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封那么多诸侯王(遭人诟病的分封同姓诸侯王)

公元前202年,刘邦登基称帝,建立了西汉王朝。同时迫于当时的形势,分封了一批异姓诸侯王,形成了郡国并存的国家体制。但是分封异性诸侯王只是权宜之计,刘邦对于异性诸侯王一点也不放心,经历过楚汉争霸的他十分清楚这些诸侯王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他担心诸侯王万一哪天对自己不满意起兵反叛,自己会落得和项羽一样的下场。于是刘邦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费尽心思清除了一个个异性诸侯王,只剩下最弱最恭顺且有利用价值的长沙王。与此同时,刘邦又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到关东地区。

后人觉得这是在开历史的倒车,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埋下了祸端,是错误的决定。但是分封同姓诸侯王就没有什么好处吗?我们要知道,每一项政策都是时代的产物,没有万古不变的政策,只有最适合当下的政策。就让我做次事后诸葛亮,给大家掰一掰在当时的环境下,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好处。因为,这或许这是刘邦最英明的一个决定。

刘邦为什么封那么多诸侯王(遭人诟病的分封同姓诸侯王)(1)

刘邦所面临的难题

刘邦建立汉朝之初,汉朝只能算是实力最强的诸侯国,虽然他或用武力或用计谋除去了一个个异姓诸侯王,然而他依然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如何快速稳定国家政局,使汉朝摆脱秦末的混乱局面,同时也要让老百姓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如果做不到,汉朝的统治将会变得岌岌可危。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让我们看看当时刘邦接手的是怎样一个烂摊子。经历了反秦斗争和楚汉争霸,当时的经济已经崩溃了。劳动力和各种社会资源都投入到战争这台绞肉机里,田地荒芜、人口锐减,当时物价已经涨到一石米5000钱的地步,要知道在战国时期一石米才卖43钱。与此同时,各地豪强趁机霸占田地、鱼、盐、铁之利,百姓为了求活路,要么躲进深山老林过上原始人的生活,要么只有卖身于豪强为奴为婢,仅为有口饭吃。可谓是一幅末日景象。

刘邦为什么封那么多诸侯王(遭人诟病的分封同姓诸侯王)(2)

韩信

其次,虽然异姓诸侯王被清除了,但是汉朝政府想对原诸侯王统治的关东地区实行有效控制是很困难的。这个就要从汉朝政府的架构说起,汉承秦制,尤其是刘邦在位时的汉朝政府架构是直接照搬秦朝的(当时也没有多少选择,要么秦制,要么周制,创新制度?抱歉,没空)。我们知道,秦朝是中国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它的很多制度是需要经历时间的检验然后不断完善的,也就是说,秦制有诸多缺陷。这里我们要谈到的一个缺陷是官吏人数太少了。刘邦统治时期,全国官吏约13806人,其中地方官吏约10806人,就算汉朝全国都实行郡县制,地方官吏也的人数也不会超过20000人(汉景帝时期的官吏人数约为86649人,汉武帝时期则约为153049人),而当时的全国总人口约1400万人。以当时政府的行政能力加上交通不便,如此少的官吏根本不足以维持对全国的控制,中央政府能有效控制的区域只有刘邦经营了多年的关中地区以及离首都长安较近的部分区域。

刘邦为什么封那么多诸侯王(遭人诟病的分封同姓诸侯王)(3)

也许有人会说,秦朝举国实行秦制,也没分封诸侯王,怎么就能维持对国家的统治呢?我们要知道秦朝政府可是手握几十万大军,而且粮食充足,加上秦国本土的统治稳定,而新征服的六国领土无力反抗。所以秦朝凭着这么点官吏就足以掌控全国十几年之久,如果秦二世能施仁政,估计都没刘邦项羽什么事了。而汉朝呢,经历了秦末的暴政和多年战乱,农业几近崩溃,政府养不起几十万大军,只能让绝大部分士兵解甲归田,导致朝廷的士兵数量锐减,加上汉朝政府的统治根基浅薄、百姓缺乏认同感,同时山高皇帝远的关东地区还存在原异姓诸侯王的残余势力和地方豪强,匈奴也时不时跑出来搞事情。如此混乱的局面,可不是靠郡县的那点官吏就能管的来的,说不定哪天官吏就被人杀了,进而发生叛乱,到时候凭朝廷手里的那点军队根本无力镇压。

刘邦为什么封那么多诸侯王(遭人诟病的分封同姓诸侯王)(4)

卢绾

那么该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是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汉朝那么大,中央政府能直接管辖的地区主要还是首都长安邻近区域。不过从这个思路出发,是不是设置几个小中央政府来管辖关东地区的广大区域呢?当然可以了,这就是诸侯国制度嘛,重点在于让谁来做诸侯王?让开国功臣去做,刘邦肯定是不放心的,当时能让刘邦放心的,只有刘氏宗亲了,也就是分封同姓诸侯王。那么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好处。

稳定关东地区的统治

这些分封的同姓诸侯王可谓是白手起家,在封地要人望没人望,要势力没势力,他们能在封地站稳脚跟全靠中央政府的支持,所以至少在刘邦统治时期,这些同姓诸侯王不仅不会叛乱,还会坚定的站在中央政府一边。

刘邦为什么封那么多诸侯王(遭人诟病的分封同姓诸侯王)(5)

从个人利益利益出发,当他们到了各自的封地后,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当地政局,这样自己的统治才能长久。而要想稳定当地政局,就要做到两点:快速稳定封国的治安和让老百姓能吃饱饭。

对于前者,诸侯王手里刚好掌握着一定规模的军队,有了军队,无论是原异姓诸侯王残余势力还是地方豪强至少不敢公然闹事,如果发生小股叛乱,诸侯王可以快速派兵平叛。如果发生大规模叛,汉朝政府自然会派兵平叛的,诸侯国军队只要牵制住叛军即可。

对于后者,各诸侯国只需要严格执行汉朝政府的一系列振兴农业政策即可。即鼓励士兵解甲归田、招抚流亡人口、解放奴婢、减轻田租、鼓励生育这五条政策。为了自己的利益,这些政策的执行效果估计比中央政府治下的郡县还要好。

刘邦为什么封那么多诸侯王(遭人诟病的分封同姓诸侯王)(6)

事实上各诸侯国在发展农业上做的比预计的更好。汉初人口比秦末锐减了600万,当时面临着地多人少的情况,想要快速发展农业就要更多人口,但是人口有限,于是各诸侯国为了争取更多的人口,可谓是不遗余力。各国都出台了一些列优待国民的政策。比如吴王因为当地盛产铜,可以自己铸币,干脆免了百姓的税赋;淮南王收留罪犯,给他们置家送田一步到位;有的诸侯王推出了有偿服徭役政策。总之,各诸侯国为了增加本国人口可谓是不遗余力,有了竞争后,老百姓的待遇更好了,其结果当然是随着人口的增多,农业蓬勃发展,百姓安居乐业了。而汉朝的统治也基本稳定下来。所以说,同姓诸侯王对于稳定关东地区的统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加速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据《史记》记载:汉初,皇帝找不到四匹颜色一样的马拉车,大臣都只能乘坐牛车。可见汉初的物资是有多匮乏,经济是有多衰退。各诸侯国稳定了政局后,下一步肯定是要发展经济了,毕竟当上了国王,不能还过以前的穷日子吧,这就是人性。

刘邦为什么封那么多诸侯王(遭人诟病的分封同姓诸侯王)(7)

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相较于中央政府有着天然的优势。汉朝政府的政令都是全国性的,也就是一刀切,但是有些政令需要因地制宜,比如经济就是如此,各地的优势产业各不相同,因此各地要发展经济就该针对自身的优势产业,在这点上,诸侯国政府做的就很不错。比如齐国,盛产鱼盐,同时适合种植桑麻等经济作物,于是齐国大力发展桑麻种植和制盐业;吴国,盛产海盐和铜,于是吴王派人煮盐、铸币,使得吴国非常富有;燕国和代北国则因地制宜的发展出半农半牧的经济区,这两国的牛羊可是远近闻名;长沙国则利用水利之便,开发水田种植水稻,成为粮食生产大国。总之,事实证明这些诸侯国都因地制宜的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可以说后来的“文景之治”也有这些诸侯国的一份功劳。

刘邦为什么封那么多诸侯王(遭人诟病的分封同姓诸侯王)(8)

附带的好处:诸侯王可以牵制开国功臣

从《史记》的记录,我们可以发现一件事:汉初发生的多次叛乱,基本都是刘邦亲自领军平叛,除非敌人兵分多路他分身乏术,才会派将领领偏师平叛。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刘邦不仅对异姓诸侯王不信任,对他手下的这些开国功臣也不是很信任,因此不给他们手握重兵的机会。而当时的中央政府就是由这些开国功臣组成的,刘邦在世的时候镇得住他们,如果刘邦不在了,他们会不会把持朝政呢?真不好说,毕竟“诸吕之乱”就是这些开国功臣演的一出好戏。

而有了同姓诸侯王就不一样了,诸侯王要钱有钱要兵有兵,开国功臣想做乱,得先问问这些刘姓诸侯王同不同意。所以,刘邦分封同姓诸侯王可能也有牵制开国功臣的意思。

刘邦为什么封那么多诸侯王(遭人诟病的分封同姓诸侯王)(9)

换个角度看问题

当人们回过头去看历史时,一定要带入时代背景中去。所有的政策都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在变化,决策也需要做出相对的变化。提出分封同姓诸侯王的是刘邦,那么我们就要站在他的时代他的角度去看待这段历史。在汉初这个混乱的时代,同姓诸侯国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都是无法无视的。既然有诸多好处,那么这条政策在当时就是善政,应该给予好评。至于开历史的倒车,那都放在天下安定之后的环境里看待这个问题了,时代背景已经错了。毕竟那个时候,诸侯国们已经完成了他们稳定政局、恢复经济的使命,接下来等待着他们的只能是一步步被削弱的命运。

参考资料:

《史记》

《中国全史》

《西汉官吏数量研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