中科大、创业街、光谷国际网球中心、光谷生物城、光谷公共服务中心、武汉未来科技城、左岭新城、国家存储器基地等光谷地标,光谷几代企业家、创业者、科研人员、普通员工等接力奔跑。
跑过的是这30公里光谷生长年轮,纪念的是光谷30年逐步成长为一座创新创业、宜居宜业的新城历程。
“现在,光谷实有人口168万,占武汉常住人口15%,也就是说,每7个武汉人中,就有1个是光谷人。”东湖高新区公安分局人口大队大队长陈瑛介绍,光谷已经是武汉人口密度最大的一个区。
很难想象,这样的光谷发展历程只有30年。
“30年前,你以为她是武汉的尽头,现在却成了武汉的起点。”从小在这武汉东郊、东湖之畔长大的徐翔见证了这座新城的飞速生长。
1984年,“东湖技术密集经济小区规划办公室”成立,工作人员只有5名。1988年12月5日,在租借的卓刀泉一栋“小红楼”内,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办公室挂牌办公。1995年6月,管委会迁至珞喻路546号办公。此后的十余年里,光谷开始了迅猛的东扩史,发展出光电子等五大支柱产业。
2015年8月3日,位于高新大道777号的光谷公共服务中心开始启用。两年后,管委会再次东迁11公里。
向东,再向东,从当初的农田草地到与全球新经济同频共振的中心,光谷俨然已是武汉东扩的一座新城。
如今,光谷作为一座新城已然丰满成形。“四横三纵”的主干路网,BRT快速公交、地铁、有轨电车等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她的骨架;8个公园、120公里绿道是她的外衣;110所各级各类学校、4座三甲医院、20多家商业体丰腴了她的身体。
沿着珞喻路,一路向东,会发现光谷的道路纵横交错,井字形布局。曾唤作“关山一路”的关山大道,成了“总部一条街”,这里的公司搅动着中国互联网江湖;沿着高新大道,一路向东,则是光电子产业、高技术服务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五路纵队”一字排开;沿着左岭大道沿线8公里,分布着国家存储器基地、武汉华星光电、武汉天马微电子等4000亿元的战略新兴产业投资,被誉为“黄金大道”。
在那些生活于光谷的人眼里,光谷是一个脱离老汉口文化、接轨世界基因的“绿洲”。来自五湖四海、说着各式方言,看似有太多不确定因素的光谷却逐渐形成自己的同一文化——海纳百川、拥抱变化。
“不破不立”,在IC咖啡武汉站总经理龚斌眼里,光谷就是在不断打破现状、不断尝试改变中一步步生成起来的城市。他圈子中的大多数人,很容易认同“我是一个光谷人”。
光谷之于武汉,是老城新生的注解。
周身流淌的是产业血液。从创新创业的近十万市场主体,到长江存储、中国信科、长飞光纤等国之重器,绵延不衰的产业集群让光谷的“新陈代谢”始终旺盛,不断撰写着老城新生的故事。
链接>>>
光谷的“全国首创”
诞生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高科技企业;
中国第一条实用化的光纤通信线路,跨越武汉三镇联通;
创建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诞生我国第一家民营股份制企业;
获批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开启“武汉·中国光谷”征程;
筹建我国光电子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
获批建设我国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获批首批现代服务业试点,我国第一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12个国家产业化基地;
实施我国第一家央企股权激励试点;
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黄金十条”,开全国先河,促进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改;
建立“园区服务企业、街道服务群众、机关服务基层”的全国首创“三条线”服务体系;
商事登记“三表合一”全国首创。
【编辑:金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