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颍川在河南什么地方 曾以许昌为县治的

曾以许昌为县治的“颍阴县”究竟如何得名?

以前的颍川在河南什么地方 曾以许昌为县治的(1)

老家许昌

曾以许昌为县治的“颍阴县”究竟如何得名?‖老家许昌

文·图‖路志纯

笔者知道有个颍阴县源于长葛最为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的陈寔。陈寔是海内外“颍川陈氏”的始祖,还是东汉有名的“颍川四长”之首。当年,他曾与“颍川四长”的另一位荀淑相聚于“颍阴”。荀淑,颍阴人,曾任朗陵长。

有一天,陈寔带着两个儿子及小孙陈群,驾牛车拜访荀淑。荀淑设宴款待,八个儿子侍陪,两家甚为欢乐。就在此时,朝中太史夜观天象,说众德星相聚,于是奏称“德星汇,五百里内有贤人聚”。时京都洛阳距颍阴380里,正好500里内,兼之陈、荀以贤德闻名,于是人们把天上的“德星聚”归应在他们两家身上,陈寔也因此被后人称作“德星”。

宋代人据此,在今许昌市区原址建了一座别致的亭子,名德星亭,亦称聚星亭,内设陈、荀二贤画屏,成为许州一大名胜。历代名人对此亭颇为欣赏,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南宋理学家朱熹居许所作《聚星亭画屏赞》,更为诸多名篇之首!于笔者而言,还记住了他们相聚的地方——颍阴。

后来,笔者在探究长葛古城遗存之一的长社城时,知道公元548年,当时既为县治亦为颍川郡治的长社城因大规模的战事而被水所毁,颍川郡治与长社县治均由此迁往颍阴。

再就是2018年10月11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曾发表马炎心、贾凤翔两位先生的的作品《许昌护城河和小西湖究竟形成于何时?标准答案来了!》,更多次论及“颍阴”。(欲欣赏此文,欢迎朋友们点击以下链接:许昌护城河和小西湖究竟形成于何时?标准答案来了!)

笔者有一癖好——瞎想,在读到两位先生的作品前就曾想过,颍阴县在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析许县所置,“颍阴”可能因颍河而得名,但颍河在今之许昌城区之南,古代以“阴阳”命地名有一定之规,即:

以水划分——南北走向:北为阳,南为阴;东西走向:东为阳,西为阴。

问题来了:颍阴县并不在颍河之南,而在其北,且看今之地图(图中粗的红线为今之颍河流向):

依水之“北为阳,南为阴”的规则,颍水之北的这个县不能称“颍阴”呀,但事实是它就叫“颍阴县”!

于是向方家请教,有学者说是因为颍河改道了。意思是说,当年颍水流经颍阴县城之北,后来“改道”于今之许昌之南了,所以……但改道于何时,为什么改道,就笔者能读到的史料却没见有学者论及。那就自己探究吧!

笔者查到2014年4月25日许昌学院魏晋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马宝记解说许昌“三国河流”的网文。马教授解说了许昌市区及周边的“三国河流”——运粮河、枣祗河、艾城河、襄城县运粮河、玛瑙河以及灌沟共6条,很遗憾,没有颍河。

于是,笔者查阅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的民国二十六年(1937)《禹县志》,其《卷三·山志》载:

禹之为县,山川盘纡,形势险固。具茨、崆峒亘其北,大雄、大刘峙其西,三峰屏其南,大陵环其东。颍水入自西北而出于东南,以为襟带。

这就是说,颍水在禹州境内因其北、其南和其东都有山峦相阻,是无法改道的。

其《卷四·水志》载:颍水

又东南十四里至褚河铺

又东南七里至白垌

又东南六里至沟张

又东南四里至化庄

又东南八里至过祁台寺入许昌县境

下图是一幅清顺治八年(1651)禹州境域图,标有颍河流经如禇河、化庄等地点,与今之位置一致。

那么,颍河东南出禹州流入许昌县是否会改道呢?笔者是长葛人,长葛的陉山和新郑的具茨山都是嵩山山脉的南延。自陉山往南,渐次成为丘陵,有南北向的汉王岗、霸王岗再南延至原许昌县境,经灵井,直达椹涧。原许昌县最大的水库——孙庄水库在椹涧乡政府之西两公里处,水库西边丘陵连绵,古时此丘陵称熊耳山。由长葛陉山至此,连绵的丘陵之东即为古之“颍川平原”,这也就是说,颍河要改道,也只能在进入“颍川平原”之后,在山区和丘陵地区由于地形的挟持,是不可能改道的。

因丘陵已达椹涧,而椹涧位于许昌市区西南二十多公里,即便于此地改道,依然在颍阴县城之南!

这里,还要说一下影响颍河流向的伏牛山脉的另一道山系——箕山山脉。该山脉从汝阳县东北部,自西向东蜿蜒经登封、汝州、郏县至禹州西部及东部著名的大鸿寨、三封山和柏山后,消逝在“颍川平原”。箕山山系隔颍河与具茨山山系相望,形成南北两山夹颍水而峙的独特地形。

请注意,既然颍河在流入“颍川平原”之前被南北两山“夹峙”,所以只有流到襄城县东北部,箕山余脉“消失”后,遇到较大的“坡降”,便顺势转而向南而去。让我们再看看以下资料:

今之“襄城县”,词条中说:该县有海拔81—128米的岗丘7个。其中包括八士岗、百宁岗、风阳岗、麦岭岗、胡岗、尧城岗、灵树岗,面积共44.8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0%。

而百宁岗、麦岭岗,据清道光十八年(1838)《许州志》载:“百宁岗在襄城县东四十里”;“麦岭岗在襄城东四十五里”。该志还记载有一道“伯达岗”,“在襄城北三十里,下有八塜,俗传周八士墓。”这道岗可能在“海拔81—128米”之下,故该词条无载。

该词条又载:该县“北部为丘陵地带”,“全县地势呈西高东低,由西北王洛乡房村至东南姜庄乡河北王村,坡降为1:1600。”

综合以上记述,就不难理解颍河在原许昌县与襄城县之间的流向,特别是流出丘陵地带进入“颍川平原”后,为何突然掉头向南而去。

这一切都说明颍河在襄城县东北部南转之以上河段是不存在改道条件的。

让我们看下设置颍阴县时的西汉和宋代地图(下图为西汉地图,文首为宋代地图,两图粗红线均为颍河)。

潭其骧是我国最权威的古代地理学家,上面两图均出自潭先生编印的1982年版《中国古代地图集》。

从当代、西汉、宋代有关颍河的地图上,不难看出,颍河都未曾改道。客观地说,由于其流经的地形,决定了它在襄城县东北部南转之以上河段不存在这种条件。

当然,未曾改道,不等于河床没有滚动过,小的滚动是难免的,但这同改道不是一个概念。

既然没有改过道,西汉初年(公元前201年)设置的颍阴县不在颍河之南,但它偏偏称为“颍阴”,是因为此前先已设置了颍阳县了吗?颍阳县设置于秦,其治在今许昌市西南,应为今襄城县一带。

我国古代的阴阳学说,视阴阳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昼为阳,夜为阴;男为阳,女为阴。若以地理方位来讲,南为阳,北为阴;东为阳,西为阴,如此等等,《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即:万物皆有阴阳,且相负相抱。阴阳二气在互相激荡中构成新的和谐体。总之,阴阳无处不在,万事万物、自然现象皆蕴含其中。那么,是否先有了颍阳县,后设的恰处西南、东北方位的县与其“相辅相成”、“构成新的和谐体”而谓其“颍阴县”呢?

但是《汉书·地理志》载:“颍阴,秦置,为颍川郡属县,因郡内有颍水南流而得名。颍阴在颍水之东。”这就是说“颍阴县”的得名还来自颍河,且“颍水南流”,造成这个新置的县在“颍水之东”。

颍水南流,前面已说过“颍河流到襄城县东北部,当箕山余脉‘消失’后,转而向南而去。”那么,颍水之东怎么就称其为“阴”呢?依地理方位的“阴阳”来说,理当“东为阳,西为阴”的。

看来,还得往“阴阳学说”里寻找。还真找到了。

且看下面这段出自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0年第一期(总第40期)刘沛林著《<周易>阴阳论与地名阴阳法则》中的论述:

正因为中国古代地名阴阳法则的确定,是以该地向阳、背阳之势来决定的,故中国古代还有一种山之东、水之西取“阳”、山之西、水之东取“阴”的地名命名现象。因为太阳东出,山之东坡为阳坡,西坡为阴坡,一明一暗,便成“阳”、“阴”。同样,大河常处两山之间,河之东对应的是山之阴坡,河之西对应的是山之阳坡。故有山之东、水之西为阳,山之西、水之东为阴的命名现象的出现。如耒阳因处耒水之西而得名,湘阴因处湘江之东而得名,汾阳因处汾水之西而得名,灌阳因处灌水之西而得名等等。

结论是:颍河流到襄城县东北部,当箕山余脉‘消失’后,遇到较大的“坡降”,便顺势转而向南而去。新置的县在“颍水之东”,依阴阳学说以水而论的“水之东为阴”,这个从许县析置出来的新县便得名“颍阴”了。

【作者简介】路志纯,长葛市文促会副会长、长葛地方史志“票友”。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