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的人生感悟(道德经打开灵性空间)

开悟,不是要我们成为更好或更快乐的人。开悟,不是要我们达到个人成长或灵性进化。开悟,是要让我们的智慧自然显现出来,能够离苦得乐,收获人生中的幸福和快乐。

然而,开悟的人是大器晚成的人,也是大爱无疆的人。开悟的人知道“道”的含义,就是:做正直的人,一生只做好事、做善事,做正确的事,做正确的选择。开悟的人信奉: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道德经里的人生感悟(道德经打开灵性空间)(1)

正因如此,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老子、庄子、列子和文子,他们存在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引导我们进入“开悟”的状态。

在这些圣人看来,开悟就是内心的觉醒,这种觉醒靠修行,我们就能向内看,找到深深埋藏在内心的秘密,当我们把所有的爱都安置在心的秘境时,我们就能慢慢走向开悟,就能出现神迹。

在这些圣人看来,真正的修行既不需要藏在深山老林里,也不需要躲在寺院庙宇里。在滚滚红尘中,如果我们能借各种凡人俗事把心修平了,把人做正了,我们就算是走上开悟的大道了。

在这些圣人看来,我们在人世间体验的过程,都是我们修行开悟觉醒和磨炼灵魂的进程。

在这些圣人看来,开悟需要不断提升心性来实现,通过磨炼心性从而升华灵魂,把灵魂磨砺得纯净而提升灵魂的输出频率,与宇宙智慧的宝库进行同频链接,从而获得接近主宰天地自然的根本规律。

这所有的一切,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道”,开悟觉醒是人生体验的前提基础,开悟才能觉醒自己,让我们知道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外在体验才能属于灵魂中的那个自己,我们的灵魂经过升华,才能链接宇宙。

可见,心,生出万物,所谓的物质世界;生出意识,所谓的精神世界。有,是心欲令其有;无,是心欲令其无。都是心在妄想、分别、执着。

无论是印度的释迦牟尼,以色列的耶稣,还是老子和庄子等,都在告诫我们,要清净自己的心,看好自己的心,洗浴自己的心。

圣人,把自己的地位放置最低,大都在当乞丐,在过乞食的生活,为什么?他们在无声地告诉我们,圣人,圣在其心,而非其身。

我们要照顾好我们的心,关照好心的每一块地方。我们需要像爱别人那样,去爱这颗心。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我们只有真实地展现自己,抚平内心的沟壑,才能遇见最真实的自己。

只要我们的心能够促使我们开悟觉醒,我们就能与宇宙中的“道”进行有效连接,更加接近自然中最根本的规律,从而获得顺“道”而为的最高智慧,以此获得正确体验人生的旅程。

老子在《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乃是修心,就是归还大道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是三、二、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达到无的高度,心,洗浴得干干净净。这就是“浴,神不死”。这不死的心,就是生出一切有和无的玄牝。

道德经里的人生感悟(道德经打开灵性空间)(2)

这玄之又玄的东西,其实也很简单,简单到就像我们在看一本书一样。尽管我们看到的是书的逐字逐文,但我们体会到的却是作者当时大脑空间的思维,我们不是在看文字表面。这就像我们在读《心经》和《金刚经》的时候,我们的思维已经进入到了佛陀的灵性空间,已经体会到了佛陀当年游历四方,经受磨难的感觉。

当我们在读《道德经》时,我们同样进入到了老子的灵性空间,我们已经体会到了老子看山看水的感觉。在这种感觉中,我们是无法体会自己“眼、耳、鼻、舌、身、意”的,我们是完全没有任何知觉,只是无意识地进入到了五蕴皆空的状态。

当我们打坐冥想时,我们能看见什么吗?能吃出什么味道吗?走神的时候,是不是对别人视而不见?这种无意识的状态,自然就进入没有忧虑,没有生老病死烦恼的清静状态。只有我们的内心进入灵性空间的时候,我们对很多的经典图书才会更加容易地理解。

思维写成文字,文字本身已经无法完全表达思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去和佛陀,要去和老子发生直接连接的原因。我们就是要通过他们的文字、语言等直接进入他们的大脑,进入他们的内心,并与我们连接。只有我们用心去与他们连接,用思维的脑电波去与他们交流,我们才能进入他们的灵性空间,才能获取他们的知识乃至智慧,这就是进入灵性空间的奥秘。

为什么我们很多时候从古人那儿只能感受到知识,却无法得到智慧,就因为我们没有进入他们的灵性空间。

灵性空间本身就是一种能量磁场,灵性空间的磁场是潜意识能量磁场中的一种。如果说灵性就是参悟智慧的智慧,那么灵性空间就是他们天赋智慧的栖息地。我们只有进入他们的灵性空间,才能吸收他们的能量,才能获取他们的知识,乃至智慧,这就是一种灵力的外现。

灵力是灵性空间释放的神经传导物质,它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控制意识,不至于让我们的意识脱轨。如果一个人被潜意识控制和遥控,就能在意识的引导下让灵性空间的能量释放。我们的潜意识在意识的引导下,就能不断地爆发能量,不断地产生灵感。

灵性开悟,就意味着释放我们的天赋和智慧,在瞬间改变我们的能量,产生灵力,让我们能够找到自己的真心,享受当下。

如果我们要做一件事,首先我们需要注意到这个事,是谓有缘。我们愿意消耗自己的时间去做这个事,是谓信。

信什么?要么这件事能让我们得到,要么就能让我们减少损失。也就是趋利避害。于是我们会发现,一切的一切无非是此二者的幻化,也就是我们的行为动力。

我们为什么要追求物质财富?这是因为我们从小生活的周身环境给我们建立了一种匮乏感,亦或是曾经我们所能享受过的最大快乐来自于物质。总之,我们的追求是被构建而成的,包括情感,甚至是灵性。

我们越深地进入开悟状态,我们就会有持续不断地越来越深的合一、平和、寂静、爱和喜悦的状态。

我们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多地安住在难以言传的境界,而且,矛盾的是,那又是真实的境界。

不管怎样,我们的头脑都有可能翻出各种冲突、抗拒和怀疑。这是自我的本质,抗拒改变,这已经成了头脑内部的记忆模式,当头脑试图否定经验时,就会想方设法弄出很大的力量。

我们是允许这一切发生的,最终,一个巨大的平静就会突然降临。任何事被全然地经验就是喜悦。转怒为喜也罢,从痛苦走向幸福,对他人产生影响,或者我们做到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也罢,都是灵力在起作用。

善的念头所产生的神经传导物质会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和幸福感,而恶的神经传导物质,将使我们走向魔性的一面。这种在灵性空间磁场能量的作用下,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斗争,就是我们常说的佛性和魔性的较量。

道德经里的人生感悟(道德经打开灵性空间)(3)

事实上,如果有一件事被我们完全地理解,我们在通往开悟的路上就会非常短。我们就能得到开悟后的喜悦,就能感知到,我们的心在潜默移化中已经发生了如下变化。

思考能力变得很强、可以融会贯通——

开悟的人因为心静,“静能生慧”,看起来变得比过去聪明了许多,开悟的人学会了思考,遇到问题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断地寻求答案。

开悟的人能积极地思考,可以举一反三,甚至可以明白很多难以理解的事情,如:《易经》、风水、自然规律对生活、人生的重要性等等。

知道了自己此生的“任务”、“生活的意义”——

很少有人能知道自己此生的意义,开悟的人却“知道”自己此生的任务和活着的意义。

有的人是吃喝玩乐,有的人是为了光宗耀祖,有的人是为了赚钱,有的人是为了更多的物质活着,有的人是为了博学多才。

开悟的人要完成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名垂青史的任务,也就是“立德”、“立言”、“立功”的任务,也就是品德高尚、有造福子孙后代的言行举止、做更多的好事、善事。

格局变得很大——

开悟的人,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处于“功名利禄”之外,他们的眼光独到、见解不凡、他们做事总是想得更远、更深,他们不考虑名利、地位,他们想的是如何把每件事做得完美。

不断地反省自己的得失——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开悟的人时刻都在反省自己的过失,他们会为了自己曾经“犯”的每一个微小的小错误痛心不已,他们不断地改正自己做得不完美的地方,让自己臻于完美的境地。

感恩心理越来越强烈——

开悟的人懂得感恩,他们对任何事都抱着感动的心情,如:感恩阳光的普照,感恩雨后初晴的彩虹,感恩每一粒粮食,感恩每一滴水,感恩夕阳的美好等等。

不再有执念,与过去看不惯的人或事和解、放下——

开悟的人不会纠结于某些事上面,他们懂得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没有永恒,能够永恒的只有自己善良、感恩的心。

有的人遇到困难会想不开,有的人知道一切向前看,不回头看那些让自己不高兴、不满意的事、让自己不喜欢的人,他们知道、过去的已经永远的成为了过去,未来的路才是铺满幸福快乐的路。

明白了“大道至简”的道理——

开悟的人已经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知道了自然规律也是人生规律的缩影,最大的道理也是最简单的道理。如:天地人三才、阴阳的多种含义、因果轮回的含义等等。

心态变得平和——

也许开悟的人以前脾气急躁,开悟之后则有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可以笑对一切事,笑对一切人,他们可以做到“以德报怨”、一切随缘、一切顺其自然等等。

人生的境界接近“儒”、“释”、“道”三界——

开悟的人的思想境界已经到了很多人不可及的高度,他们更喜欢读书沉淀自己,让自己的心平静如水,远离喧嚣的尘世,回归悠然自得的大自然。他们已经到了无私、无惧、无我的境地。

然而,灵性空间能否打开,在于我们心性境界的提升,在于我们如何用意识能量去释放潜意识的能量,在于我们如何让天赋智慧存储的灵性空间与宇宙神秘处的能量磁场互通有无,因为灵性的修为在于打通彼此之间的障碍,让另外在宇宙深处的神秘空间的“我”去感知三维世界的我,提升我们的心性。

道德经里的人生感悟(道德经打开灵性空间)(4)

让我们在提升心性的过程中体验到冲突被全然地经验是喜悦,伤痛被全然地经验是喜悦,悲痛被全然地经验是喜悦,怀疑被全然地经验是喜悦,愤怒被全然地经验是喜悦,快乐被全然地经验是喜悦,爱被全然地经验是喜悦。

让我们在提升心性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消失了,不断地制造有关现实的解释的需求也随之消失。对现实的解释消失了,我们就能如实地经验现实本身,而不是我们所喜欢的样子。

让我们在心性提升的体验过程中,感受到我们是在不断地强烈渴望我们所定义的开心的体验,而不是在不断地抗拒我们所定义的不开心的体验。我们只是在简简单单地经验,一个片刻接着一个片刻,意识通过我们表达出自己。

这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别人告诉我们的,是我们的思维已经在与宇宙能量进行对接,意念与灵感就是这样产生的。于是我们触摸到了那些在第四维空间才存在的能量与智慧,这才是核心。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扇通往宇宙智慧的窗口,心是灵魂最神圣的空间,心既内在。向内看,心的眼睛会被打开,心灵的窗户栖息在此处,安定在当下的时空里,我们的心就会为自己呈现一切。

我们不要否定这份链接,我们要去感受和内心对话的片刻,所有的不快、失望、苦难需要在当下被扭转。

我们千万不要让我们这颗心期待着我们能够去照顾它,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回心的觉知,守静,守时,守空,就能达到一种超脱,这就是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

道德经里的人生感悟(道德经打开灵性空间)(5)

我们千万不要因为外界的噪杂丧失了宁静,不要因流逝的时光而忧愁,不要因空幻境遇失去勇气,我们只有守住自己的本心,让心性绽放出智慧的力量,我们就可以舒适地随顺生命之流,活在当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