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瓜山以前的农民搬哪里去了(富阳大地上的档案1:探访王洲雄瓜地)
富阳大地上的档案1:探访王洲雄瓜地
孙伟良
秋高气爽的日子里,闲来无事,我和妻驱车王洲,想去看一下老祖宗孙钟种瓜的“雄瓜地”。
从鹿山街道到上里山村口转弯,上320国道,没多少时间已身临东吴大桥。上桥探望,远处苍山如黛,近处江水滔滔。十几分钟后,车驶入乡间小道,路上稻谷微黄,玉米昂扬,到处是田园牧歌的美好风光。这导航就是好,无须问路,当我们在一条笔直的道上停下时,眼前出现一个高耸的木质亭子,上书“雄瓜地”是也。
王洲,古称孙洲、洋涨。明正统五年1400年)吴堂纂修《富春志》称其地为孙洲,因孙氏迁居此洲最先,后孙权成霸业又改称王洲。其实,王洲为富春江中的一个沙洲而已。我见过富阳的老地图,早先,一条很大的水流从上游拐弯过来,把王洲隔在水中央。如今,这条水流仍在,只是越来越小,越来越细,感觉王洲只有一面临江,其他都和陆地紧紧连在一块儿了。
当年,孙钟在王洲种瓜,大约是看中了这里的沙土和水。记得上辈人和我说起孙钟种瓜的故事: 某年,孙钟在富春江畔的沙洲上种瓜,奇怪的是一片瓜地仅结下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孙钟日夜照料,想以此瓜孝敬老母亲。一日,瓜地上来了三个白胡子老头,因天热口渴,向孙钟讨要瓜吃。孙钟摘了唯一的西瓜,剖开一半送给老人,还有一半准备拿回家给母亲品尝。白胡子老头见孙钟有如此孝心,便许诺他——向前走一百步后转身,子孙可成霸业。可孙钟熬不住,走了三十三步后就转头了。回看之际,三个白胡子老头化作白鹤飞上云霄,原来他遇到了神仙。果然,孙钟的后裔取得了霸业,不过因为他只走了三十几步,故后代只能三分天下。
传说想来神奇,其中必然加了许多想象的成分,但我们今天身处这片瓜地上,眼前的种种又非虚幻。雄瓜地上展现了一大片白色大棚,据说是一个叫绿禾源的生态农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种出了品质优良的绿色瓜果,打造出了新的“雄瓜地”品牌。
南朝•宋•刘义庆在《幽冥录》里曾这样记载:
孙钟,吴郡富春人,坚之祖也。与母居,至孝,笃信,种瓜为业。忽有三年少诣乞瓜,钟为设食。临去,曰:“我司命也,感君不知,何以相报?此山下善,可作冢。”复言:“欲连世封侯而数代天子耶?”钟跪曰:“数代天子,故当所乐。”便为定墓,曰:“君可山下百步后顾见我去处,便是坟所也。”下山行百步,便顾见悉化成白鹤也。
从这则记载看,我们所知的传说略有出入,但总体是一致的,特别是孙钟种瓜、孝敬父母、遇见神仙等还是一脉相传。
千百年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传下了许多与此相关的传说与古迹。顺着雄瓜地前行,顷刻见一村子,村口有一空地,杂草已经枯黄,草丛中竖起了三块大碑,中间一块是“瓜桥埠”,这是村名了。碑石背后,有一串记录,摘录如下:
清康熙钱志《疆域形势》:“富阳西侧,有孙钟结庐之所。”
《孝行》:汉。孙钟,富阳人,性至孝,以种瓜为业,瓜甚美,好施,每遇贤达长者,必设瓜相饷。今瓜桥埠所谓瓜田是也。”
清光绪陈志:“孙洲,在县西南四十二里,周二十三里,今名洋涨沙,一名瓜桥村,相传孙钟尝种瓜于此。”
碑上的“钱志”“陈志”诸字,不知是否有误,至少表述不甚清晰,相关部门可作考证。瓜桥埠村,原来也是孙钟的瓜地。只是这样的村名,被赋予了孙钟乐善好施、孝敬长辈的美好内涵。
边上还有两块古朴的石碑,一块字迹已在悠长的岁月中模糊,另一块上写着“吴大帝故里”,是赵朴初先生手书的。这个碑名的来历,我在老乡何满子先生的文章里看到过,应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先生考察瓜桥埠、雄瓜地后,托赵老写的,如今,何满子先生已经驾鹤仙去,但他留给家乡的这一碑文却熠熠闪光了。
不远处,瓜江静静流淌,孙公祠、孙权像、瓜江、瓜井等许许多多与孙钟、孙权祖孙有关的遗迹和美丽传说仍在流传。
地以人传,人杰地灵。富春江畔的这一片土地,在新的时代必将散发更灿烂的色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