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侯将相今犹在(为君当如魏文侯)
文:向尚瞰(读史专栏作家)
之所以写下这个题目,是受辛弃疾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启发,略作调整变化而来。为何写下这题目,因为我觉得魏文侯确实是个人物。
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遂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更为重要的是,魏文侯任用李悝主持魏国的变法工作和法制建设,影响了中国政治两千年。后来的秦国献公、孝公和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为蓝本的。魏文侯拜子夏为师,把儒的地位提到了从来未有的高度,达到了收取士子人心的政治目的,是后世帝王尊儒笼络知识阶层的始作俑者。魏文侯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的策略,为后世的帝王所推崇,魏文侯的施政经验是中华帝国的一个经典样本。
据史籍的记载,魏文侯有着许多的轶事,亦可见他是个非常明智的君主。
一次,乐师经(人名)演奏古琴,魏文侯随音乐起舞,并唱道:“让我的话不被违抗。”乐师经听了就拿琴撞他,没撞到;撞到了帽子的流苏,帽子破了。
魏文侯对左右的人说:“作为臣子而撞他的国王,他的罪是什么?”左右说:“罪该受烹。”
乐师经说:“我可以说一句话再死吗?”魏文侯说:“可以。”
乐师经说:“过去尧舜当国王的时候,唯恐自己的话别人不反对;桀纣当国王的时候,唯恐自己的话别人违抗。我撞的是桀纣,不是撞我的国王。”
魏文侯听了,立即说:“放了他,是我的过错。将琴悬挂在城门上,用以作为我错误的凭证;帽子不要补,用来做我的警示。”
还有一次,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欲封其子。问于群臣曰:“我为何主?”群臣皆曰:“仁君。”只有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
魏文侯很不高兴,把任座赶出去。再问翟璜,翟璜说:“仁君也。”魏文侯又问:“何以知之?”
翟璜回答:“臣闻君仁则臣直,刚才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魏文侯听了,发现自己错了,高兴地说,快把任座请回来,并亲自下堂去迎接他,奉为上宾。
还有一次,魏文侯同管理苑囿的官吏约定了打猎的时间,第二天恰恰刮起大风,随从侍臣都劝阻文侯不要去打猎了。文侯不听,说:“不可以因为风大的缘故,没有通知他们,就取消了。这样的事情,我是不能做的。”于是自己驾着马车,顶着大风赶去,告诉苑囿管理人员,取消了这次打猎活动。
更难能可贵的是,有一次魏文侯出游,见路上一个人反穿著皮裘,背着柴行走。问他:“你为什么要反穿著皮裘背柴呢?”那人说:“因为我太爱惜皮裘上的毛了,怕它被磨掉了。”魏文侯说:“你难道不知道皮裘的里子要是被磨坏了,皮裘上的毛就会失去依托了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第二年,魏国东阳地区上贡了平时十倍的钱粮,大臣们都向他祝贺。魏文侯却忧心忡忡,说:“这不是一件好事啊。就像那个反穿皮裘背柴的人,因为爱皮裘的毛,忘了皮裘的里子更重要。现在东阳的耕地没有增加,老百姓的人口没听说增多,可是钱粮却增加十倍,这一定是当地官员盘剥得来的。我听了忐忑不安,担心这样下去,国家不能安定,你们为什么要向我祝贺呢?”
从上面几件轶事中,一可见他的知错能改,那怕是撞了自己的乐师,直面顶撞自己的臣子;二可见他的待人非常真诚,那怕是面对地位卑下的管理苑囿的小官;三可见他思想的敏锐,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抓住问题的要害,不舍本逐末。有这样一位,听得进劝谏,知错能改,又讲诚信,关注民生,思想敏锐的明君来治理国家,国家怎能不兴旺发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