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开花的牡丹花的养殖方法(洛阳牡丹甲天下)
牡丹是我国的特产,又名鹿韭、鼠枯、百两金、木芍药等。唐代以前是没有“牡丹”的称呼的,唐代以后开始以木芍药称为牡丹,武则天以后,牡丹开始才出名,并为人们所喜爱。
根据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的记载,宋代的洛阳,爱花成为一了种风俗。到了春天,洛阳城中无论身份地位,家家户户都会在家里插花,即使在街边挑担子的体力劳动者的家中,也会进行这样的风雅之事。牡丹盛开的时候,人们争相出来玩赏。常常在一些破庙和旧屋有亭台池苑的地方,搭起凉蓬,摆上牡丹花,供人欣赏。其中最出名的地方,在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和郭令宅等处。牡丹盛开的那段日子,这些地方的赏花人络绎不绝,一直到花期已过、牡丹落尽,游人才渐渐稀少。
运输牡丹,洛阳人善保存
有唐一代,洛阳是不进贡观赏用的花卉的。到了宋朝,徐州的李相迪才开始进贡牡丹花,但当时,所进贡的往往也只是牡丹花中的少数几个品种,如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姚黄、魏家花等等。
古代的运输工具有限,稳定性也不强,而牡丹因其花瓣繁多且娇嫩,尤其容易在运输过程中散落损坏。宋代专门负责运输牡丹的人就想了这样一个方法:用菜叶子填满运送牡丹的竹笼,并将竹笼包裹好,这样,用快马运输时,即使马跑得再快,牡丹相对于竹笼来说,也没有太大的运动幅度。同时,把花蒂周围涂上蜜蜡,这样就起到了一个保鲜的作用,如此一来,即使在路上耽搁几天,牡丹花的花瓣也不会掉落。
嫁接牡丹,洛阳人讲技巧
唐宋时期,每到春天刚刚来临的时候,洛阳人就会到寿安山中寻找初生的牡丹花,砍下一小丛,拿到街上去卖,城里人把它叫做“山篦子”。人们把山篦子买回家后,会专门为它开辟一方土地,小心地栽种起来,到了秋天再进行嫁接。当时,有一些最擅长于嫁接牡丹花的人,被人们称为“门园子”,因为心灵手巧,豪门大族都争着邀请他们到家里去接花。
嫁接牡丹讲究技巧:时间一定要在重阳前,过了重阳再接,就难以培育出名贵的花了。要在离地五到七寸的地方,剪下一小截花木,再接上去,用泥土把它封裹起来,周围堆上柔软的泥土,再用叶子将它罩起来,不让它见风、见阳光。只在南边留一个小洞用来透气。到了第二年春天,再去掉防风防光的叶子,嫁接就完成了。
经过嫁接的牡丹花,身价大增。由于花开有期,往往在秋天刚刚嫁接完毕时,买卖花卉的人就要给牡丹估值,并立好字据,预付定金,等到第二年的春天,再交付尾款。像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姚黄”这个品种,嫁接一次,就价值五千铜钱。由于姚花盛开时十分美丽动人,连接花人自己都舍不得把它卖给别人。有的门园子在遇到豪门大户求取之时,就会在嫁接完成之后,把花浸在滚烫的开水中,宁愿让花死掉,也不愿意让心爱的牡丹流落到别人手上。
养护牡丹,洛阳人有妙方
洛阳人种牡丹花,一定会选择最好的土壤,并且把旧的泥土全部清除干净,把一种叫“白敛”的药物磨成细末,掺在泥土里。因为牡丹根甜,容易招来虫子,而白敛能杀虫。
浇花也讲究恰当的时间。或者在太阳出来之前,或者在太阳落山以后。九月,每十天浇一次;十月,隔十一天浇第一次,隔三天浇第二次,再隔两天浇第三次;十一月,每隔三两日就要浇一次;正月,每隔一天浇一次;二月,每一天都要浇一次。
平日养护之时,人们会把太小的花朵摘去,只留一两朵最好的,免得抢夺营养。只要有花瓣掉落,便剪掉花枝,不让花结子,以免花老去。春天到来之时,便把荆棘放置在花丛上,用来阻挡白霜的侵袭,又不会损伤花芽。
有时,人们会发现牡丹花越开越小,这就说明花长虫了,一定要找到虫子的洞穴,把硫磺铺在洞穴旁边。如果发现有像针孔一样的小洞,这就是虫的藏身之处,花匠把它们叫做气窗。这时,只要用针蘸上硫磺,插进洞里,虫就会死掉,而牡丹花又会开得很茂盛了。
唐宋时期的洛阳百姓,竟然能够如此爱花、惜花、护花、养花,难怪洛阳牡丹美不胜收,天下第一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